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超 《上海公路》2012,(4):8-9,23
福建省高等级沥青路面采用新型柔性基层组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经过6年的实际应用,当前路面使用性能良好,但在设计指标、层厚选择、长期性能等方面,针对该路面结构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此就组合式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设计理念、参数指标、材料质控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新型路面的使用和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超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选取2种路面的典型结构,考虑路面结构层完全连续的条件,采用不同的荷载模拟超载情况,利用弹性层状体系计算程序APBI,对2种路面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层间接触连续的条件下,柔性路面受荷载作用比较敏感,因此设计柔性路面时,需对超载情况进行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3.
基于路基顶面压应变的沥青路面轴载换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沥青路面设计,选用了路基顶面压应变为设计时的控制指标。利用BISAR程序,计算了不同路面结构在不同轴重、不同胎压下路基顶面压应变。根据轴载换算等效原则,计算了基于路基顶面压应变的不同路面结构在不同轴重、不同胎压下轴载换算指数。结果表明,不同胎压、不同轴重及不同路面结构等情况对轴载换算指数的影响较小,各种情况下轴载换算系数的平均值为0.986;并结合路基顶面容许压应变计算得到基于路基顶面压应变的轴载换算系数为4.93。分析结果可为今后路面设计方法的轴载换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重载交通的作用,一些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了车辙等早期损害。针对柔性基层应用于长陡坡沥青混凝土路面与ATB-30沥青碎石混合料的试验研究,粤赣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长陡坡路段铺筑了柔性基层试验段。试验段性能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柔性基层能提高沥青路面抵抗车辙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柔性路面基层应力应变的简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作者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常见路面结构基层的弯拉应力和弯拉应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分析,修改了柔性路面基层弯拉应力回归逼近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基层弯拉应变的回归数学模型,得到了基层弯拉应力和弯拉应变的两上近似公式。精度分析表明,两个近似公式的精度很好,与解析解相比,绝大部分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合料的极限应力与应变的测试过程和试验结果分析,并说明了极限应力,极限拉应变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以及拉力,应变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路观测的方法,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级配碎石柔性基层的路用性能和性能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级配碎石基层结构设计、合理层厚、最佳级配以及原材料控制等关键影响因素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级配碎石柔性基层能有效减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且其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当其用于旧路加铺时可直接摊铺而不必采用倒装结构,但应控制其最小厚度不小于15cm、最大粒径和4.75mm、0.075mm通过率在建议范围内;还应控制石料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和塑性指数满足要求,且碎石宜由4档以上矿料掺配而成。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半刚性基层、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和应力吸收夹层在减缓高寒地区沥青路面的半刚性材料层反射裂缝方面的不同效果,采用断裂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技术,对半刚性材料层已有裂缝的4种路面结构进行了在车辆荷载和高寒地区的骤然降温综合作用下的热-力耦合分析.从应力强度因子和疲劳寿命两方面,开展了上述4种路面结构对反射裂缝在沥青面层中的扩展行为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面层和半刚性材料层之间设置的柔性基层和应力吸收夹层可大幅度减缓反射裂缝的扩展速度,从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并按照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应力吸收夹层、半刚性基层的顺序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9.
沥青混合料的极限应力与极限应变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清 《公路》2003,(6):150-152
介绍了低温环境下沥青混合料的极限应力与应变的测试过程和试验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半柔性路面基层及混合料的特性,采用扫描电镜观测水泥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的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水泥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由沥青包裹的碎石粉、未水化水泥组成的粒状颗粒和纤维状水泥水化产物等构成,其路面基层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柔性基层长寿命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明-安宁高速公路路面工程为实例,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对柔性基层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和传统强基薄面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经济分析?分析表明,柔性基层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在分析周期内具有更低的直接成本,使用寿命可延长5~6倍,维修作业时间可缩短6~9倍,维修方便易行,对交通影响很小,可节约大量的用户间接费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内少有达到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标准的广深高速公路,其路面达到设计使用寿命(15年)后,路况保持较好,路基整体性强,各项路面使用指标正常。主要从路面使用状况、受力机理等方面进行论证,介绍在超重交通环境下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应用情况,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路面使用寿命、已有高等级公路路面维修、材料再生利用的角度阐述了高等级公路建设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贯彻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思想。通过路面设计理论的典型实例,对"强基、薄面、稳土基"路面设计理论进行了验证,介绍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2个基本技术要求。从沥青面层和基层材料选择和级配设计、拌和厂设备添置和改造的角度介绍了试验路段采用的创新技术。主要介绍了2005年发明的中断级配新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2006年发明的新水泥碎石CBG-25。通过与原生产路段的对比,介绍了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特点及优点,即:初期投资减少;大、中、小修费用减少;使用者费用减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少。充分验证了用我国沥青路面独特的设计理论"强基、薄面、稳土基"设计出来的路面可以达到长寿命的要求,它的设计与施工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贯彻"两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概念、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与经济评价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了长寿命路面具有区别于传统路面的结构特征及其良好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15.
鲁正兰  孙立军  朱梦良 《公路》2005,(1):160-164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直接承受车轮荷载作用,并且长年累月经受阳光、温度、空气和雨水等大气因素的影响,为此沥青混凝土路面表层必须具有综合的路用性能,而我国现有的各种表层级配范围比较宽松。在AC16、AK16和SMA16等级配范围基础上,通过试验为临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提出了具有综合性能的表层级配范围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合料路面离析原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沥青混合料均匀性指标,结合现场资料,对沥青混合料路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离析的部分原因,如:集料堆放、摊铺机选择、混合料运输等展开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集料堆放的不当、摊铺机选择的不当以及混合料的运输过程等都会对沥青混合料路面均匀性产生影响,造成路面的离析。对此,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即集料堆放在平整、坚硬的场地上,避免相互混杂和雨水的流入;应先择半幅摊铺机;尽可能减少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距离。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凝土路面基面层间结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凯  武建民  戴经梁  孙立军 《公路》2005,(6):161-164
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出现的基面层滑移病害,进行了层间粘结剂的研究,并利用路面材料剪切试验仪进行了层间滑移室内模拟试验,推荐了利用SBR复合粘结剂进行层间处理等防止基面层滑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损坏现象十分普遍,很多道路通车不到2年便开始出现破坏,远远没有达到其设计使用年限。结合已有的设计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考虑剪切强度并适用于重交通的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法。此外,提出一些相应的新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方法的缺陷及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传海 《公路》2007,(5):193-199
以广东省多条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况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评价方法的诸多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状况的合理评价指标,即路面车辙代表深度、路面裂缝率以及路面修补率。此外,应用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破损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定,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的评定及养护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沥青强紫外线光老化性能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自制的人工强紫外线光源环境箱对各种沥青进行了强紫外线光老化试验,研究了强紫外线辐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发现强紫外线光可以造成沥青非常严重的老化。根据光老化前后沥青性能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了炭黑、丁苯橡胶、防老化剂AW和BLE等不同添加剂及其不同掺量对提高沥青抗紫外线光老化性能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丁苯橡胶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沥青抗强紫外线光老化的能力,为中国西北部强紫外线地区有效防治沥青路面光老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