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8年10月21日至22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技术协会(Kammer der Technik)交通运输组造船技术委员会在德国北方主要海港罗斯托克(Rostock)召开一年一度的造船技术会议,我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作者随我国代表团在参加会议以后,曾参观了一些船厂和机器仪表制造厂,并与有关人员讨论了造船设备协作供应问题。在德国十五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际船级社协会理事会在纽约举行了第16次会议,会议由美国船级社执行副总裁L.J.贝茨主持。参加国际船级社协会的各国船级社均派出其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国际海事组织(IMO)派出一位观察员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详细地讨论了国际船级社协会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国际船级社协会与其他航运和造船方面的国际机构的联络问题。  相似文献   

3.
据民主德国《海洋经济》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1983年年底在苏联加里宁格勒举行了一次造船工艺的咨询会议,这个会议提出,造船生产经济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1)加强应用模块造船法和单元组装法;(2)工艺过程实现综合机械化和自动  相似文献   

4.
谭乃芬 《中国船检》2003,(11):64-65
第12届日欧中韩美造船高峰会议2003年10月22~24日在日本大坂举行(简称JECKU会议)。来自日本、欧盟、中国、韩国、美国五方60多个大型造船企业集团以及造船协会的高层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鹏航率领的8人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船检》2014,(11):1-1
10月30~31日,2014年造船、船检、航运国际三方会议(简称“三方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学会、中国船东协会共同主办,中国船级社(CCS)承办。来自国际航运公会、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波罗的海航运公会、国际船级社协会、国际造船特别问题专家委员会以及欧洲、日本、韩国、中国航运和造船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消息报道     
由日本和南朝鲜造船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船舶制造中实用设计”(PRADS-88)国际学术会议于83年10月16日至18日和21日~22日分别在东京和汉城举行。二十三个主要造船国家三百五十四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在英国工作和进修的邵文蛟(上海船研所)和吴有生(中国船舶科研中心)参加了东京会议。会议刊发的论文集共有八十五篇论文。会上交流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一、有关船和半潜艇的耐波性、兴波理论和推进等问题。二、新型船舶和离岸平台的结构应力分析;船体振动分析,特别关于一些扭转和侧向振动、水平和扭转振动;疲劳分析,船用结构钢和离岸平台结构;残余应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事》2011,(8):68-69
船舶建造档案行业标准跨行业国际会议召开借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89届会议(MSC89)召开的机遇,欧洲造船协会(CESA)于2011年5月12日召集了包括造船业、船东和船级社三方在内的跨行业国际会议。造船业、船东以及船级社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跨行业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SCF行业  相似文献   

8.
殷毅 《中国船检》2010,(7):52-53,110
2010年6月3~4日,来自中国造船界、船东、设计院,日本造船和船东协会,欧洲造船协会以及四大国际船东组织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60多名代表聚首北京,召开三方会谈特别专题会。会上,中国海事界充分表达了在GHG(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技术观点和立场。会议决定将工业界试行的EEDI(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共同经验在充分征求工业界意见的基础上向MEPC61(海上环境保护分委会第61次会议)提交提案。  相似文献   

9.
论造船科学     
为了在十二年内争取赶上世界的造船科学水平,就有必要对世界各国造船科学研究的发展,进行一番探讨。本文首先说明造船科学在百年来所起的作用,和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造船科学研究的组织和发展。进一步探讨了二次大战后在船舶流体力学及船体强度学两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以下几部份叙述: 船舶流体力学方面:(1)关于船型的系列试验;(2)关于船模与实船的换算关系;(3)兴波阻力理论;(4)推进器系列试验;(5)推进器理论;(6)推进器空泡、剥蚀、唱音等问题;(7)船舶运动和适航性。船体强度学方面:(1)实船强度试验和航行中应力测量;(2)船模试验池中的强度试验;(3)长上层建筑问题;(4)船体钢板的弹性塑性问题;(5)船体振动问题;(6)造船用材料问题。文中也涉及一些我国造船科学研究的初步收获,并说明我国在整个造船科学领域中还留着很大空白面。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造船科学研究;建设主要的研究基地,充实仪表设备和培养研究人员是刻不容缓的事。  相似文献   

10.
我所郭永松副研究员参加了于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在日本神户市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水池会议。国际水池会议(ITTC)系国际造船研究界的定期集会,每三年举行一次。本届会议由日本造船学会组织,共有25个国家的233名左右的代表和观察员参加。会议开幕式由本届会议的执行委员会主席日本的乾崇夫教授  相似文献   

11.
11月18日,2011年度航运、造船和船级社国际三方会议在中国船级社总部召开。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船东协会主办,中国船级社承办,来自国际海事界的重要航运组织、中日韩三国造船协会及国际船级社协会等组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三月二日至三月六日在新加坡召开第五届国际海事亚洲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经济与社会委员会、亚细亚船主联合会、国际港口协会,国际货运装卸协调协会、新加坡造船修船厂商联合会等单位发起,于一九七六年四月在新加坡成立,每年召开一次。我国水运工业公司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这次  相似文献   

13.
综合信息     
《船艇》1992,(2)
为了适应大连地区造船发展的需要,提高船舶设计水平和缩短造船周期,大连船舶工业公司(集团)“设计工作会议”于1991年10月26日至28日在大连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理顺关系。公司(集团)主要领导及各部室主任,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厂长、总工程师及设计、生产、计划、物资等部门有关领导,大连船舶设计研究所室主任以上干部共九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1 ISO/TC8/SC3/WG14第二次会议情况2015年3月2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上技术委员会管系和机械分技术委员会船用低温阀门工作组(ISO/TC8/SC3/WG14)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在上海青松城举行,来自中、日、韩的2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中方代表来自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外  相似文献   

15.
由造船工程师学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造船技师和造船工程师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海事技术(安全与环保)会议于1993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新加坡乌节大酒店举行,来自新加坡、中国、美国、英国、挪威和日本等十九个国家一百八十多位论文作者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宣读论文65篇,其中5篇作大会宣讲,其余60篇分船舶工程、船舶安全、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广东造船》2011,(5):52
9月1日,《广东造船》第一届通讯员联盟大会暨新时期企业危机公关(突发性事件与媒体管理)探讨会在广州市港务局顺利召开,我司执行董事助理李淑欣、外事专员区海媚以《广东造船》通讯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包括  相似文献   

17.
学会动态     
▲台湾造船学会常务监事、台北中义船务公司董事长谭树(木茂)先生和夫人于1989年4月30日至5月6日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并同造船界同行进行了座谈,谭树(木茂)先生介绍了台湾造船及航运方面的情况及台湾对造船业的补贴政策等。谭树(木茂)先生在沪期间拜谒了老师杨槱教授并邀请杨槱教授参加1990年的国际造船和航运会议。  相似文献   

18.
《船舶工程》2007,29(4)
一年一度的《船舶工程》编委会会议于2007年7月12日-1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先生、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宪东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工程》新任主编)闻雪友先生、中船重工集团第七○四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焦侬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参加会议的编委委员、编委代表共计69名.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中国船舶行业协会武汉工作会议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次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广造船先进制造技术,转换造船模式,缩短造船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为全国各地造船行业服务,由上海造船工程技术学会主办、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具体承办的第二期造船先进制造技术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3日至17日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各地26家大中型船厂和科研院所的56位专家代表参加了研讨会。造船先进制造技术研讨会贯彻求真务实的方针,从我国造船行业的现状出发,根据对船舶工艺技术各领域的长期研究,结合对国外先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船检》2001,(4):5-7
国防科工委4月初在南京召开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司、国家计委产业司、交通部水运司、国家海事局、渔业船舶检验局、中国船级社和江苏省领导及有关协会、商会、造船企业的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共谋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大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