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2.
《机电设备》2023,(4):47-47
2023年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征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预计总航程约1.55万海里,计划2023年9月下旬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3.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5.
黄嵘 《船舶》2023,(1):72-79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南北两极地区资源与权益活动的争夺进一步升温,极地越发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新的极地战略方针,对新的极地装备提出了迫切需求。文中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几年的航行情况,并结合我国南北极考察使用需求,提出了我国亟须建设极地重型破冰船的迫切要求;同时选取国外典型极地重型破冰船,分析了最新动力推进系统配置特点,提出对我国重型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防寒能力及动力形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达到新一代极地考察船“科考为主,运输为辅”的功能定位,满足不断发展的极地海洋科考需求,“雪龙2”号研发团队结合我国多年极地现场考察经验,通过采用箱型龙骨安装水下声学设备换能器、月池系统用于密集冰区科考设备下放和回收、大空间柔性化实验室和共享显示控制系统等科考功能模块研究应用,实现我国新一代极地考察船科考平台的建造。经多次海试和极地现场航次检验,创新设计的科考功能模块已被实践证明和接受,从硬件上有效提升我国船基科考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
《珠江水运》2011,(18):7-7
8月3日,国家海洋局网站发布消息称,我国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己获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完成立项。新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与现有的“雪龙”号组成我国极地考察船队。  相似文献   

8.
李有观 《航海》2007,(2):43-43
在国际极地年启动后不久,欧洲航天局称将于2009年3月发射极地观测卫星“克里塞特-2”,对极地冰层及海洋浮冰进行精确监测,以推动对全球变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与"雪龙"号不同,"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不仅如此,"雪龙2"号还是全球首艘智能极地科考破冰船,拥有一套集智能机舱、智  相似文献   

10.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船舶首次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纪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的快速消融,使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成为了可能。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完成了我国航海史上在北极东北航道的首次航行。笔者参加了我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记录了从2012年7月22日至8月2日"雪龙"号船首航东北航道的实际情况和航经水域的气象水文特点,并对东北航道的适航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南北极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也是涉及国家权益的敏感地区。遥感技术是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航空遥感由于其独特的尺度优势,在极地遥感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论述了极地航空对地观测对于我国极地权益与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国外极地航空观测计划与应用,在分析我国当前极地航空对地观测的现状及其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尝试对我国南北极航空对地观测的未来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开展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认识和利用极地,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3.
陈英 《船舶》2016,27(2):77-79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后勤物资补给和人员运输的第3代极地考察破冰船。文章主要针对此次大型维修改造过程中货舱两套双吊的拆卸改装技术、工艺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有效利用原船吊机底座及结构加强做进一步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船按照"与国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  相似文献   

15.
王庆凯  李志军  卢鹏 《船舶》2023,(1):137-14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极地海冰研究,在海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相关工程应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极地航运价值的日益显现,我国愈发重视极地海冰工程性质的研究。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是关键的海冰工程参数,决定了冰工程的合理设计和安全运维。该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固定冰区提取的完整冰坯,在低温实验室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获得了海冰弯曲强度和有效弹性模量。文中将海冰弯曲强度、有效弹性模量与海冰孔隙率建立关系,利用弯曲强度下包络线和有效弹性模量上包络线评估了南极普里兹湾固定冰的承载力,为南极冰面卸货提供了安全保障。该研究利用海冰物理参数获取海冰力学参数,进而设计冰层承载力,为海冰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6.
曹晶  王刚 《船舶》2023,(1):61-71
通过梳理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规范技术现状,分析中国船级社建立的极地航行船舶规范特点,并结合我国极地战略及发展需求,总结未来极地船舶规范的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极地船舶破冰技术、防寒技术和航行及保障技术等重要关键技术问题,从船舶结构冰载荷技术、冰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计算、冰载荷激励下螺旋桨和轴系强度、极地船舶防寒设计与低温试验验证、极地操作能力评估和冰区操作船体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未来我国极地船舶规范体系的自主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维  吴彬  汤清之  李源 《船舶》2023,(1):40-50
极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极地活动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而频发的突发意外事故,对极地区域的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在南极和北极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商业航运等活动,但在极地救援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该文通过梳理极地现有的主流救援模式,提出极地救援体系的初步构想,并从组织架构、法规研究、平台搭建、环境勘测、通信导航、站点布局、装备发展、人才培养和规程制定等方面予以阐述说明,填补我国在极地救援体系研究方面的空白,以期为今后极地救援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在建极地科考破冰船"努伊娜"号是一艘目前即将投用的国际极地海洋科学考察船。从船舶规范、船载科考能力、极地科考补给能力等3个方面,介绍这艘集海陆综合补给与南大洋科学考察于一身的新型极地科考破冰船,使读者了解当前世界极地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与考察功能等方面的最新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极地密集浮冰区极地考察船通过舷侧投放和回收科考探测及采样设备的作业模式受限,因此,为顺利获取极地密集浮冰区内数据和样品,需在"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舯部设计月池。[方法]结合我国多年极地科学考察的经验,充分考虑极地冰区作业的特点,合理设计可在舷侧与月池作业切换的动线方案,使用创新的水压密月池底盖、特殊的轨道对接方案、低温环境下活动关节除冰等针对性设计,并经过南极考察现场作业的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有效开展极地密集浮冰区内科考调查设备的投放和回收作业。[结论]所设计的月池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我国极地考察船的实际需求,形成了与"雪龙2"号船破冰能力相匹配的密集浮冰区调查取样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10):72-73
极地规则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30年代.芬兰一瑞典政府就颁布了《芬兰一瑞典冰级规则》:2002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