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学生通学出行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利用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通学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北京市中关村地区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这三所小学进行了大规模摸底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的居住地分布、交通出行结构、出行距离以及学生家长对乘坐校车的意见及意愿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家长对于开通校车的需求较大,且校车运营的正规性、安全性是吸引其选择校车接送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运营模式、线路规划、法律保障、交通管理、安全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小学开行校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家庭小汽车拥有行为,同时考虑居住地和工作地建成环境的影响,构建梯度提升迭代决策树(GBDT)模型;分析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工作地建成环境属性对小汽车拥有行为的影响程度,并基于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类影响因素中,社会经济属性对小汽车拥有行为的影响最大(58.95%);职住地建成环境属性均对家庭小汽车拥有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建成环境影响(23.77%)高于工作地建成环境(17.28%);职住地建成环境属性中,除居住地交叉口密度,工作地到中央商务区(CBD)距离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外,其他建成环境属性对小汽车拥有行为的影响均大于5%.因此,有必要同时优化职住地的建成环境来抑制小汽车拥有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点的家庭活动空间及测度理论模型。其次,根据测度结果将家庭活动空间划分为职住学就近型和职住学分离型两类。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究两种模式下父母工作时长以及父母儿童组合时间窗对儿童通学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住距离,父母的职住距离和工作时长对通学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对于促进儿童步行上学的作用有限;对于职住学分离型家庭,父母下班与儿童放学组合时间窗的宽裕程度对儿童出行影响显著,组合时间窗越宽裕,儿童小汽车出行的可能越大,因此弹性放学时间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儿童在通学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在职住学分离型家庭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优质教育资源小学的生源分布远超学区范围,高比例小汽车接送引发的校园周边通学时段常发性交通拥堵、环境品质下降、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不容忽视。以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学生定制接送车服务为例,探求低碳、公平、高效、可推广的小学生通学出行方案。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该交通模式的运营机制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以较低的成本为学区外学生提供了便捷、舒适、安全的交通服务,实现了交通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以及环境的正向改善。基于模式推广潜在问题的分析,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构建、定制接送车线路设计和运营管理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重塑等维度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学生通学出行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学出行时间与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基本重合.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的模式加重了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显著.鉴于此,在天津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计数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四所小学进行交通出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从缓解交通堵塞、调整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两方面对天津市实施校车开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从交通管理、法律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实施校车开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龄儿童数量增加、家庭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及家庭决策更为复杂。结合RP和SP调查,对未来二孩家庭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模型,研究通学出行决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年龄及交通安全认知、通学距离及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父母通勤属性是影响接送决策的关键因素;通学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出行环境安全性以及接送决策是影响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调查和模型结果,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优化通学交通结构、减轻城市交通负荷。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特征分析及改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私人小汽车接送中小学生的现象日益普遍,学校周边地区整体交通运行状况日益恶化.由于公交线路与站点设置不当,过街交通设施配套不足等原因,造成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困难.针对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的问题,对重点小学、一般小学、中学三类学校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三类学校学生上下学交通结构、出行时耗特征,并结合家长对上下学交通的意见和建议,从学校出入口设置、提高公交车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错时上下学、配备校车和加强安全教育等方面对上下学出行提出了交通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通学空间是学龄儿童接触社会和自然的重要场所,涵盖学校周边空间、通学路径空间、社区周边空间等。优化儿童通学空间的核心是以创建儿童友好通学路为抓手,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影响;重点打造安全、趣味的通学路径,从儿童视角和需求出发构建通学路的空间环境品质;根据儿童的行为能力和活动喜好对出行路径选择、道路连续性、道路交叉口、标志标线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角度优化通学交通结构:便利、高效和无障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量化研究接送中小学生机动车对于北京市道路交通的影响程度.宏观上,对北京市开学前后各2周的交通拥堵指数进行分析;微观上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研,以及理论计算的方法进行解析.研究表明:(1)接送学生机动车出行对道路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早高峰的频繁变换车道和晚高峰的占道停车两个方面;(2)接送学生机动车出行导致单向3车道的路段的单向通行能力下降38%;(3)学生家长也意识到交通拥堵与接送学生机动车出行有关.鉴于接送学生机动车对城市交通有较大影响,提出了改善学区绿色出行环境和充分利用周边空闲设施作为临时停车设施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特征分析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生上下学交通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长接送学生时私人小汽车的停放以及机非混合,严重影响了学校门口的交通运行。以小学生上下学出行为研究对象,结合某小学的分层抽样OD调查数据,研究小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并与美国小学生的出行方式进行对比;采集学校所在路段的交通量,绘制12 h交通量时变曲线,与无学校影响的、类似路段的交通量时变曲线进行对比,揭示学校所在路段交通量波动特征和上下学出行结构特征。在出行结构分析和交通量分析基础上,从出行结构和供需关系两方面提出改善小学生上下学交通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城市出行者日常活动和出行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提出了一种针对量表数据的量化分析方法; 以出行者信息需求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一项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的问卷调查; 总结了出行个体对各类出行信息需求程度的排名, 分别构建并标定了驾车线路、目的地位置和实时路况信息需求的有序选择模型; 与多项Logit模型在参数显著度、赤池信息量准则和对数似然函数值等指标上进行对比, 以验证有序选择模型的有效性, 并对影响信息需求的关键变量进行了局部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出行者在通勤出行前最需要公交运营变更信息, 而在通勤出行中最需要实时路况信息; 非通勤出行者最关注目的地位置信息, 在出发前和途中对目的地位置信息的需求概率较通勤出行前分别高出31.08%和29.25%;在职人员对信息的需求程度普遍高于学生和自由职业者, 说明时间价值高的人群更期望通过全面及时的信息获取来合理安排出行; 女性比男性对实时路况信息的需求概率高出10.23%, 说明女性对延误的风险规避意识更强; 20~40岁的人群出行信息需求最强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该需求将逐渐下降; 各年龄段对实时路况信息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需求, 说明人们对于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更为敏感。可见, 采用有序选择模型能够精确分析量表型选择集。   相似文献   

13.
接送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的主体方式,在大量增加交通出行的同时,对父母出行及家庭产生很大影响。以深圳市中小学生上下学接送概率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开展的深圳市学童出行专项调查,探讨各相关因素与接送行为的关系。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学生上下学接送行为的概率模型,对变量进行筛选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接送行为特征及其显著影响因素的产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接送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母亲的工作状态、家与学校距离、小区安全程度、家庭年平均收入等。该成果对我国中小学出行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蕊  林霖  杨静 《城市交通》2014,(2):78-83
小学阶段学龄儿童处于出行有人陪伴与无人陪伴的过渡期,其上下学时间与城市交通高峰时段重叠,常引发区域性的交通拥堵或其他社会问题。基于北京市西城区5所不同类型小学的学生及家庭成员早高峰出行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步行是儿童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儿童出行方式选择与小学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重点探讨儿童及家长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儿童自身特征、家庭及其成员特征、城市交通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家庭及其成员特征对儿童出行方式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现状城市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儿童上下学的出行需求;家长对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满意度较低,导致儿童上下学以个体出行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层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属性的跨层次结构,建立多层模型,分别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层面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层面对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利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 结果表明:多层模型比传统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控制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后,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对居民通勤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负效应,而居民居住地到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仅对通勤距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城市规划优化通勤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挖掘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精准化特征,从追踪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利用公交与轨道多源数据研究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通过选取潜在职住地设置高频职住地集合,提出公共交通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算法,结合出行链起讫站点与职住地空间信息匹配提取通勤出行链,并将常乘客出行分为home-work通勤、work-home通勤和非通勤出行。以北京市“回天地区”公交与轨道出行链数据为例,提取常乘客通勤出行。结果表明: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率达到85.9%,常乘客通勤出行和非通勤出行在出行时空分布和出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勤出行提取可为北京市面向常乘客开展“预约出行”并分析其出行需求动态特征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Taxicab is an important mode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while the role of taxicabs,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with metro system has not been fully studied.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ole played by taxicabs in Shanghai, China. Firstly, taxi trips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namely metroreplaceable(MR), metro-extending(ME) and metro-supplement(MS) ones. Then, the tendency of travelers towards taxi or metro at a specific metro station is proposed and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MR taxi trips and metro trip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ndency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semi-parametric regression models, with the results indicating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ing radii during the peak and off-peak hours are different. Some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hospital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endency in the time periods. Furthermore, land use related factors,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forestry and commercial land, generally promote taxi-hiring in the off-peak hours, while the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during the peak hour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assist governments and policy maker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land use on trip patterns, and thus may contribute to more reasonable policies and optimized urban planning, which may promote modal switch from taxi to subway.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开展了出行方式转换的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构建全目的和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定量分析了个体属性和交通方式属性对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乘客感知的轨道交通全目的出行时耗负效用为相同时耗公交的91%,而通勤时耗负效用为全目的出行的1.89倍;轨道交通出行总时耗对分担率影响最显著,前者增减50%时,后者变动约10%;公交是轨道交通的主要竞争方式,当前者出行耗时提高50%时,后者分担率将增加6.8%;停车费小幅提高和出行时耗增加不能显著促使小汽车使用者转向轨道交通,交通需求管理是引导出行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手机话单数据提取用户的出行特征具有可行性.然而,手机话单数据的稀疏性对提取居民出行时间特征造成困难.通过对深圳市手机话单数据的挖掘分析识别居民职住地,得到居民特征通勤序列,进而基于早、晚不同情况对居民通勤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比分析显示,通过手机话单数据得到的居民通勤距离和时间特征与居民出行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说明该方法可用以描述居民通勤特征.研究表明,深圳市居民通勤开始时间受通勤距离影响不大,大于10 km的中长距离通勤出行对应的平均通勤时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值(45~5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