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种病毒性哮喘模型制作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导鸡卵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小鼠急性病毒性哮喘模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PBS/RSV组、RSV/RSV组、OVA/PBS组和OVA/RSV组5组。应用OVA多点注射致敏、OVA气道雾化吸入结合RSV滴鼻激发复制急性病毒性哮喘模型。观察小鼠哮喘急性发作症状;动物体描箱法测定乙酰胆碱(Ach)激发条件下气道反应性(以肺阻力RL表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以45、135、405μg/mL Ach激发时,与其他各组比较,OVA/RSV组RL均显著升高(P均<0.01);②BALF中炎性细胞分类计数,与其他各组比较,OVA/RSV组的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升高(P均<0.01);③OVA/RSV组的肺组织病变程度重于其他各组(P均<0.01)。结论RSV诱导OVA致敏的方法建立小鼠急性病毒性哮喘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IL-17A在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表达。方法 40只C57BL/6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博来霉素组(BLM组),每组20只。BLM组采用气管内注入博来霉素5mg/kg,N组经气管注入等体积的9g/L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3、7、14d和28d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法和半定量RT-PCR观察IL-17A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定位和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CD4+IL-17+T细胞量。结果①IL-17A定位在终末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②IL-17A在第7天表达开始增加,14d达到高峰,28d有所下降,但均高于正常组。③脾淋巴细胞CD4+IL-17+T/CD4+T量变化规律与IL-17A表达量相同。结论 IL-17A在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形成中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Long 株免疫的 BALB/c 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Sp2/o 融合,经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选择培养,获得5株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将2F4株3次克隆化,阳性率100%。连续传代3个月和液氮冻存3个月后仍能稳定分泌 RSV 单克隆抗体(McAb)。该抗体属 IgGl亚类.只与 RSV 抗原反应;能中和 RSV 的感染性;可被 RSV Long 株感染的 Hep-2细胞吸收.ELISA 测定,2F4株上清和腹水效价分别为10~(-2)和10~(-7)。4℃保存3个月其抗体活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体外非接触共培养模型,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方法 分三组,每组6例.对照组:小鼠MSCs单独培养组;实验组A:正常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实验组B:损伤肺组织单细胞悬液+MSCs.共同培养8d,激光共聚焦和RT-PCR检测共培养体系下室中的SP-C和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A都只检测到AQP5;而实验组B可同时检测到AQP5和SP-C.实验组B的AQP5 mRNA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与实验组A比较,其AQP5 mRNA的表达量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实验组A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室成功建立了体外非接触诱导小鼠MSCs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表达与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分别将MTB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株Hsp16.3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37Rv)、结核杆菌国际标准强毒株H37Rv菌株(H37Rv)以及无菌生理盐水溶液(空白对照)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以建立小鼠的感染模型,并在感染后的1、3、5、7、9、11、13、15d分离及鉴定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及鉴定MTB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感染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内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H37Rv菌株感染组和H37Rv菌株感染组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在感染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内逐渐升高,至感染7d时达到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与H37Rv组相比,17d及137d及13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15d,△H37Rv组的巨噬细胞凋亡率高于H37R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37Rv组和△H37Rv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内,H37Rv感染组和△H37Rv感染组的巨噬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第7天达到高峰,且△H37Rv感染组在第13天时出现第二次高峰,但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H37R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的早期(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9d后逐渐升高;H37Rv感染组巨噬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17d内无明显变化(P<0.05),7d后逐渐升高,但△H37Rv感染组Bcl-2的表达水平始终低于H37Rv组且7d后表现更为显著。结论在MTB感染的早期和晚期,MTB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6.3的表达能够有效抑制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同时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姜黄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模型组、姜黄素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采用香烟烟熏联合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并按照分组情况对大鼠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在肺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PD模型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较COPD模型组降低(P<0.05)。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OPD模型组大鼠肺泡腔扩张、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肿胀,姜黄素干预可减轻肺泡上皮细胞及内质网损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RP78在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姜黄素干预可显著下调GRP78在COPD大鼠肺泡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肺泡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而发挥对COPD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 SDF-1)在鸡卵清蛋白(OVA)诱导小鼠哮喘模型中的表达,探索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 40只雌性SPF级C57BL/6小鼠,体重18~22g,随机分为哮喘组和对照组.按照文献方法建立OVA小鼠哮喘模型.两组动物于末次雾化结束后24h处死,取肺组织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肺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技术检测肺组织SDF-1的表达.结果 ①哮喘组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气道壁增厚,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②哮喘组肺组织SDF-1在RT-PCR、Western blot及IH中均为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则否.结论 小鼠哮喘时肺组织分泌大量细胞趋化因子SDF-1,可能是哮喘气道重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实验选用BALB/c小鼠作为感染对象,经腹腔接种10 LD_(50)HSV-10.3ml,24h内即可出现病毒血症,并持续到小鼠死亡。同时在肝、脾分离到病毒,48h后在肺、肾组织中分离到病毒,120h后在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所分离的病毒经免疫荧光,ELISA法检测确属HSV-1。感染小鼠均在120h~144h内全部死亡,死前有麻痹等脑炎症状。电镜下可见脑组织有炎性病理变化,并在细胞内。外找见典型的HSV颗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肾移植术后患者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治疗3月,无原因发热、咳嗽,咳白粘痰;血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血白细胞计数低,胸部X-线及CT:两肺斑片状浸润影伴间质改变,治疗病情无改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为洋葱伯霍尔德菌,肺活检病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予大剂量复方新诺明(SMZco)针剂,盐酸氨溴索、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无创机械通气,调整免疫抑制剂应用等对症支持治疗17 d治愈。结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肾移植术后常见机会性感染疾病,易引起ARDS。早期诊断,静脉使用大剂量SMZco的综合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肺部纤维化的诱导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ngⅡ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行HE染色,评价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RT-PCR检测Yes相关蛋白1(Yap1)、PDZ结合相关性转录共激活因子(TAZ)、Smad2/3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壁完整,结构清晰,肺泡隔无增宽,支气管腔及肺泡腔内无炎性渗出物,肺泡无炎性改变;模型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部分肺泡融合,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隔严重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模型+AngⅡ组大鼠肺组织镜下可见肺间质呈现均匀增厚,炎症细胞浸润增多。模型组和模型+AngⅡ组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模型+AngⅡ组肺纤维化和肺泡炎症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模型+AngⅡ组Yap1、TAZ、Smad2/3和Col-ⅠmRNA和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模型+AngⅡ组Yap1、TAZ、Smad2/3和Col-ⅠmRNA和蛋白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上调Hippo信号通路中Yap1的表达和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Smad2/3的表达,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诱导大鼠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固相ELISA技术检测病毒IgM抗体及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结果共检测302例肺炎患儿,测得肺炎支原体和(或)病毒阳性者204例,感染总阳性率为67.55%(204/302),共测出病原阳性株328株,其中肺炎支原体(MP)120株(36.6%),柯萨奇病毒(CV)77株(23.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56株(17.1%),流感病毒39株(11.9%),腺病毒25株(7.6%),EB病毒(EBV)11株(3.4%)。单一感染为51.99%(157/302),混合感染为15.56%(47/302);西安地区一年四季各种病原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病原体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以7个月~3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结论MP、CV、RSV是西安地区小儿非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脂质体 (LR)介导c myc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对高表达基因c myc的人肝癌细胞SMMC 772 1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 1以 1.5× 10 6 分别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 ,第 14天均生长出瘤结节 [大小为 (4± 1)mm]后 ,分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错配链寡核苷酸对照组三组。实验组用脂质体包裹的10 μmol·L- 1 浓度ASODN每天一次直接瘤体注射 ,连用 5d ,观察 2 8d。结果 测量裸鼠瘤体外表 ,发现第 5天ASODN组瘤体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瘤质量在第 2 8天后ASODN组明显轻于对照组 (P <0 .0 5 )。组织学HE染色显示瘤体组织在实验组较对照组坏死明显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 myc蛋白表达在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 结论 推测应用脂质体包裹ASODN可能对人肝癌细胞SMMC 772 1成瘤的组织细胞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骨节病和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腺病毒感染与大骨节病(KBD)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PCR)检测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全血及KBD患者血清接种软骨细胞的腺病毒DN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血清腺病毒IgG抗体。结果KBD病区KBD儿童、病区对照组儿童和非病区儿童全血腺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34.92%和28.57%,腺病毒IgG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8.29%、65%和6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BD患者血清培养细胞腺病毒DNA的PCR结果均为阴性。结论KBD病区和非病区儿童腺病毒均有较高的检出率;KBD的发病和腺病毒感染可能无直接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机械性脑白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雄性健康SD大鼠 3 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1 2只 )和模型组 (2 4只 ) ,用模型组动物制作大脑皮层下横切模型。于致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和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损伤区及相应皮层神经细胞变化的性质和规律。结果 致伤后横切处出血 ,损伤组织内神经元出现坏死改变 ,胶质细胞增多。大脑皮层Ⅱ Ⅴ层神经细胞多出现萎缩改变。伤后 1 2d时 ,相应皮层内即出现散在早期凋亡神经元 ,随后逐渐增多 ,7d后又趋减少 ,伤后 1 9d皮层内仍可检出凋亡神经元。在损伤区凋亡神经元少见 ,可见部分胶质细胞凋亡。结论 脑白质损害时 ,损伤相应部位皮层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凋亡。在损伤区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主要表现为坏死。皮层内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第Ⅱ Ⅴ层 ,其时间分布呈一单峰状曲线 ,凋亡峰出现在伤后第 7d前后 ,至少持续 1 9d。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对照核酸斑点杂交法对10例口腔恶性肿瘤组织中HPV16E6转化基因进行了检测。这些肿瘤包括6例口腔粘膜鳞癌(SCC),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1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1例腭部软组织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对照组为10例非肿瘤组织,包括唇裂、腭裂粘膜组织标本各5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肿瘤组阳性6例(6/10),包括4例SSC,1例ACC和1例ER(除外1例ACC用核酸杂交法检测为弱阳性),其余为阴性;对照组用核酸杂交法检测4例,除1例唇裂标本为弱阳性以外,均为阴性(0/4);用PCR法检测10例均为阴性结果(0/10)。两组间HPV16E6转化基因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为开展口腔癌的HPV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人角蛋白启动子的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E6/E7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通过RT-PCR方法检测E6/E7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从含有HPV-16全基因序列的质粒上扩增E6/E7基因,构建pCDNA3.1(-)-K14-E6/E7-polA载体,扩增、酶切获得K14-E6/E7-polA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质粒pAdTrack上,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AdTrack-K14-E6/E7-polA,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AdEasy-1在细菌BJ5183内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质粒pAd-K14-E6/E7-polA,经人胚肾293细胞包装后得到重组腺病毒pAd-K14-E6/E7-polA。氢化铯(CsCl)梯度离心纯化病毒,提取病毒再感染后的293细胞总RNA,通过RT-PCR方法检测E6/E7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腺病毒pAd-K14-E6/E7-polA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该质粒构建成功。293细胞包装3d后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CsCl梯度离心纯化最终获得7.2×1010pfu/mL滴度的重组病毒;用该滴度病毒重新感染293细胞3d后,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E6/E7有表达。结论利用新型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可在短期内制备同时表达GFP和E6/E7的重组腺病毒pAd-K14-E6/E7-polA。这将为进一步研究HPV-16E6/E7基因功能及利用基因治疗女性宫颈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Herpessimplexvirustype 2 (HSV 2 ) ,onekindofdoublestrandsDNAvirus ,cancauseseriousworldwildinfections.Herpessimplexvirusgenom icDNAcodesforapproximately 80 proteins .Mostorallareexpressedduringlyticinfection ,manyarefoundinintactvirionsandatleast 11havebeenid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小鼠混合骨髓移植模型,将同基因和半相合异基因小鼠骨髓细胞和不同比例脾细胞混合移植给受鼠,探讨诱导持久稳定嵌合体、减轻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方法。方法受鼠60Co全身照射,混合输入同基因和半相合异基因供鼠骨髓,同时将两者脾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回输。测定嵌合体形成,观察GVHD表现及病理学改变,监测移植鼠生存率。结果小鼠移植后全部存活超过90 d,半相合异基因小鼠脾细胞输注剂量和比例对嵌合体形成的水平和嵌合状态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结论调整半相合异基因与同基因小鼠脾细胞输注剂量和比例对诱导异体持久植活、避免严重的GVHD的出现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报告病毒,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的表达。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GFP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ss HGCMV载体的EcoR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表达GFP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pss HGCMV-GFP。以此载体转染143细胞进行GFP重组腺相关病毒包装,产生重组报告病毒颗粒并作纯化。用地高辛标记的CMV polyA片段作为探针,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重组病毒的物理滴度。采用氯化钙法体外转染培养的NI H3T3细胞,在活细胞状态下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GFP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报告病毒—VssCMV-GFP,所获病毒的滴度为3.16×1012病毒颗粒/mL。重组腺相关病毒VssCMV-GFP感染NI H3T3细胞后48h开始出现绿色荧光,并逐渐增强,至120h荧光更加集中且很强。结论VssCMV-GFP对真核细胞具有感染能力,并且GFP可以在活细胞内有效表达,提示该重组腺相关病毒可应用于介导基因转移真核细胞进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