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家庭职住空间是城市通勤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勤效率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决策的评价标准之一,剖析二者间互动机理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关键。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建立职住空间与通勤效率研究框架,提出家庭职住空间和通勤效率度量方法,利用2016年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职住空间分散的家庭倾向于将非工作活动嵌入通勤链或采用小汽车出行以提高通勤效率,但更高的小汽车拥有水平会增加接送类时空固定性较强的活动,最终导致家庭通勤效率降低;高收入和长住学距离均使家庭的职住空间更加分散,然而高收入促进通勤效率提高,而长住学距离使通勤效率下降;通勤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近市中心居住家庭的非工作活动以时空灵活性较强的购物与休闲为主,故而通勤效率较高,郊区居住家庭周边的商业设施较少且非工作活动较为固定,故而通勤效率较低。因此,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供给应综合考虑如何降低通勤交通的机动化依赖程度、如何缩短非工作活动的出行时耗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家庭的需求,以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2.
从个体出行方式选择决策机理入手,以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基于出行链构建了考虑回程因素的闭环通勤出行选择决策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个体对去程与回程两次出行感知程度的两类影响因素,模拟了回程过程的3种不同情境,研究回程加入不同活动情境下对整个闭合通勤链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并将考虑回程因素的决策结果与仅考虑单次出行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考虑回程因素的必要性.最后,以北京市典型通勤OD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仅考虑去程时,小汽车方式优势凸显;而考虑回程因素时,回程过程中加入的不同活动将影响个体闭环出行链出行选择决策结果,小汽车将不再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优选择,定制公交的优势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3.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老城区通勤者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依据2013年合肥巢湖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将出行方式划分为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和小汽车4种类型。采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4种出行方式与通勤者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出行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城区通勤者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与已有研究一致;当出行距离较短,出行时间相对较少,老城区通勤者更加倾向选择电动车出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都市圈范围内通勤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出行特性,揭示个体属性、家庭属性及出行属性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建立都市圈通勤出行Nested Logit 模型,对北京都市圈内廊坊市“北三县”的4 385 个进京通勤者的出行方式选择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出行方式的费用、出行时间及换乘次数均对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两种政策改善方案,分析各方案下出行方式划分率变化情况,数据显示综合改善效果下小汽车的出行方式比例下降2.46%,公交与地铁的出行比例分别提高1.73%和 0.75%,表明方案对交通方式分担率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都市圈范围内通勤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出行特性,揭示个体属性、家庭属性及出行属性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建立都市圈通勤出行Nested Logit 模型,对北京都市圈内廊坊市“北三县”的4 385 个进京通勤者的出行方式选择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出行方式的费用、出行时间及换乘次数均对通勤者出行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 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两种政策改善方案,分析各方案下出行方式划分率变化情况,数据显示综合改善效果下小汽车的出行方式比例下降2.46%,公交与地铁的出行比例分别提高1.73%和 0.75%,表明方案对交通方式分担率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阐述家庭微观社会情境中老年人与同住成员之间的行为交互对个体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从时间社会学视角出发,以昆明市有老年人家庭为分析单元,用家庭贡献度量化老年人家务活动的分担程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老年人对家庭成员日常活动时间结构的影响,进而剖析成员间的活动交互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老年人家庭贡献度增加时,成员间在非通勤活动上的交互效用减弱;由于女家长在时间结构上呈现隐形的“时间贫困”特征,其在活动-出行模式上受老年人家庭贡献度的影响显著高于男家长;与此同时,老年人作用下女家长在非通勤活动出行决策时优先考虑家务活动的时间安排,而男家长则优先考虑自由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ǹ�������ɺͷ���ģʽ�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工作活动及其派生的出行需求,是交通需求管理和控制工作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以家庭为分析单位,从活动的生成和分配两个方面描述了非工作活动在家庭层面的安排模式,从出行链的角度分析了非工作活动与工作活动和出行的相互关系. 系统由两个模型组成,首先用二项Logit模型分析非工作活动的参与选择,然后用fractional multinomial Logit模型分析了非工作活动在不同结构出行链中的分配情况. 结果显示,私人交通工具的拥有、靠近市中心的居住位置和家庭收入的增加都会刺激家庭非工作活动的需求. 而随着非工作活动需求的增加,复杂出行链成为家庭组织非工作活动的主要模式. 研究结果对出行需求预测和管理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家庭成员出行方式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 学生出行需求管理策略.以学生出行为研究对象,将父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方程的因变 量,学生出行方式作为结果方程的因变量,运用Heckman Probit 模型建立基于父母出行方 式选择的学生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利用海宁市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父母选择小汽车 出行对学生选择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选择公交出行对学生选 择小汽车和步行出行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出行方式对学生选择公交出行无显著影响; 小汽车拥有情况、是否有人接送、公交满意度和出行距离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扩展与郊区化现象的加剧,城市内部居住迁移导致居民出行交通结构发生演变.国内关于迁居—出行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迁居人群机动化通勤趋势及变化成因的宏观描述上,从微观角度分析城市内部迁居人群通勤方式转变的研究尚为少见.本文以南京为例,构建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迁居人群通勤方式转移模型,模拟并分析个人家庭信息、迁居属性,以及小区建成环境感知变化对原非机动(步行、自行车或电动车)通勤人群出行方式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汽车、个人收入、新车的购置、住房类型、购房方式、迁居类型、地铁通勤便捷度和地铁步站距离是影响原非机动通勤人群转向小汽车出行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规划者制定迁居通勤机动化的建成环境调控政策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通学模式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离的通学出行是导致中小学生被家长用小汽车接送的关键因素,鼓励中长距离通学学生使用地铁出行可以减少他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本文在考虑潜在接送行为的基础上,利用地铁IC卡刷卡数据研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地铁通学模式.通过识别出地铁通学人群及对应的通学记录,把学生地铁通学行为分为只去不回 (HTSO)、只回不去 (STHO)、往返 (SHUTTLE)和其他(OTHERS)模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学生出行特征、所在区位、居住地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其地铁通学模式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学生的出发时刻、出行频率、居住地区位、学校区位及建成环境对地铁通学模式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和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通学模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雯静  干宏程 《城市交通》2010,8(3):36-40,6
研究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有助于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者改乘轨道交通出行。以上海世博期间驾驶人的通勤出行为研究对象,通过RP和SP调查采集驾驶人实际通勤出行情况和世博期间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得到小汽车相比轨道交通的出行时间节省量和费用差与是否选择轨道交通存在联系。应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驾龄较短和低收入的驾驶人更愿意选择轨道交通,年轻驾驶人(相比年长者)、频繁使用小汽车者更愿意选择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以色列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公务车税收政策对出行行为的影响.以色列的公务车经历了大规模的增长,对公务车的税收政策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调查400名拥有公务车的员工和230名只有一辆私人汽车的员工,结果显示,公务车对出行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利于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公务车税收政策及其实践带来了相当多的额外行驶里程,并刺激员工整个家庭使用公务车出行.公务车税收政策的调整及公司政策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员工拥有公务车的意愿,并改变其出行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以双职工家庭中夫妇俩通勤出行长度选择为研究对象,建立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通勤出行长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夫妇俩通勤出行选择之间的相互影响模式.模型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居住环境等因素对双方通勤出行选择的影响方向相同,互补效应在双方的通勤出行长度选择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私家车通勤出行者RP和SP调查,分析了性别、年龄、驾龄、燃油价格等因素对班车通勤次数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基于Ordinal Logit(OL)模型的私家车转向班车通勤出行的频率选择模型。模型系数表明,驾龄小于3a的私家车出行者,在燃油价格上涨时,更倾向于班车通勤出行;驾龄大于3a的私家车通勤出行者,随着驾龄的增加,受燃油价格的影响越小,转向班车出行的频率越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层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考虑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属性的跨层次结构,建立多层模型,分别分析了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层面和交通小区建成环境层面对通勤时间及通勤距离的影响,并利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标定模型参数. 结果表明:多层模型比传统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更好;控制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后,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对居民通勤出行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负效应,而居民居住地到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距离仅对通勤距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城市规划优化通勤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通勤者因地域及个体特征差异造成选择行为显著不同,本文旨在识别这一差异并揭示城市不同空间通勤行为的可转移性.在分析上海市通勤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融入OD(Origin and Destination)变量的全空间及分OD空间的通勤方式选择模型,依据转移度量指标研究通勤出行模型空间可转移性.结果表明:全空间模型不能准确揭示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行为差异,除全空间模型可转移至内环外—内环内出行空间外,其他空间模型均不可转移;此外,各空间通勤者更偏好常规公交、地铁,且不同出行空间通勤者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汽车保有量取决于城市的土地开发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就业、住房、休闲、教育和购物条件以及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收入和家庭规模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出行目的地和出行方式的选择,而家庭住房位置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应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两座城市数据,分析了城市总体用地水平和人均水平、家庭人口及其距离工作地点的路程等对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影响,建立了家庭汽车拥有量多项式逻辑模型。模型表明,城市扩张是影响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主要因素,利雅得市家庭汽车拥有量在2辆以上,而墨尔本市不少于1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