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地铁客流不断增长,列车密度不断提高,对地铁终点站的折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的折返站型和折返形式有时难以满足系统需求.为此,有必要针对地铁终点站的站型以及折返形式进行研究,以提高折返能力,满足需求.研究结论:(1)普通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在一些条件限制下存在折返能力不足或储备不足的情况.(2)对一种特定站型及相应的折返形式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折返能力可以达到40对.(3)这种折返形式具有一定的优点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折返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在车站设计时,对折返站在运营过程的运输调整的灵活性和远期能力的适应性考虑不足。以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和上海等5个城市、共62条线路、100多个终端折返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终端折返站的常见折返站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同城市折返站的选型规律和特点;然后从建设成本、能力适应性、运营灵活性和发展适应性方面对不同折返模式的站线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两个在能力适应性和发展适应性上具有参考意义的混合折返站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型选择和配线设计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终点站两种折返方式的利弊分析及折返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站前折返与站后折返的适用条件 站后折返,列车基本固定使用一条与出发正线连接最近的折返线折返,另一条折返线可作备用。站后折返不像站前折返受列车到站或出发的干扰,折返能力较大,较规范规定的远期最大通过能力每小时不少于30对列车能力有较多储备。如果客流来向不在车站尾部,尾部不受建筑物的干扰,地质条件又较好,一般应优先考虑站后折返。反之,如乘客大部分在车站尾部,或尾部受建筑物(基础)或地质条件限制,则应采用站前折返。站前折返目前有深圳的罗湖站、广州的西朗站、香港的东涌、柴湾、油赤地、中环4个站。……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对高效的运输组织及通过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大量的运营实践发现,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的列车折返能力往往是制约线路运能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分段开通线路、折返兼回段、折返兼通过等多功能需求的线路中,折返线路的设置形式,对行车运营组织、线路整体运力造成很大的影响。以实际运营线路的折返过程,绘制详细折返时间曲线,分析站前、站后折返过程,总结站前、站后折返特点,从利于运营组织角度出发,对轨道交通已运营折返线路进行分析探讨,为不同功用的折返线路设计及应用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5.
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地铁线路通过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从信号系统角度出发,对典型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满足90 s设计追踪间隔要求的车站配线形式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制约单条线路运能提升的主要瓶颈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以实现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远期100万人次运能为目标,分析列车折返能力.基于图解法对折返站的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后单渡线折返、站前站后交替折返和站后双渡线交替折返这4种折返方式的折返时间、折返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根据不同的折返能力对线路运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常用的折返方式,并针对站后折返,从折返站站型、道岔咽喉区、保护区段、列车性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影响分析;针对尽头线式站后侧向折返的站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折返间隔计算,对其折返效率给出了具体优化措施,为站后折返设计和折返能力提高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列车在终端站的折返形式、折返步骤及列车换端方式.介绍了一种列车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解决了传统折返过程中列车到达终端站折返轨后需人工换端,或需切换车载ATC(列车自动控制)设备主控端后才能继续运行的不足.详细说明了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的实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描述.实践证明,该方法可高效完成列车自动折返,减少了车头端人工切换时间,提高了折返效率.  相似文献   

9.
城际客专折返站型及折返能力对通过能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图形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的基本站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的作业特点及车站各类作业参数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城际客运专线折返站折返能力与通过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仿真模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列车折返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行的重要环节,其能力已逐渐成为束缚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提高车站折返能力对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和运营越来越重要。对各种折返形式和站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对如何提高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分类研究。从运输组织和工程设备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建议措施,并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大运量轨道交通与中低运量系统的互联互通,在一些城市的主城区与副中心衔接区域内逐渐显示出必要性。为此,有必要对既能停靠地铁列车又能停靠有轨电车的复合车站站型及线路布设进行研究。[方法]以不接入出入段线的地铁B型车、100%低地板有轨电车为研究案例,根据地铁和有轨电车间的接驳需求,分析了两种制式间无缝衔接的技术难点。从折返形式上提出了4种复合车站站型方案,分别为方案1(有轨电车站前折返+地铁列车站前折返组合方案)、方案2(有轨电车站后折返+地铁列车站前折返组合方案)、方案3(有轨电车站前折返+地铁列车站后折返组合方案)、方案4(有轨电车站后折返+地铁列车站后折返组合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岛式站台、侧式站台的布置要求,进一步细分了各方案的组合方式,并对各种组合方式的车站布置型式、配线设置、折返方式、换乘距离等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复合站台站型及线路布置形式可为大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与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衔接提供参考,为乘客同站台换乘两种制式轨道交通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也为有轨电车和地铁间跨线运行及场段资源共享等提供了线路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市域铁路是适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为实现市域铁路3 min追踪间隔的目标,市域铁路列控系统需要增加自动折返功能,并将站后自动折返间隔时间压缩到3 min以内。分析市域铁路系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成熟的CTCS2+ATO列控系统开发适用于市域铁路的列控系统,并增加自动折返功能。详细阐述站后自动折返过程,包括驶入折返线流程、自动换端流程和驶出折返线流程。为实现系统支持自动折返功能,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功能分配,并给出可行的技术方案。搭建市域铁路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站后无人自动折返仿真验证实验,验证站后自动折返功能和站后自动折返时间。通过实验证明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的功能分配可支持CTCS2+ATO列控系统实现自动折返功能;提出的自动折返流程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的无人自动折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站后自动折返效率;采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和技术可将站后自动折返过程总时间压缩到160 s以内,能够满足市域铁路3 min自动折返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连续运营中,折返站的实际折返能力与理论模拟的设计折返能力存在差异。通过分析深圳地铁罗湖站折返进路和作业流程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对折返站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采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轨道交通线路而言,制约线路运行能力的瓶颈点通常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道岔限速对站后折返站型折返能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分析道岔限速和站后折返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道岔侧向限速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折返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常用的折返站型,并分别以站后折返与站前折返线折返场景为例,分析了折返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影响折返效率的一些关键因素,对信号系统影响折返间隔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就自仪泰雷兹SelTrac~移动闭塞CBTC信号系统对折返作业的优化和折返效率的提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通过折返站型的布置提高折返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种常用折返站型的折返能力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能力通常是轨道交通线路运行能力的主要瓶颈之一.就目前常用的一种折返站形式展开研究,对前后列车的折返限制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站台接车进路办理方案:以道岔反位构成进路的安全防护距离,从而有效地提升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匹配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站折返能力通常无法满足高峰时段的正线运行能力,已成为制约线路运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立足网络化运营需求,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折返方式分类和列车折返运行过程的作业分类,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的某线折返站的站后折返方式为例,根据既有列车的动力性能参数,对不同信号系统制式下的折返站接车干扰点、冲突点间膈条件进行详细说明,并对折返能力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的研究分析,对限制折返站折返能力较大的信号、线路和限界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多专业匹配设计和仿真验证需求。该设计需求的提出有助于加深对信号系统的全面了解,加强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验证水平,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铁5号线滘口站折返能力已达极限,无法通过增加上线列车数量来满足日益增加的客运需求。在保持滘口站原有站前折返方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提高道岔侧向通过速度、调整进站信号机位置、优化进站进路的自排触发点等措施,使滘口站站前折返间隔由原来的136 s缩短至115 s,提升了滘口站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些轨道交通折返站轨道布局特殊以及列车折返时间较长等问题,以上海轨道交通某折返站为例分析列车折返时间的优化方法。在对该站道岔位置、道岔解锁条件及侧防条件进行安全分析的基础上,修改了该站的联锁条件,从而提高了该站的折返效率,优化了该站作为临时折返站时交路的运营间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