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交通运输业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趋势,与其他行业稳步下降的趋势相悖,使得交通运输业逐步成为节能环保的短板之一.本文在考虑CO2排放约束的前提下,构建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评价1995—2013年中国30省份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并利用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动态分析效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各地区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总体呈反N型波动下降;东部、西部地区各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中部、东北地区内各省表现出一致性,但整体水平较低;超效率非期望Min DS模型有效克服了非期望SBM模型无法完全排序和低估效率结果的问题;造成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下降,但这一状况将在未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攀升的原因,本文应用中国交通运输业1991-2014年的数据,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计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测算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交通运输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要素错配与效率损失;中国交通运输业仅有少数年份出现了回弹效应,且有"回火"情形出现;多数年份里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于能源效率无改善或技术无进步而未形成能源回弹效应,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高增长、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掌握我国交通运输业当前的运营状况和生产率水平,更准确地分析交通运输业的经济增长点和更好地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通过对全行业及分领域的投入产出要素的测算,分析了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对比了行业各领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结果显示:2003—2018年,全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平稳波动中有所增长,各分领域的生产率也在波动中不断变化;公路、水路、民航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3.6%左右,主要得益于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率的共同提高;铁路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较低,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以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选取1978–2012 年的数据,应用交叉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Cross-efficiency DEA)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VAR)对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 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之间,均存在 单向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波动可以划分为效率上升、高效运行 和效率下降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业对人均消费、政府支 出、能源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均表现出正向为主的响应,对劳动的冲击表现出负 向响应,而对信息的冲击则表出响应“滞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CO2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分析了我国航空公司 2009-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忽略CO2的排放会明显高估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水平;我国航空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改善的驱动;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吨公里油耗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提高燃油效率是促进其增长最显著有效的手段;另外,飞机利用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存在积极影响,总飞行班次对其存在消极作用,而平均航段距离和公司民营属性对其增长并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非参数的DEA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分别对2008-2017年兰西经济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算和评价,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可分解特性初步探究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兰西经济区在研究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以兰州和西宁为例其平均增长幅度为8.1%和2%;经济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结构性差异,兰州市效率增长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而西宁市纯技术效率则阻碍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关系到其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来评价中国各地区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并结合Meta-frontier 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在区域技术差异视角下分析其在 2007-2016年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在整体上呈缓慢增长的态势,且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由于区域技术差异性的影响,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交通运输业在环境效率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地政策建议,帮助各地区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运输业的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驱动因素,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提出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通径分析方法; 基于中国近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面板数据, 计算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与间接通径系数, 分析了主要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程度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 经济水平、运输强度、能源强度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直接通径系数越大, 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拉动能力越大, 间接通径系数越大, 对其他因素依赖性越大; 经济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1.338, 表明经济增长直接刺激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 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350, 表明经济水平对其他2个因素依赖较小, 且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 运输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22, 表明运输强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 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1.171, 表明运输强度对经济水平有较大的依赖性, 单位GDP所消耗的物流量与物流成本较高, 所附加的产业价值较低; 能源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216, 表明能源强度是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为0.119, 表明经济发展拉动了能源的快速消费, 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且单位周转量消耗的能源较高, 能源的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业是CO_2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05—2014年面板数据,以Theil指数为衡量指标,从人均、单位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3个方面测算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区域差异;结合扩展的Kaya恒等式,通过LMDI分解分析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呈现较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人均碳排放、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差异大于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差异;能源结构、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换算周转量抑制CO_2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2%、56.6%、41.68%),单位换算周转量增加值、人均GDP、人口促进CO_2排放(贡献率分别为7.99%、88.99%、3.02%).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业已成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部门,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 应努力降低其碳排放量.本文定义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建立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 影响因素解模型,其影响因素分为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两类.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结构 调整因素抑制了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增加.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 放效率的增加,铁路运输促进了总碳排放效率的降低,其他运输方式对总碳排放效率的 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测度城市客运工具碳排放效率的差异,探寻多元出行和碳减排双赢的改进路径,本文构建涵盖车辆存量、道路、土地、能源及环境 5 大要素体系,利用三阶段超效率 SBM-DEA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SFA(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方法,测度城市客运工具碳排放效率,并厘清政策和外生环境因素对投入要素冗余的影响;构建效率贡献度和边际效应模型分析投入产出要素的效率贡献度及其边际效应。基于襄阳市的案例表明:7种客运工具的碳排放效率呈传统公共交通(含巡游车)大于共享交通大于私人交通的差异化态势;外生环境因素中,优化能源结构能显著减少能源资源的多余消耗,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对消除多余投入具有显著积极作 用。效率贡献度结果反映碳排放效率提升路径的异质性:车辆规模过剩是制约共享交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原因,规模每减少10%,效率分别提高12.0%(网约车)和19.8%(共享电踏车)。清洁能源发展对私家车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大,清洁比例每增加10%,碳排放效率平均提高8.9%。 在现阶段公交优先发展水平下,公交车平均运行速度每增加1 km∙h-1 ,碳排放效率提高0.201。 并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改善碳排放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航空运输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环境约束治理视角,运用SBM-DEA非期望产出模型研究中国航空企业2012—2014年环境效率,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4年期间,整体上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航空企业之间的环境效率差距在逐年拉大.另外,Tobit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当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负相关,而研发投入、航班客座率、货邮运载率、净利润率、滞后1期环境规制与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最后,我们从挖掘航空企业自身节能减排潜力、研发投入角度给出了中国航空企业环境效率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驱动因素,将产业转移因素考虑在内,对原有包含三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包含经济总量、运输需求强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等四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根据2002-2015年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系统需求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增长是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移促进政策的出台,运输需求强度变化和产业转移的影响逐渐显著.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应该根据产业转移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综合运输系统布局,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4.
研究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驱动因素,将产业转移因素考虑在内,对原有包含三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包含经济总量、运输需求强度、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整体变动等四大因素的完全分解模型,根据2002—2015年统计数据对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系统需求进行实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增长是西部综合运输系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移促进政策的出台,运输需求强度变化和产业转移的影响逐渐显著.在产业转移背景下,西部地区应该根据产业转移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综合运输系统布局,创造更好的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输效率高低是衡量运输结构是否合理、方式间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引入SBM-undesirable 模型,基于时序演变,系统分析了1979~2012 年中国的综合运输效率,并对投入产出要素作定量调整.结果表明,非期望产出对综合运输效率具有显著负影响; 1979~2012 年中国的综合运输效率呈"凹"字形波动,均值为0.68,其中1999 年效率值最低,不及均值一半;从分解效率看,综合运输效率同时受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双重影响,且纯技术效率的制约力略强于规模效率,整体呈“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运输从业人员、铁路机车拥有量及死亡人数是影响综合运输效率的前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调整运输资源结构、减少非期望产出和提高技术效率是提升综合运输效率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GDP、交通基础设施、货运量、货运车辆调度、能源和环境6 个要素出发,构建城市货运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比实施共同配送前后对城市货运交通拥堵、运输费用及货运系统节能减排的效益变化,寻求解决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确定模型参数及方程,动态仿真实施共同配送的效益. 结果表明:随着载货率提高、平均运距的增长,实施共同配送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配送时间的昼夜错峰调整也有显著影响;在决策区间载货率[70%, 80%]、平均运距[70, 80] km、配送时间昼夜比例[6∶4,7∶3]下,共同配送总体效益最优;节能减排效益仍存在挖掘的潜力,通过提高新能源货运车承担的货运比重,每20%的增加将带来货运系统节能减排平均30%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GDP、交通基础设施、货运量、货运车辆调度、能源和环境6 个要素出发,构建城市货运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比实施共同配送前后对城市货运交通拥堵、运输费用及货运系统节能减排的效益变化,寻求解决路径. 以济南市为例,确定模型参数及方程,动态仿真实施共同配送的效益. 结果表明:随着载货率提高、平均运距的增长,实施共同配送的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配送时间的昼夜错峰调整也有显著影响;在决策区间载货率[70%, 80%]、平均运距[70, 80] km、配送时间昼夜比例[6∶4,7∶3]下,共同配送总体效益最优;节能减排效益仍存在挖掘的潜力,通过提高新能源货运车承担的货运比重,每20%的增加将带来货运系统节能减排平均30%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