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山区高速公路也日益增多.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路段采用了连续长坡的纵断设计.如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等,部分路段纵坡坡长达5km以上,坡度也达到3%~5%,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行车安全问题.在山区公路严重交通事故统计中,连续长坡路段交通事故占总数的40%以上,特别是在长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发生率更高.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下坡路段的事故发生频率要明显高于上坡路段,所以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的安全设施设计,对行车安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路段横断面宽度存在有明显的收缩变化,其交通事故发生率较普通路段有显著的增加,需要对隧道入口段的安全设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本文结合贵州省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的特点,考虑主动提醒和被动防护两种措施对隧道入口安全设施进行了优化,可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的安全设施改造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区高速公路危险路段安全设施设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危险路段的危害程度和道路使用者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安全设施设计对策,弥补因山区高速公路几何线形设计不足而可能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纵断面线形,分析路段通行能力差异性,从小客车驾驶员角度分析、计算能看到前车和前车尾灯时的最小纵坡视距,提出了以控制车流扰动过大和保证减速舒适性为目的的纵坡限速方法,并以此建立了基于驾驶行为和纵坡路段服务水平的纵坡限速分析模型.实例计算表明,通过该模型获得了邵怀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80 km/h路段的最佳限速值为100 km/h,从而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路段最佳限速值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山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的情况,引入了美国《公路交通安全手册》(HSM)中双车道乡村公路事故预测模型,并结合投影法对交通安全设施选用方案进行评价,提出了适用于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选用方法,并以弯道路段进行了示例。研究对于我国山区农村公路安保措施的选用,提高山区农村交通安全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小型车辆自然行驶状态下的行驶轨迹及行驶速度与山区道路风险路段的关系,以福州市森林公园经宦溪至鼓岭景区路段的4个单向弯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拍摄以小型车为主的车辆从入弯到出弯的整个自然行驶过程的视频资料,并用Ae软件中追踪运动模块追踪车辆左前轮的轨迹及计算出车辆过弯速度;根据行驶轨迹及行驶速度得到各弯道风险路段的长度。结果显示:弯道1的风险路段为0~2.273 m和32.838~39.268 m,弯道2的风险路段为43.375~46.039 m,弯道3的风险路段为21.001~21.507 m,弯道4的风险路段为18.521~24.283 m。本研究以车辆行驶轨迹及行驶速度两个真实行驶数据为切入点,为山区道路风险路段的识别提供一种基于小型车辆自然行驶状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最重要的节点,是高速公路为交通流提供服务的重要设施.通过对山区服务型互通立交设计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找寻出安全运营、满足功能、易于实施,在总体建设规模上降低工程造价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流量条件下高速公路主线瓶颈路段交通流运行态势恶劣导致通行效率降低的问题,从高速公路瓶颈路段交通流时空特性出发,对元胞传输模型进行扩展,使其能够对瓶颈路段和可变限速条件下交通流运行情况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构建可变限速控制模型,并采用阶梯限速控制方法对主线交通流进行控制,防止限速路段车辆排队上溯影响上游匝道车辆的正常通行.算例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瓶颈区域可变限速阶梯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缩短车辆行程时间,在可变限速条件下,与无控制和仅单路段主线控制相比,车均延误分别减少了13.78%和1.60%.   相似文献   

9.
对高速公路合理限速值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为平台,建立了车辆模型、道路模型、车-路耦合模型、车辆行驶过程仿真试验模块和车辆安全状态识别模块,并开发了高速公路车-路条件下安全速度仿真识别系统。运用该系统对车辆在弯道与下坡路段的行驶状况进行了虚拟仿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车辆在弯道与下坡路段的安全行驶极限速度仿真结果与标准标定的运行速度的相对误差为1.05%~3.80%,该仿真识别系统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对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性进行评价,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性评价体系,选取了相应一级评价指标和二级评价指标,通过主观权重法对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性进行评分与评价,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面:通过专家评分和主观权重计算可知,所依托山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的安全性等级为良。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地形、地貌等条件的限制,汝郴高速公路存在多处连续长陡下坡路段,且部分路段同时处于雾区段,属于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从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分布的基本情况出发,在汝郴高速公路安全设施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采用了主动预防与被动防护措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强化了行车诱导和警示效果,从而有效保障了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高速公路设计中,防眩设施高度一般采用固定值,在某些特定的区域,这样设置的防眩设施不能有效的避免眩光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防眩设施高度模型。根据纵坡分类,建立了纵坡恒定的平直路段和纵坡不断变化的竖曲线路段的防眩设施高度模型,在分析最不利的车道、车辆组合的前提下,确定模型的参数,并通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分析,对防眩设施的高度模型进行了修正,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段的防眩设施高度值。结果表明,防眩设施的高度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大下坡路段防眩设置高度应为2.1 m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山区公路弯道处小型车的油耗特性,以福州市森林公园至鼓岭山区道路弯道上的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拍摄车辆上下行的视频资料,通过Tracker采集小型车的行驶特性数据,使用Matlab拟合出平均行程速度、断面位置和机动车比功率(VSP)的三维关系模型;根据关系模型和小型车的瞬时平均油耗率建立弯道油耗模型,并计算不同平均行程速度值下小型车在过弯过程的油耗。结果表明:平均行程速度与油耗满足三次多项式关系,弯道油耗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弯道小型车的过弯油耗进行预测,对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交通流处于高峰时,公路主线路段可能出现拥挤的瓶颈路段,导致车辆运行时间增加,路段运行效率降低等问题.本文从高速公路瓶颈区域路段交通流运行的时空特征出发,对现有的Papageorgiou模型进行扩展并考虑速度控制因素,使其适用于可变限速控制环境下的真实交通流运行状态,提出了适用于高速公路瓶颈区域的可变限速控制条件的改进模型,以控制周期内总通行量最大和车辆总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高速公路主线可变限速控制优化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固定限速控制,本文提出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可降低总行程时间7.45%,提高平均速度8.78%,表明该可变限速控制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速公路瓶颈区域的拥堵问题.  相似文献   

15.
准确估计高速公路路段行程时间有助于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作用,文章在传统路段行程时间估计方法的基础上,从交通流具有动态流动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种改进的行程时间估计方法;通过车辆运行过程中所在时空的动态变化性,根据2个时段的检测器数据和各路段预设的行程时间给2类信息分配权值;最后以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可有效估计路段行程时间,并且路段越长,改进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率也越来越高,受到山区独特地形因素的影响,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常采用高速公路桥与隧道相连接的建设模式,形成了常见的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属于道路环境突变段,在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中行车安全问题成为了主要研究热点,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的事故发生率高,事故发生特点集中,所以本文针对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特征进行行车安全研究,提出相关的行车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道路养护施工安全管理责任重大。吐乌大高速公路后沟路段为山岭路段,该处道路弯道多,坡度大,养护施工时安全隐患较大。鉴于此,就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人员、车辆、机械设备安全管理进行探讨.可为道路养护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交通标准化》2010,(7):142-144
以陡长坡路段沥青路面的车辙为研究对象,分析陡长坡路段产生车辙的影响因素,从材料、设计及施工等方面给出防治车辙的方法.研究成果可用于提高陡长坡路段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了考虑平均速度差(Average Speed Difference,ASD)和车道变换规则(Lane Changing Rules,LCR)的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流特性。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分别给出了不同车速离散度和车道变换规则条件下的微观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车速离散状况越明显,交通流整体速度下降越严重,极限状态下车速离散度使交通流整体速度下降了163%;选用鲁莽型换道规则可使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交通流密度下降18%,平均速度提升29%;提出的改进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仿真模拟交通流,可对改善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速公路山区越岭路段的最大纵坡、平均纵坡设计。与国外相关标准规范作了对照,逐与汽车的动力等方面考虑。提出高速公路山区越岭路段纵坡设计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