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一种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水泥路面板底脱空模型,提出了板底脱空演化作用下水泥路面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水泥路面疲劳寿命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面层板厚度的灰色关联度为0.65,动荷载的灰色关联度为0.63,说明动荷载和面层板厚度对动荷载与板底脱空耦合作用下水泥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较高,而脱空半径、脱空深度、行驶速度和基层动弹性模量对动荷载与板底脱空耦合作用下水泥路面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较小;面层动弹性模量的灰色关联度为0.05,说明面层动弹性模量对动荷载与板底脱空耦合作用下水泥路面疲劳寿命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地震波法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的基本原理。借助IDTS3850振动测试仪,进行了室内混凝土脱空板振动模拟试验,记录与分析了室内不同脱空状态下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微地震波,初步获得了室内模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不同脱空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规律。结果表明:室内板底脱空程度越严重,板体振动系统受到激励作用时产生的自然频率越低,振动时间越长,振幅则越大。  相似文献   

3.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的弯沉判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邱丽章  王端宜 《公路》2006,(11):5-9
根据试验路几种脱空检测方法的结果,研究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脱空的弯沉判据,提出了以一定保证率下板角弯沉值与板角弯沉差作为路面板板角脱空的弯沉判据,为施工单位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识别脱空板。  相似文献   

4.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修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树贤  李波 《路基工程》2007,(5):122-123
目前我国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板下封堵技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进行加固治理。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的成因,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评定方法以及脱空封堵工艺。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瞬态冲击响应法用于混凝土面板脱空检测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建立了不同脱空状态下的混凝土面板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模态分析,依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制作了3块设置不同脱空区的混凝土面板,对板施加瞬态冲击力,测得板的振动频率信号,并根据板上测点频率参数的变化将脱空板和无脱空板区分开来。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板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文中采用的理论和试验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混凝土路面板的脱空检测。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板底脱空的形成机理,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不同车辆荷载(单轴和双轴)作用下有限尺寸板在脱空状态下的荷载应力,研究发现水泥混凝土面层板板底脱空区沿板横缝近似对称分布,且为近似的三角形楔形体,距板角愈近脱空高度愈大。当板角脱空面积达到1/2×1.0×1.0m2左右,面板最大拉应力的作用位置由板底转到板顶,可以认为,1/2×1.0×1.0m2的脱空面积是给面板带来不利影响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桥头搭板脱空后压浆补强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桥头搭板脱空是导致搭板断裂和桥头连续跳车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性的又一常见病害。本文针对提出了搭板脱空后的补强压浆既能及时阻止或消板下脱空,又胡保持桥头搭板处于比较完好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了减少温度开裂及干缩开裂,设置了接缝,而接缝却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最薄弱的部分。接缝的传荷能力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以及对于旧水泥凝土路面的罩面设计及其使用寿命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在确定了脱空模型之后分别对其进行动静荷载作用下的分析,找出了不同接缝模量和脱空尺寸对受荷板脱空、受荷板和未受荷板同时脱空时接缝传荷系数LW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对于同一脱空尺寸下,接缝模量的增大对接缝的传荷能力的增加是单调的;对于同一接缝模量下,对于单板下的脱空来说脱空尺寸为0.8 m是脱空尺寸与LW对应关系的一个拐点,而对于双板脱空则不然,LW是随着脱空尺寸的增大而增大的。  相似文献   

9.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板下封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生城  王友 《东北公路》2003,26(2):43-44
本文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产生的原因和封堵的必要性出发,介绍了板底脱空空隙的测定方法,并从板下封堵压浆材料、机械的选择入手,论述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下封堵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公路路面的病害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针对混凝土路面下出现的板底脱空,提出了采用车载弯沉仪与探地雷达相结合的方法,探测板底脱空部位及板底路基病害,并对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灌浆处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