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拉拔试验确定锚杆界面粘结强度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若兰  张平  李宁 《中外公路》2006,26(2):17-20
通过现场拉拔试验确定全长粘结锚杆与岩土介质的界面粘结强度时,对界面剪应力沿杆长均匀分布的假定使得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误差较大。该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建模,揭示了拉拔荷载作用下锚杆界面粘结应力沿杆长服从负指数分布的规律,提出了一种确定界面粘结强度的实用方法;并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精度,为实际工程中正确确定锚杆的极限拉拔力和合理锚固长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3种不同直径的粗合成纤维进行了拔出试验,研究了纤维埋深、基体强度、纤维直径等因素对纤维黏结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强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基体强度增加时,黏结强度也增加,但黏结强度随基体强度的增加同样趋于稳定;随着纤维直径增大,黏结强度稍有增加;当纤维埋深较浅时,纤维为拔出破坏,当埋深大于等于临界埋深时,会发生拨断破坏.  相似文献   

3.
封基良  和昆  李俊锋 《中外公路》2011,31(6):249-253
为深入研究聚合物增强在纤维沥青混合料路面中的增强作用,通过纤维拉拔试验研究了纤维、沥青及沥青胶浆基体界面粘结强度及纤维长度对纤维增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纤维的增强效果与基体材料强度性能有关;现有使用的长为6 mm的聚合物纤维并不能充分发挥纤维优越的抗拉性能,应适当增加纤维长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温度对防水粘结体系甲基丙烯酸树脂粘结性能的影响,依据港珠澳大桥钢桥面实体工程,在室内和现场分别进行拉拔试验,分析底漆与钢板、底漆与防水层、防水层与粘结层、粘结层与铺装下面层的粘结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温度与拉拔强度的回归方程,推荐拉拔强度检测指标与性能对比方法。结果表明,拉拔强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变化幅度逐渐减弱;温度与拉拔强度的回归方程相关性良好;拉拔强度增加率反映了粘结强度的优劣;30℃的拉拔强度作为粘结性能控制指标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连德攀  郭广磊  梅迎军  唐浩  李颖 《公路》2022,67(3):306-311
新浇筑混凝土原材料组成及性能特征对新浇筑-基体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有重要影响,为此,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45°Z型斜剪、轴向拉拔夹具,开展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剪切试验和钻芯拉拔试验测试,研究了新浇筑混凝土粗集料石粉含量、粗集料最大粒径、单掺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复掺钢纤维和聚合物对3 d、28 d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及90 d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粗集料中石粉含量在不超过5%的情况下,有助于改善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适当减小新浇筑混凝土中粗集料最大粒径能有效提高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28 d、90 d界面黏结性能;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影响依次为:钢纤维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聚合乳液改性混凝土;在新浇筑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有助于改善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且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复掺效果优于单掺,新浇筑混凝土-基体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优劣顺序依次为: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聚合乳液改性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拉拔试验力学模型和模型试验结果对土钉与土体界面粘结强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耒宜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大量的土钉拉拔试验结果,得出界面极限粘结力与试验土钉长度成反比,可为现场土钉长度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非发泡型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岩质基体中的锚固性能,以非发泡型高聚物和不同强度的混凝土空心圆柱筒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拉拔模型试验,对高聚物锚固体与岩体界面间的黏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锚固长度下的极限拉拔力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锚固长度及锚固体直径对界面黏结强度有较大影响,且锚固长度的影响更为显著;2)当混凝土基体强度不大于30 MPa时,滑移面发生在基体一侧,且界面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基体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3)拉拔力对黏结强度的分布规律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拉拔荷载的增加,黏结强度由随着锚固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向随着锚固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过渡; 4)ABAQUS有限元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不同荷载作用下轴力及界面黏结力的分布及传递规律。  相似文献   

8.
煤矸石与土工布的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矸石为填料,土工布为筋材,进行了一系列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测试了土工布与煤矸石间的界面摩擦特性,获得了不同压实度煤矸石与2种土工布(PES100—50、PES—PP100—50)间的直剪和拉拔界面强度和摩擦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与土工布的直剪和拉拔剪应力和位移的关系为非线性,剪应力峰值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大,直剪试验曲线呈稳态型,而拉拔试验曲线为软化型。2种土工布与煤矸石的直剪界面强度和拉拔界面强度均随煤矸石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大,符合莫尔库仑强度型;2种土工布与煤矸石间有较好的拉拔摩擦特性,直剪摩擦系数为0.86~1.50,拉拔摩擦系数为0.43—1.16。  相似文献   

9.
彭立  刘泽 《中外公路》2013,33(1):268-273
以煤矸石为填料,土工布为筋材,进行了一系列直剪试验和拉拔试验,测试了土工布与煤矸石间的界面摩擦特性,获得了不同压实度煤矸石与两种土工布(PES 100-50、PES-PP 100-50)间的直剪和拉拔界面强度及摩擦系数.试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与土工布的直剪和拉拔剪应力与位移的关系为非线性,剪应力峰值随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大,直剪试验曲线呈稳态型,而拉拔试验曲线为软化型.两种土工布与煤矸石的直剪界面强度和拉拔界面强度均随煤矸石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大,符合莫尔库仑强度型;两种土工布与煤矸石间有较好的拉拔摩擦特性,直剪摩擦系数为0.86~1.50,拉拔摩擦系数为0.43~1.16.  相似文献   

10.
利用MTS试验机及自制的直剪和拉拔模具,进行了不同水、温度状态下界面污染对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粘结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揭示了层间抗剪强度和拉拔强度随界面污染量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保持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层间界面的洁净与干燥,对提高其层间粘结性能、确保基层面层的整体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淑娟  李冠杰 《公路》2021,(2):15-20
以普通硅酸盐水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制备水泥混凝土道路修补砂浆。针对修补砂浆收缩大的弊病,采用固体废弃物硼泥为原料制备微膨胀剂,并辅以消泡剂和PP纤维改善修补材料的收缩性能,同时兼顾修补砂浆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少量自制硼泥微膨胀剂的加入提高了砂浆密实度,从而提高砂浆的抗压强度和降低修补砂浆的收缩率;聚丙烯纤维和消泡剂同样对砂浆不同龄期的收缩率有改善作用。与普通修补砂浆相比,硼泥微膨胀剂、消泡剂和PP纤维降低了修补砂浆在高低温时的变形量,这有利于修补砂浆在严寒地区使用时与基体间的界面黏结耐久性。试验中所制备的修补砂浆抗压强度达到70MPa,抗折强度为16 MPa,收缩率为0.08%,优于《修补砂浆》(JC/T 2381-2016)标准中"普通刚性修补砂浆"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新型路面应力吸收层-纤维沥青应力吸收中间层(FR-SAMI)各材料的最佳用量,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试验设计,通过室内剪切试验得到的剪切强度和拉拔试验得到的粘结强度两个性能指标,来评价新旧路面界面间的粘结强度性能,并确定了FR-SAMI各材料最佳用量:纤维为120g/m2,纤维长度为6~8cm,乳化沥青为1.2kg/m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普通水泥砂浆抗折强度低、脆性大的特点,掺加羧基丁苯聚合物乳液对普通砂浆进行改性,研究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用扫描电镜(SEM)和孔分布测定仪分析其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聚灰比(P/C)增大,改性砂浆内部逐渐形成由聚合物和水泥水化产物交织构成的空间网络结构,小于200 孔隙体积率增大,孔径细化,砂浆密实程度提高,脆性改善;改性砂浆抗压强度降低,但抗折强度和折压比升高,韧性加强,同时其扩展度增大,粘度先增大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型钢-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应力组成,以截面类型、界面锚固长度、钢纤维掺量和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变化参量,完成了34根试件的推出试验,分析了试件的损伤破坏及裂缝发展形态,获得了加载端和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基于荷载-滑移曲线上的4种临界状态,根据界面黏结应力与外荷载的平衡关系,提出了黏结应力各组成部分的计算公式,最后分析了各因素对界面黏结应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黏结界面的失效可分为3个阶段,即界面无损阶段、界面黏结部分失效及裂缝发展阶段、界面黏结完全失效及试件破坏阶段;型钢与钢纤维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应力是由化学胶结应力、摩擦应力和机械咬合应力3种应力共同组成,黏结应力沿界面长度方向呈非均匀分布状态,其中化学胶结应力只存在于固定黏结扩散区;界面黏结应力组成中,化学胶结应力所占比重最大,摩擦应力次之,机械咬合应力最小;化学胶结应力随界面锚固长度的增加而减小,摩擦应力随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机械咬合应力随钢纤维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同体积分数钢纤维掺量,研究其对混凝土试件抗压性能的影响,并结合真空电镜扫描图像,分析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相互黏结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相对普通混凝土具备更为良好的抗压性能,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对混凝土试样本身产生了促进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6.
钢纤维是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主要增强纤维,其在提升UHPC力学性能方面较其他纤维更好。为进一步促进钢纤维对UHPC性能的优化,加速UHPC在工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从钢纤维的取向与分布、形状特征、掺量、改性及与其他纤维的混杂等方面出发,对UHPC中钢纤维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进行介绍和评述。结果表明:①关于钢纤维顺向及乱向分布下的力学模型、纤维取向的无损检测技术及其流变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②关于钢纤维形状-加载速率对基体力学性能的耦合作用、UHPC中不同掺量骨料及其粒径与钢纤维长径比之间的匹配关系及一定纤维掺量和性能前提下,纤维长径比对该性能提升的临界点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③关于纤维改性过程中的成本、改性程度控制阈值及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④发展有效、合理的数值方法来预测钢纤维UHPC的断裂行为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⑤钢纤维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单一因素对不同性能的影响,建议按UHPC工程实际情况、性能需求、现场环境及成本划分权重,开展基于权重的纤维特性及掺量的研究;⑥关于钢-合成纤维混杂后其协同作用的定量描述、高强基体与柔性纤维的匹配问题以及基于多种不同尺度和不同性能耦合的混杂纤维组合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水泥砂浆路用性能与改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剑平  申爱琴  邱粤滨 《公路》2007,(5):144-148
为了研究聚合物水泥砂浆(PMA)的路用性能,通过室内测试,研究聚合物对水泥砂浆凝结性能、力学性能、粘结性能与耐久性能的改性作用;通过观察SEM扫描电镜照片,分析聚合物对砂浆的改性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水泥净浆的初凝与终凝时间延长;PMA的抗折强度较普通砂浆有大幅度提高且压折比降低,粘结强度增大,变形、耐腐蚀与抗渗等耐久性能均显著增强。由于聚合物具有成膜和填充效应,PMA内部趋向于一种连续密实的空间网架结构。PMA的各项性能均有随聚灰比的增加而改性效果更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对比分析木质素纤维与玄武岩纤维两种改性沥青胶浆的路用性能差异,采用三大指标、动态剪切流变及扫描电镜(SEM)分别对两种纤维沥青胶浆的高、低温性能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热稳定性更优,木质素纤维则具有更强的吸湿性及吸油性;两种纤维均可显著提升沥青的抗车辙性能与抗剪切性能,但低温延展性变差。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纤维为呈针管状的中空结构,表面粗糙且能够吸附更多的沥青;玄武岩纤维外观形貌更加平整与光滑。两种纤维改性沥青机理主要为物理混合改性,纤维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及纤维的脱黏与拔出效应,是沥青路用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标准单元试验测试填充材料的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室内疲劳试验测试该材料填充层的实际受载情况和长期耐久性能,分析研究材料的工作性能和长期耐久性能以及填充层之间的黏结性能。研究表明:选用的自密实聚合物水泥砂浆具有快硬、流动性好等特性,且分层填充后层间黏结性能较好,满足地铁有效天窗时间内填充层修复的施工性能;在最不利疲劳荷载作用下,填充层结构整体稳定性较好,多次填充时填充层黏结面及其与减振垫接触面的应力状态分析是检算该类轨道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填充层结合面的最大拉应力远小于其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灌入式复合路面结构设计中所需的路面应力和变形等情况,研究结合弹性层状理论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不同面层组合形式下灌入式复合路面的力学仿真模型,包括:上中面层同为改性沥青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中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等,仿真计算出不同结构类型路面的层底应力、应变和路表弯沉等力学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路面结构相比,当水泥砂浆灌入层同时作表面层和中面层时,其层底拉应力和路表弯沉分别减少25.7%和50.9%;水泥砂浆灌入层作中面层时,相关力学性能也优于普通路面结构;水泥砂浆灌入层作表面层时,最大拉应力的影响范围要大于普通路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层和中面层均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力学性能最优,为最佳的设计方案;中面层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次之,不推荐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单独作表面层的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