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微观交通仿真、微观尾气排放模型和行人过街数学模型,计算了人行天桥对所在路段机动车的行程时间、油耗和各类尾气污染物排放量,以及行人过街时间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一个基于IPA尾气污染物经济成本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估模型,将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转化为货币形式,从而综合评估人行天桥的价值.对广州市海珠区一处人行天桥进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该评估方法能全面、有效地评估该人行天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力消耗与行人流率是影响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服务水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行人上下楼梯时所付出的体力消耗,采用耗氧量模型计算得到行人耗氧量,再依据耗氧量的等量关系,将体力消耗等效换算为步行距离;利用二阶聚类方法,结合实际调查,确定行人各感受等级对应的等效步行距离与行人流率阈值,进而以此阈值为准绳,结合服务水平聚合模型,实现对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评价.通过研究得出,等距离的上下楼梯等效步行距离与实际绕行距离对行人感受等效,等效步行距离能够较好反映行人对体力消耗真实感受水平;使用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过街的体力消耗对行人的感受,分别等效于步行50m与35m.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行人对机动车行驶的影响,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人行天桥在城市道路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通过对大跨径钢结构天桥如何提高竖向自振频率加以讨论,提出解决桥梁自振频率偏小的解决方案,确保桥梁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4.
考虑快速路主辅隔离带上设置公共交通站点时,站点乘降客流的过街行为对辅路机动车流的影响,构建了快速路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分析方法.首先,从辅路行人-机动车冲突点时空分离的角度,分析快速路过街设施的类型;其次,基于行人过街和车流消散理论,分析辅路无信号控制和有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通行能力,构建辅路无信号控制、有信号控制和立体过街设施设置条件的临界点计算模型,对主路立体过街设施引脚不同位置的辅路交通流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快速路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及其评价指标.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博 《城市交通》2013,(4):52-57,51
当前由于行人过街设施选型不合理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首先揭示了在路段孤立设置人行横道的局限与风险。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针对几种过街设施对行人安全性和过街服务水平的影响展开讨论,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路面增设设施(如人行道路缘展宽、行人安全岛)能够帮助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服务水平,但没有为行人提供优先权;提供配套设施(如凸起斑马线、行人过街信号灯)对提高行人安全性效果最好,但是会增加机动车的延误;如果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应充分考虑人性化设计且限制违章过街。  相似文献   

6.
对平面及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绵阳市主干路的一个典型路段为案例,对该路段处的信号灯配时和二次过街设施进行优化,将行人过街信号与附近的交叉口信号进行联动,既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又减少交叉口信号的浪费。通过改变原有二次过街设施的形式及面积,使得该路段二次过街设施的服务水平从F级上升到B级。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干路设计中,囿于人性化依据的缺乏及片面强调小汽车通行效率,部分过街设施的形式选择不尽合理,给行人过街带来了不便及风险。首先回顾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研究。然后对比了上海、北京、西安4条干路与巴黎、纽约、东京3条干路的行人过街设施构成,揭示了中国干路行人过街设施形式单一且缺乏路中安全岛。基于意愿调查,研究了少年、青年、老年3组行人对不同类型干路过街设施形式的偏好。以公众意愿为准绳,结合干路过街行为分析、事故统计,提出不同环境下干路过街设施选型要求,探讨了立体过街设施及路中安全岛的设置要求。特别指出:"过街行人免遭伤害"应成为干路过街设施选型的重要依据,小汽车通行效率与行人自由程度应为保障过街安全而让步。  相似文献   

8.
步行交通是最为常见最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但是行人过街设施的形式错配问题普遍存在,且常常造成各类交通活动参与者使用不便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合理设置步行过街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西宁核心区过街设施建设情况及行人过街特征,发现人行过街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制定规划目标与策略,最终统筹考虑路段机动车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建设要求、骨干路网建设要求、地块开发需求等因素给出立体过街设施的布局方案,并给出工作计划组织原则,指导近期建设。结合西宁核心区特点形成完整的城市道路行人立体过街设施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高校出入口行人过街的特殊性,缓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对行人过街特性及过街设施进行研究.以大连交通大学正门前黄河路段为调查对象,进行行人过街特性与机动车运行特性的交通调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平峰时段与高峰时段的行人过街特性及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特性.基于高校行人过街的特殊性,分析提出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方案.研究表明,高校行人过街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性,应充分考虑该特性及过街安全性来设计行人过街设施.  相似文献   

10.
对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进行优化组织不仅可以提升交叉口的整体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内涵.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指出信号交叉口处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合理设置机动车信号灯与行人信号灯相位、优化行人过街设施.最后以北京市车公庄大街-车公庄北街交叉口为例,从改善信号灯相位和增加行人二次过街设施两个方面来优化交叉口行人交通.改善后,过街行人的绿灯时间增加了33.3%,行人过街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为两类:居民区过街设施与商业区过街设施。作者重点对路段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三种过街设施进行了行人通过量、车辆通过速度的交通调查和问卷调查,对各种过街设施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设置行人控制信号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人过街有平面过街及人行天桥(地道)过街两种方式,其中人行立交造价昂贵且额外增加了行人的体力负担,往往到万不得已才采用人行立交,因此对行人过街方式的考虑,一般都立足于平面人行横道过街.  相似文献   

13.
对行人的过街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的行人交通特性。得出行人过街速度与行人年龄、性别和人行横道长度有关的结论。用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视频拍摄和人工观测方法分析影响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过街设施和降低行人违章率的方案,为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检验行人,车辆到达灯控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到达规律后,按新颁布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分析计算出有、无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时,灯控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通行能力,并根据行人过街量大小提出了行人过街安全岛,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设置依据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5.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违章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行人在交叉口违章过街规律,调查行人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过街违章率的影响因素。与以往单从行人自身属性研究违章过街不同,从交通状况、道路环境及过街设施分别进行考虑。通过对苏州市典型交叉口行人违章率的大量观测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确定行人过街违章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交叉口违章率评价模型,全面反映影响交叉口行人过街违章率的直接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等待阶段使用手机对行人过街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信控人行横道进行数据采集,追踪行人过街过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行人违章分类模型,提取过街风险表征参数,基于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权重法构建行人过街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行人过街等待时间、位置选择、绿灯反应时间、启动速度、平均速度及目标速度未达成率对过街违章有重要影响;等待阶段使用手机对位置选择影响较小,但会导致行人反应变慢,平均速度降低,行人启动速度及目标速度未达成率升高;目标速度未达成率、过街位置选择及绿灯反应时间对过街风险影响较大,使用手机群体过街风险相对正常过街行人增大了26.1%。研究结果可为过街设施的优化与完善,行人安全教育手段的丰富与提升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无信号控制路段上车辆—行人的交通关系,探讨了行人过街主要方式和行为,提出了运用概率论描述行人过街风险的方法.研究了行人安全过街时间、行人可接受间隙、行人理想等待时间等随机变量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理想等待时间描述方法.构建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行人过街安全度模型,可计算行人在理想等待时间内安全过街的概率.最后,通过分组模拟,比较了不同车流量、行人流量、车道数和有无二次过街设施情况下的行人过街安全度,并对安全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车流量、车道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无二次过街设施,以上因素可作为行人过街管理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韩慧敏  彭宏勤 《湖南交通科技》2007,33(4):134-136,184
结合中国城市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行人过街设施的相关概念,从行人过街人流量的角度介绍了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依据的有关计算,并概述了国内外部分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依据,分析了国内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置人性化、科学合理的行人过街设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高校出入口过街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状况,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对高校出入口无灯控路段高峰时段人行横道上行人过街延误进行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学西门前新城大街路段和吉林财经大学东北门前净月大街路段为例进行交通调查,对高峰时段不同交通量下行人过街延误进行理论计算,与观测统计的行人过街延误实际数据进行对比,行人过街平均延误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小。结果表明,城市道路无灯控路段的行人过街延误模型适用于高校出入口无灯控路段行人过街延误的计算。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高校出入口路段高峰时段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与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