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择了大连地铁某三层岛式换乘车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ro Sim软件对地铁站台区域火灾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当地下三层站台中部着火,火灾自动喷淋系统失效、部分失效、正常启用条件下,站台内部的烟气层高度、火场温度、CO浓度、能见度等相关火灾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于人群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地下三层站台中部区域的火灾,喷淋系统正常启用时,可以有效降低火场温度,减缓烟气层的变化,提高地下二层站台的能见度,同时降低其CO浓度,但也会增加着火层的CO浓度,降低其能见度.  相似文献   

2.
准确把握火灾产物对地铁车站中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是地铁车站消防和疏散设施布置的基础,已有研究忽视了地铁环境与一般建筑物环境对疏散人员的影响差异。本文选取典型的岛式地铁车站,利用火灾仿真软件Pyrosim标定了能见度、烟雾浓度(主要指CO)、烟气温度等火灾产物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并与一般建筑物火灾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铁复杂环境下,能见度对人员疏散速度影响呈非线性关系而非一般建筑物环境下的线性关系,而CO浓度和烟气温度对人员疏散速度影响的函数结构形式没有变化,但参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掌握地铁车站站台火灾对人员的危害性及其发展规律是确保安全运营和人员高效疏散的前提.本文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础上,结合Pyrosim仿真软件构建地铁车站站台火灾仿真模型.分析了站台内火灾烟气的扩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热释放速率、火源数量及位置,以及排烟速率的不同设计火灾场景,探索这些因素变化对火灾发展的影响,并结合通风策略对人员疏散时间和速度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研究结论为站台火灾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人员疏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大连地铁某换乘站为研究背景,对地铁站在发生火灾等紧急事件人群的疏散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调查统计人群的数量、年龄、性别等参数,应用pathfinder软件,建立地铁换乘车站人员疏散模型,并对该站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紧急事件的人群疏散进行了研究.通过疏散模型,模拟不同情况下全部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的时间,获取疏散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人员分布规律,找到疏散过程中不利于人群疏散的"关卡".文章结论可为国内外地铁换乘通道设计、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组织及应急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地铁火灾人员逃生这一问题,系统分析了地铁火灾与人员逃生过程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铁火灾人员疏散时间计算模型。通过实验与软件,对地铁火灾的烟气的温度与扩散进行模拟,确定了地铁火灾人员疏散可用时间,总结了人员疏散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结合了上海某地铁站的实例进行安全性分析,使得本文所提出地铁火灾疏散时间模型得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地铁车站火灾事故中人员疏散过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人员响应、客流下车、离开站台、通过检票口、通过楼扶梯和通道5 个过程的客流实际疏散情况,开展疏散试验,对人员疏散行为进行定量研究,同时利用试验数据对疏散时间计算公式和疏散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标定,建立基于不同空间环境客流密度的地铁车站分段客流疏散间计算模型。选取典型地下二层岛式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设定疏散场景及参数,应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对疏散时间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使用《NFPA 130:轨道交通客运系统标准》所推荐的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接近,验证了分段客流疏散时间计算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利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Anylogic 软件对疏散过程进行仿真,将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段客流疏散时间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小,相对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疏散过程客流引导及小群体行为均对人员疏散行为及疏散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为更加有效地模拟真实疏散情况,研究了考虑客流引导和小群体行为的社会力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小群体运动特征及客流引导策略对行人期望速度的影响,对既有社会力模型进行修正;针对地铁车站站台人员疏散过程,设计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多智能体感知及决策流程,构建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疏散仿真模型. 以北京地铁西直门2号线站台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客流引导及小群体效应对疏散时间、疏散效率、瓶颈区域及绕行距离均有显著影响:客流引导可提高疏散效率18%~45%,小群体行为则会增加绕行距离17%.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铁隧道空间的密闭性,地铁隧道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困难,可能引发重大事故。文章通过建立地铁隧道火灾人员疏散模型,运用Pathfinder软件对不同的地铁隧道火灾疏散场景进行分析,确定完成疏散所需要的时间。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联络通道的宽度和间距进行优化,并利用仿真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վ�ڳ˿���ɢʱ����㷽���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地铁车站内乘客疏散时间计算问题建立了考虑人群密度、空间环境变化的数学模型。文中分别对乘客下车过程、站台、通道和楼梯的行走过程、使用自动扶梯过程以及通过出口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乘客疏散过程为依据建立基于统计学与排队理论的综合计算模型,给出了适合计算地铁车站内容乘客出站所需疏散时间的方法。本文以西直门地铁站乘客疏散为案例验证了所建立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及实用性,模型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的总体误差约为2.25%,其中仅楼梯阶段与出口的通行时间计算误差超过10%。案例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铁车站疏散能力存在上限,在进行地铁车站设计与列车运行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一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客流是众多车站部位规模和能力核算的重要参数。本文从地铁运营管理和功能疏散的角度,深化研究,提出超高峰客流量、最高聚集人数、紧急疏散人数三个参数指标.为地铁车站设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快速有效地对突发事件下地铁车站的行人进行疏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多智能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行人疏散研究中。以北京市地铁4号线西单站为实例,使用基于agent技术的Pathfinder仿真软件对行人应急疏散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站内站台层的楼扶梯是站内疏散的瓶颈部位,提出改善扶梯运行方式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对地铁车站行人疏散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应急疏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择铁路客运站火灾疏散问题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必需安全疏散时间中的火灾报警时间、人群预动作时间以及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相关的火灾产物对疏散的影响,建立热辐射强度、烟气温度、CO浓度和能见度达到人群承受极限的计算模型,并对CO浓度计算模型进行改进,依据安全疏散理论设定疏散终止条件,运用Anylogic软件对大连站高架候车厅进行设定火灾情境和疏散方案的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疏散人数随站内初始人数的增加、疏散出口开放数的减少而加快减少,但火源点周围疏散口的关闭反而会对疏散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的量化分析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提供安全保障,文章对地铁火灾报警系统、水消防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通风空调设备及应急疏散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提出基于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的地铁车站火灾风险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得出地铁车站火灾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4.
以某拱形无柱地铁车站为研究背景,利用FDS软件模拟拱形站厅火灾无机械排烟下的烟流情况,得出拱形站厅的烟气向拱顶中间聚集;将拱形站厅设置拱顶中间排烟和两侧排烟两种情况,模拟不同排烟设置下的温度变化情况,分析疏散时间和疏散出口,对比得到拱顶中间设置排烟效果更优。通过对拱形无柱地铁车站通风排烟方式展开研究,对指导人员疏散、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地铁站台乘客的疏散过程分析,利用确定性排队论方法,建立地铁车站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的简化客流延误模型。然后,根据一组假设的数据,运用该模型模拟分析车站站台乘客在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处的延误状况。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不确定性因素对乘客在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处延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处繁华市中心的地铁换乘车站,往往周边环境复杂,控制条件较多,对车站设计要求高。以徐州市地铁1、2号线换乘站彭城广场站为例,在站位和路由确定的前提下,结合地铁施工不能影响主路机动车道和交叉路口下方时尚大道商业拆迁困难等情况,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方案。从建筑功能、换乘便利性、与周边商业建筑物衔接、区间线路条件、工程风险、工期和施工成本等角度对比分析3个方案,最后确定采用明-暗-盖挖结合分离岛式站台方案,以期为其他位于繁华市区的地铁换乘车站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地铁车站站台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地铁车站站台规模的优化问题。根据世界地铁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影响规 模的各种因素值的最优范围,并提出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供实际设计地铁车站使 用。   相似文献   

18.
地铁站会有火灾、重大客流、爆炸、行车事故、恐怖袭击、雨水倒灌、地震等特殊事件发生,综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地铁站发生特殊事件时人群紧急疏散的常用模型与研究思路,定义地铁特殊事件的含义,并进行成因分类。归纳地铁特殊事件特点,列举地铁站内部的建筑特性、特殊事件发生地点、乘客心理因素、疏散行为以及生理因素等,并分析以上因素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铁站内部的狭长通道、特殊事件发生在相邻2站台之间、女性及年龄较小乘客恐惧、侥幸和从众心理、乘客自私行为和群集行为等因素都会降低疏散效率;地铁站内疏散标志、报警装置、引导行为、男性乘客镇定心理、乘客良好的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评价人员密集型地铁车站的安全状况, 通过文献检索、案例收集与问卷调查等方式, 在考虑主、客观危险源的基础上对人员密集型地铁车站进行了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 建立了四级共包含55个指标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风险类型包括火灾、踩踏、恐怖袭击、水灾、地震等, 明确了各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指标分值的获取方法及其安全等级类型和分值范围; 基于可拓理论, 建立了四级风险指标的安全分值计算方法和人员密集型地铁车站的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与评价方法, 通过MATLAB对安全评价方法进行编程, 并对广州地铁3号线体育西路车站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快速评价。计算结果表明: 体育西路车站安全一级指标与各安全等级的关联度矩阵为(-0.057 6, -0.462 4, -0.588 2, -0.628 1)T, 二级指标中踩踏事故与各安全等级的关联度矩阵为(-0.354 8, -0.741 5, -0.724 5, -0.690 4, -0.186 5)T, 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 体育西路车站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但在拥挤与踩踏、人员疏散环境以及管理对策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而车站良好的运营安全风险管控措施降低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可见, 采用评价方法有利于准确了解地铁车站的安全状况,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制定应对措施, 保障地铁车站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0.
通过车站建筑防火分区及防火墙设置、防烟分区、安全疏散三个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地铁车站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旨在为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