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我们从1975年7月-1976年元月共收治本病70例(死亡6例),其中以平衡盐液为主,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死亡4例,(病死率6.66%)比去年同期住院27例死亡8例(病死率29.29%)的病死率明显降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两年来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如下,供参  相似文献   

2.
<正> 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有关,并证实体内有免疫复合物的存在。为了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轻病理损害,降低病死率。我们对收治的部分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采用了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细胞免疫增强剂——植物血凝素(PHA)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出血热流行于欧、亚、非、19个国家,近些年来本病疫区仍在扩大。我国流行性出血热从1932年在黑龙江省首先发现、现已分布23个省。除新疆鄂木斯克出血热外,我国的出血热与朝鲜、日本、苏联、北欧等地出血热均有肾脏损害,因此于1982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工作组会议”上、将该病统一命名为“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但  相似文献   

4.
<正> 以往谈及急型克山病时常说这型地方性心肌病“发病急,死亡快,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但是,确切的病死率究竟是多少?文献报导极不一致,因此,如拟作好临床研究和疗效评价,首需弄清这个问题。早在1936年,阿部俊男在《克山病病因调查报告》中提到,据七个发病县的调查,在总发病的130人中死亡128人,病死率为99%,但阿部认为由于当时对疾病的真像缺乏全面地了解,故确切的病死率不详。在洪宝源氏著的《克山病》、(1957)一书中记载:“根据克山病调查总绪:(急型)重症患者病死率为36.3%,而康氏(康子耕1953)的报告则在  相似文献   

5.
血液净化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 (CRRT)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介素 6(IL 6 )及内皮素 1(ET 1)的清除作用 ,探讨炎症介质在HFRS中的作用。方法 将诊断为HFRS的中型及以上类型患者 4 0例随机分为两组 :CVVH组 2 0例行CVVH ,HD组 2 0例行HD。用ELISA法检测TNF α和IL 6浓度 ,放射免疫法测定ET 1浓度。结果 ①CVVH组及HD组少尿天数 (3.0± 2 .1,6 .0± 3.4 )、并发症发生率 (2 5 % ,4 0 % )及病死率 (15 % ,2 5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②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下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③CVVH组治疗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 ;HD组治疗前后血中TNF α、IL 6和ET 1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④CVVH组滤出液中可持续检测到IL 6及ET 1,未检测到TNF α。透出液中未检测到上述炎症介质。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清除炎症介质 ,改善HFRS的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肾功能和预后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HFRS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一些克山病(KD)病区中出现了一种难以思议的现象:即在KD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所谓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却“集中”发病增多,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1990年笔者曾到楚雄KD病区了解这一情况后认为,大批“集中”发生的“DCM”如无特殊指征,均应归属于慢型克山病(CKD),曾有专文论文及。事实上对一例无瓣膜损害的大心脏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HF)的患者,鉴别是CKD还是DCM有时确有困难。但如能对比分析二病的流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表现,仍可作出诊断。应着重指出的是诊断KD或DCM,均需排除其他心脏病或某些全身病对心脏的影响,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作好鉴别十分重要,不仅有助于临床上总结防治经验,提高今后工作;更有助于KD病情监测工作科学而正确的开展。否则,因某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将现患CKD误诊为“DCM”,实必形成CKD已被控制或已“达标”的假象。本文拟就二病的鉴别简书拙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为小啮齿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在我国其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这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发现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城市型和以大白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实验室感染的出血热。至于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虽有各种假说——虫媒、呼吸、食物等途径,但均缺乏确凿证据,这对本病的有效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例出血热重危型并发急性肾衰时血透析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早期施行透析疗法可予防并发症,并对透析时机,出血热肝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有条件血透单位应首选血透析疗法以减少出血热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正>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因为病毒分离未能成功,实验室缺乏有效敏感方法,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人报导用免疫酶染技术(简称酶染)检查病理组织及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启示我们使用直接法对出血热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研究。现将1981年11月至1982年元月我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新采取的145伤外周血白细胞的酶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病毒唑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EHF—Ig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病毒唑治疗组患者血清EHF—IgG抗体及CIC水平皆比对照组为低。说明用药后患者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降低,CIC形成减少,有利于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3.
聚肌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感染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一种良好的非专一性免疫增强剂。本文总结国产聚肌胞治疗早期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双盲试验结果表明聚肌胞早期使用有促使退热加快,减轻肾损的作用,越低血压及少尿期的病例数亦较多,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 按压耳穴治疗胆石疗是近两三年才应用的一种非针刺的穴位疗法,我院用芸苔子贴压耳穴、“胰胆”、“肝脾”、“交感”或“神门”、“十二脂肠”及“消化腺”,“健(?)”等。治疗胆石症160例,结果近期治愈12例(7.5%),好转146例(91.2%),无效2例(1.25%),因均为门诊治疗患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于“伤寒论”上即有记载,主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为治疗克山病验方。“急救回阳汤”(附子、樟脑、人参、麝香)为回阳汤加减而成,亦拟应用于治疗克山病。我们研究了二者对动物心脏及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在对出血热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从1981年开始采用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重症出血热患者。共治疗8例,全部为22~50岁的男性患者,均于发病1-5日内住院。5例测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320—1280(由西安医科大学病毒室岐天茂老师等协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1981年初步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HF)各期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的基础上,于1984年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各组成分—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Ⅱ、醛固酮(ALD)的血浆含量进行了系统观察。54例患者ATⅡ从发热期开始升高,低血压及少尿期达高峰,多尿期后逐渐下降;ATⅠ各期均减低,低血压及少尿期最明显;ALD在低血压及少尿期与ATⅡ相应地增高。以上改变与病情轻重及尿素氮相平行。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RAAS与EHF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有重要联系,故早期稳定体液平衡并拮抗RAAS激活及其影响。是EHF治疗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9.
围绕着“一种新的激素———内源性哇巴因(endogenous ouabain,EO)”,从“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研究”、“病理生理学和临床意义研究”、“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四个方向展开对内源性哇巴因历时17年的系列研究,结果显示:EO是一种新的肾上腺皮质激素;EO的异常分泌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高EO的病理生理学作用的干预,有可能成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中约10%左右呈现中枢神经症状,如意识障碍、嗜睡、谵妄及痉挛等症状,这些提示出血热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的可能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实的依据。我们在一例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的出血热病人脑脊液中进行了血清学及病毒学检查,首次分离出了出血热病毒,证实了上述可能性。我们把清亮透明的脑脊液用出血热免疫血清,进行了沉淀试验,呈现阳性反应。以后用ELISA法进一步证实了脑脊液里存在着出血热病毒抗原。我们把此脑脊液接种于Vero—E6细胞,经过两代的传代,用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