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晓辉 《交通科技》2009,(4):119-121
针对厦门市城市中心区无法设置BRT专用道的问题,分析了厦门高架BRT系统的特点及运营效果,研究了高架BRT系统建设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提出了高架BRT系统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快速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RT用道的形式选择和车道设置通常是BRT项目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目前国内存在多种BRT用道模式,如杭州的侧式专用道、常州的中央专用道和厦门的高架桥专用道,以及各地均有的混合道路形式.时至今日,尽管BRT项目在我国已投入运营4年有余,但不同地方对各自BRT用道的选设依然存在不同的声音,这其中不乏一些主流媒体发出的疑问,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质疑BRT专用道的<快速公交的尴尬>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那么,有关BRT用道的选设,究竟有何奥妙?  相似文献   

3.
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系统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利用现代化的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常规的公交系统可以基本达到或接近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而其投资及运营成本远低于轨道交通。有关数据资料统计显示,BRT投资及运营成本仅为地铁系统的1/10,但就速度、运力、可靠性和形象而言,BRT可以提供类似地铁的服务水平。以广州市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试验线项目为例,对BRT项目的工程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运力是反映公交供给的重要指标.提高运力也是提高BRT快速公交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公交专用道条件下公交供应情况,通过对运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实现最大运力运营策略并建立数学模型.应用于昆明北京路实际,为昆明BRT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快速公交(BRT)一期走廊位于安宁七里河区,是亚洲发展银行贷款兰州城市交通项目的重要组成.系统全长12.3km,设站15对,于2012年12月投入运营,整合配置7条BRT线路,投入运营车辆70台,日均运输客流29万人次.根据沿线客流分布特点采用了“快速通道+灵活线路”的运营模式,创新性地设置了同向岛式站台,允许相同方向车辆双侧停靠,这个创新的设计提供了与传统平行式站台几乎相同的客流运输能力,但可以缩短一半的站台长度,而只需增加1m的站台宽度.兰州BRT的另一特点是利用了BRT系统的升值潜力,成功引入私人投资商对BRT沿线地下商场进行投资和同步建设,在解决行人过街和进出站需求的同时,又有效提升了客流和带动了地块开发,对于国内中等规模城市在较窄的道路实施BRT系统提供了较大的示范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城市BRT实施效果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效果分析应遵循的原则,以南中轴为例从乘客出行状况、服务水平、社会车辆运行状况及全线断面流量等方面分析BRT建设的效果。通过对已有BRT建设的分析,可以更加合理和公正地分配城市稀缺的交通空间资源,对目前的运营管理及即将投入建设的BRT线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公交专用道是实现公交优先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会对公交车产生正面效益,但也会对其他社会车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公交专用道设置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交通流的运行状况。文中采用相应的延误模型,通过交叉口的交通延误研究来分析专用道设置的效益。运用该方法对重庆市某一道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效益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公交专用道是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有效途径,确保了公共汽车的真正优先。该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形式与设置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着重从道路的等级和道路服务水平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道路的等级和服务水平指标对公交专用道的设置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析了乌鲁木齐市BRT系统运行慨况及特点,通过对乌鲁木齐市BRT专用道的调查研究对其路面结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乌鲁木齐市BRT4号线Ⅰ期工程的设计方案为例,对BRT专用道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BRT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BRT专用道路面大部分采用沥青路面。在建设使用早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坏。这不仅对社会、交通造成了交通影响,也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BRT专用道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针对BRT专用道沥青路面出现的早期破坏进行分析,积累经验,为其他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武汉市武珞路公交专用道改善方案,系统分析了目前公交专用道运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建立全面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为目标的近期改善措施。此外还对改善方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路段交通仿真测试,以评价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设置公交专用车道是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社会车辆对专用道的任意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用道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因此,在法律约束的基础上,还应加以技术手段共同保障公交车对专用道的使用权。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B/S的公交移动智能抓拍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社会车辆占用公交专用道的现象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对社会车辆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乌鲁木齐市快速公交(BRT)1号线、2号线、3号线高峰时段上下客流现场调查,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客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BRT承担了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客流,其中1号线客流高于其他BRT线路,其客流量已超过运营能力,同时BRT存在换乘难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分析公交专用道规划实施流程,依托实测数据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上海公交专用道设置条件和公交专用道类型及服务水平,针对城市道路网络改扩建计划和交通需求,提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策略和道路条件限制时公交专用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孙东立 《驾驶园》2007,(10):22-24
BRT(Bus Rapid Transit,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作为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的有力载体,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利用现代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传统的公交系统基本达到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其投资及运营成本又较轨道交通低,与常规公交接近.  相似文献   

16.
为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公交专用道,对多种可能的公交专用道类型(包括公交隧道、常规公交专用道、中央公交专用道、路侧或单侧公交专用道等)进行了效率和成本等因素的综合比较;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Bus Rapid Transit System)高架专用路为例,从线路布设、站点客流组织、景观、环保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架道路作为公交专用路对厦门实际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快速公交系统(BRT)通过专用通道实现了在区间的快速运行,但车站的服务水平成为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瓶颈.在定义了排队概率作为车站服务水平的有效度量指标后,以排队论为数学建模基础,建立了BRT子站串联排队服务模型,模型中用生、灭图描述了含有3个泊位的子站的15种状态,用哥尔莫可夫方程解得各状态的概率.结合广州BRT的运营现状提出了线路停靠调度方案的优化思路,通过仿真得到数据,对比了线路停靠方案优化前后的最大排队长度、停车次数和平均排队长度3项指标,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中各子站的排队概率达到基本均衡,车辆在于站一和子站二停车次数有明显减少,车辆排队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阐述无锡市为解决对公交出行市民满意度不高问题,在主城区范围内进行若干公交专用道的设置,并从公交专用道的设置需求、设置形式、设置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网络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过公交专用道网络建设,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改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保障市民的基本出行需求.并采取"软硬结合"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骨架路网条件,积极改善运能结构,有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保障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选取包含有四段不同专用道形式的济南市BRT-3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采集各区段和站间的运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多元分析理论,对该线路中不同区段和站间的BRT车辆运行效率、该线路具有的车辆配置、信号配时以及道路基础条件的特点对BRT运行效率的差异性,不同区段上交叉口停车延误和停靠站延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实行部分交叉口有条件的BRT信号优先;优化行人街交叉口;实时调度控制车辆运行时间和距离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设置公交专用道所带来的道路资源利用率低,相邻车道交通压力增大,专用道分时段开启致使社会车辆行驶混乱等问题,基于车种分离思想,提出一种公交车辆与右转车辆混合专用道的组织方式,允许公交车辆与右转社会车辆共用一条车道,以寻求保持公交优先与减少对社会车辆影响的平衡点。为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针对所研究的道路环境,提出了基于流量生成模型与配时优化模型的车道组仿真流程;随后,在考虑红灯时右转车辆行驶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人均延误和车均延误的双指标评价矩阵模型;最后,分别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传统车道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3种方案的效益评价,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的总体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在大多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和普通车道组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的车道组织方式可以在保证社会车辆延误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公交车辆的优先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在工程实践中可作为公交专用道的过渡或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