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方式换乘不仅决定了轨交线路服务范围,影响公交系统服务质量,同时影响沿线设施建设.针对上海11号线嘉定区内轨交站点多方式换乘现状进行客流调查,分析市域线客流特征、客流出行特征和多方式换乘的现状,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多方式换乘存在的问题,为市域线轨交站多方式换乘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轨道沿线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分析新形势下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基础上,梳理总结轨交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结合东莞轨交1号线黄江北站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实践,提出应同步推进轨交选址和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分析,细化综合开发范围并明确不同范围的开发主体,差异化考虑业态功能,优化提升站点周...  相似文献   

3.
按照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正确的规划决策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参考在规划阶段的具体工作,提出以客流后评价、车站设施和运营后评价、站点综合交通衔接后评价和规划实施效果后评价构成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后评价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在武汉市轨交2号线规划实施后评价研究工作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条件直接影响轨交站点的服务水平,慢行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衔接方式中的末端方式,应充分体现精细化、人性化特征.当前部分内地城市对轨交站点与慢行交通的衔接重视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站服务品质.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阐述了慢行交通与轨交换乘的重要性,并对慢行设施布局原则、规模测算、布局要领进行了探讨,应用杭州实例说明公共自行车、步行通道规划在轨交站点换乘衔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动态一体化规划,成为目前城市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利用GIS系统分析了北京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地铁1号线现状客流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从轨道交通建设对周边土地利用的潜在影响,和土地利用规划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了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最后给出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北京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发挥轨道交通车站地区的综合效益,对现状站点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轨道交通与土地不协调问题进行剖析,借鉴TOD理论及日本、香港相关实践案例的经验,从规划设计的层面,对北京市地铁9号线花乡站地区规划设计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整体规划设计的思路,并从优化调整周边土地利用、创造为人行服务的交通环境、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塑造高品质的站区景观环境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地下道路节点下穿和地下车行环路在高密度开发的CBD地区的应用,以形成一个地面、地下共同运作的、高效、可靠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使得CBD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结合浙江义乌金融商务区的地下道路规划设计案例,从具体的总体方案设计、交通组织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CBD区域未来路网规划、建设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市域轨道交通是特大型城市解决市域客运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实现其快速功能,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为例,在分析了线路与客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确定功能定位、提高线型设计标准、控制站点设置数量、实行断点运营与快慢车运行组织,以及选用合理的车辆配置等方面,实现11号线南段工程快速功能的设计方法,为其他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0.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TOD模式下的交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与片区高强度开发建设相匹配的交通接驳系统,完善的接驳系统对于提升片区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OD模式下站点交通特性及周边道路结构形态配置,通过类型学方法,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别的TOD站点,解读相应的规划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2010,(12):25-25
据报道,随着苏南硕放机场11月开始运营,无锡已建设向东连接机场的轨交3号线,苏州则向西建设机场轨交专线,而此前,苏州已规划市区轻轨3号线和昆山轻轨s1线,与上海的轨交11、20号线连接。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通车后,必将对沿线常规公交线路的客流造成冲击.为了有效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实现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优势互补,达到二者双赢的目的,必须对轨交沿线的常规公交进行优化调整.以武汉市地铁2号线开通前沿线常规公交的优化调整为例,探索轨交沿线常规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的思路、方法和评价体系,为各个城市的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秩序混乱、换乘低效、景观不佳等问题,在传统交通设计模式中融入规划、市政、景观、建筑等多专业元素,从理念、方法、技术、功能等4个层面进行引导,构建"定类型、立标准、谋布局、优功能、精要素"五层次规划设计体系,形成包含4大模块和20项要素的交通设计指引,并应用于广州地铁八号线同福西路站周边空间、景观、环境和交通的一体化设计项目,有效解决了站点周边交通混乱和品质低下等问题,推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设施供给和服务向"以人为本、提升体验"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成本性,站点布局的合理与否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建设和运营费用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等都将产生具大的影响。为此,在全面分析从站点设置的便利性以及地铁建成后与城市公共交通的协调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口密度与地铁站点密度的曲线拟合,得到了很高的相关系数,得出了郑州市地铁1号线站点选址是合理的结论,为郑州市在对以后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陶涛  马丽 《城市公共交通》2018,(2):31-32,39
论述客流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吸引的影响要素,研究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相对应的客流吸引方法,提出完善站点接驳配套工程、制定合理的票价政策、持续改善运营服务等具体措施,为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在不同时期制定客流吸引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城市用地资源紧张与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对中央商务区地下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总结城市中央商务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地下交通系统的平面和竖向布局模式,并对郑州龙湖金融中心地下交通系统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地下交通系统作为地面交通系统的补充和延伸,能够通过建设地下轨道、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地下人行通道等措施,提升交通承载力、平抑交通需求、实现人车分离,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CBD区域公交线路、公交换乘站点客流以及区域周边停车场的分布、居民出行目的及停车时间等因素的调查,分析淮安市中心商务区在公交换乘站点及停车场的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交通规划、交通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法,并通过交通仿真进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小城市居民进出城市中心商务区的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出站客流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到达规律,建立疏散运能匹配度模型来判定出站客流疏散的时效性。首先,构建出站客流到达换乘点的客流量计算公式,结合疏散运能计算公式,建立疏散运能匹配度模型。然后,从常规公交调度调整、线路和站点调整以及其他途径三个方面对运能调整进行建议。最后,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在交通量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典型枢纽的出站客流与疏散运能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沿线枢纽存在疏散运能不匹配的结论,需要进行运能调整以完成客流的及时疏散。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客流与疏散运能匹配的研究,为充分发挥客流转换潜能,主动引导出行方式的结构优化,为缓解城市内部的交通拥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践中,缺乏量化为主的成网技术流程,站点数量较多情况下规划工作复杂等问题,基于给定站点,将站点间邻接关系和网络上的边是否存在线路以0-1变量表示,并作为决策变量,分别以线网总里程最小化和运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由网络设计模型和线路选择模型组成的初步辅助构建模型;并在站点可达性和工程可行性的约束下,设计基于聚类的最小生成树算法和网络修正方案,求解网络设计模型,提高网络生成速度,修正不合理的网络结构;并在运营可行性约束下,设计基于禁忌算法的双目标规划求解算法,求解线路选择模型,成功将其转化为单目标问题,提高算法寻优速度。将实际运营轨网站点和客流OD作为输 入,双层模型可获得最优网络和线路方案,并与实例比较证明结果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已开通运营轨网近似,但线网总里程更低,运营效率更高,线网总里程降低1.7%,直达客流比增加0.7%,一次换乘客流比增加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