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西安枢纽建设分析新丰镇站的作业能力和运营特征,根据西安枢纽路网构成和运量预测,测算新丰镇站2020年和2030年的作业量,提出扩大新丰镇站能力的运输组织措施,以及近期和远期工程改造方案,以适应西安枢纽各线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结合正在修编的西安枢纽总图规划及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分析西安枢纽现状、拟建铁路及总图规划情况。结合枢纽内客运站合理分工及相关线路引入方案,提出本线引入枢纽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西韩城际铁路利用西延高铁通道和沿既有包西通道引入西安枢纽方案。经综合比选,推荐采用利用西延高铁通道方案。结合本线及拟建的阎良至机场等铁路,研究阎良地区线路引入方案,推荐采用本线在西延高铁富平阎良站接轨方案。接轨站方案研究中重点对合场、并场方案进行分析比选,推荐采用合场方案。  相似文献   

3.
银西线引入西安铁路枢纽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通过对西安铁路枢纽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西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按照"客内货外、客货分线、布局合理、近远结合"的原则,确定银西线引入枢纽方案为与西平铁路并行至乾县车站合场设站后客货分线引入,并重点研究了银西线客车引入西安站方案及动车引入西安北站联络线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货运量"政策的落实,市场对铁路运力配置和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西安局集团公司三年"货运增量行动"目标,在分析陕西煤炭资源,以及西安局集团公司货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陕北榆林地区无技术作业站影响运输效率、包西通道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受限,以及新丰镇枢纽、安康东枢纽不畅影响陕煤外运等问题,结合西安局集团公司货物品类单一、货源地集中、主要以铁路专用线运输为主的特点,提出简化铁路专用线建设程序、加快铁路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增强运力保障能力、优化运输组织方案等货运增量方案对策,以保证货运增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银西线引入西安枢纽货运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分析西安铁路枢纽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结合西安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以及枢纽内既有货运设施和既有货运北环线的运输能力,比选分析零口、栎阳、相桥设直通场的方案。货车第二双线引入枢纽后,结合枢纽生产力布局,综合工程实施和工程投资因素,推荐新建货运第二双线栎阳车站设直通场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西安枢纽北环线建设中,上行线由陇海线茂陵站经长陵、长条村接人新丰镇Ⅳ场,下行线东由陇海线新丰镇V场经长条村、长陵接人茂陵,区间采用ZPW-2000A型双方向移频自动闭塞设备,全线区段为电气化复线。北环线的建成将较大地缓解西安枢纽咸阳一新丰镇间运能紧张的矛盾,提高西安枢纽的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7.
元月6日凌晨零点20分到上午9点40分,在新丰镇编组站十公里战场上,路局和参建各方的上万名干部职工斗志昂扬,打晌了决战新丰第一战役。路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员上阵,与干部职工一起抢点奋战,顺利完成了新丰第一战役各项施工任务。新丰镇编组站改扩建工程是西安铁路枢纽扩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过渡开通阶段,主要任务是开通陇海上行外包线,过渡开通老Ⅳ场转Ⅵ场联络线、改移东环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西安枢纽现状和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指出提高西安枢纽综合能力的关键是了旅客列车问题,为此提出了在西安-安康、西安-南京线西安枢纽后,理想的方案是修建南环线、新建西安南客站及改建新丰镇编组平。  相似文献   

9.
合宁高铁作为沿江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入合肥铁路枢纽方案将直接影响合肥铁路枢纽的运输组织、经济效益以及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了研究合宁高铁引入合肥铁路枢纽的最优方案,在充分研究已批复的合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城市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运用对比法、指标分析法等方法对引入肥东站并还建普速场方案、经肥东引入合肥南站以及经合新高铁新站区引入新合肥西站方案3种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推荐采用走行径路顺畅,运输组织便捷,旅客出行方便,与城市发展方向相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引入肥东站并还建普速场方案。最后对该方案的客运站分工、枢纽内主要客站和区间能力适应性以及合宁高铁向西延伸至武汉的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冷式空压机余热采暖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西安铁路枢纽新丰镇编组站的空压机设计,分析空压机余热采暖的特点以及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经与相关单位交流后,对此空压机余热采暖系统进行设计,并提出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1.
汤隆波 《电气化铁道》2009,(2):31-32,35
就西安铁路枢纽新丰编组站上行出发场过渡开通的接触网施工方案进行阐述,通过与传统过渡施工方案的对比,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选择简单、经济的过渡施工方案,对其他类似枢纽站场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安康铁路枢纽既有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运量预测得出枢纽客运量整体情况。根据地区客运需求,结合城市规划、枢纽相关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情况,以及交通便利性、建设条件、工程投资等因素,对西安至重庆高铁引入安康铁路枢纽进行方案研究,提出了二里站位方案(方案Ⅰ)和老机场站位方案(方案Ⅱ)。对方案Ⅰ和方案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后推荐采用方案Ⅰ,并根据方案Ⅰ对安康北站进行了站场设计。  相似文献   

13.
牡丹江枢纽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牡丹江枢纽现状分析,发现枢纽内存在问题,提出今后枢纽的总体布局,适应今后铁路枢纽和城市的发展。结合哈牡客专引入枢纽,分别研究了集中牡丹江站作业和新建牡丹江南站方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提出了近期集中牡丹江站作业、远景规划牡丹江南站枢纽客运系统新格局。由于牡丹江货运车场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经研究对编组站搬迁至滨绥线拉古站附近方案进行了研究。结合牡丹江站客货运车场间咽喉能力紧张以及减少对城市环境影响的目的,提出近期修建枢纽北环线,远期规划枢纽东环线方案。  相似文献   

14.
结合城市发展和铁路总图规划,对新建虹桥客站站址和站型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和综合比较,得出虹桥客站选址虹桥机场西侧,站型采用高速独立设场、城际和普速设综合场结论的合理性,提出了枢纽大型客站应与城市交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5.
结合城市发展和铁路总图规划,对新建虹桥客站站址和站型方案进行优缺点分析和综合比较,得出虹桥客站选址在虹桥机场西侧,站型采用高速独立设场、城际和普速设综合场结论的合理性,提出枢纽大型客站应与城市交通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6.
京石客运专线石家庄铁路枢纽改造工程引起的正定站改造,由于原站改过渡方案设计,对上、下行方向产生通过能力降低、增大施工作业量和列车降速运行等影响,为此提出保留上行Ⅱ道分割信号机,下行通过进路上侧向道岔改为曲线的优化站改过渡方案,从而减少施工对运输的干扰,提高施工期间京广线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7.
西安铁路枢纽客运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调整,西安铁路枢纽新增了西安成都、西安太原客运专线、西安至银川铁路及关中城际铁路引入,客流量增长较大,原枢纽总图规划的"两主一辅"客运站布局已不能适应新线引入和客流量大幅增长的需要,需研究调整客运站布局及规模;既有西安站和在建的西安北站分别位于城市中心和北侧,在城市南侧规划的新线引入枢纽困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线引入枢纽方案,研究在城市南侧新建一处客运站,形成南、中、北三处主要客运站,同时在城市东、西部各规划预留一处辅助客运站,最终形成"三主两辅"的客运系统布局。  相似文献   

18.
对西安枢纽综合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安枢纽现状,目前主要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影响西安枢纽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解决好客车问题。当西安安康线,西安南京线引入西安枢纽后,提出提高西安枢纽综合能力的两种设想,并进行分析,得出使西安枢纽综合能力增强的关键措施是新建西安南站及改建新丰镇编组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工程东起于陇海铁路新丰镇编组站,向西从北侧绕经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城区,西至茂陵车站接入陇海线。该工程建成后,西安枢纽初步形成准环形混合型枢纽,枢纽内陇海线(新丰镇~茂陵)基本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客内货外的运输格局。该工程正线长度63.95km,配套联络线2条4.83km,途径西安、咸阳市区,共设各级道路交叉179处,其主要特点是既有新建铁路,又有增建第二线区段,工程类型多;道路密度、等级均高。通过对该项目的总结,提出平原地区铁路平立交道勘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铁路》2007,(12):72-72
11月24目,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西安就加快陕西铁路建设举行会谈。自2004年铁道部、陕西省签订加快陕西铁路建设的会谈纪要以来,西安铁路枢纽货运北环线、西延铁路扩能改造、包西铁路延安站改扩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丰镇编组站改扩建工程年内建成投产,郑西客运专线、武汉一安康重庆铁路增建二线、太中银铁路等项目积极推进,包西铁路(陕西段)马上开工建设,陕西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刘志军说,陕西省提出的加快建设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运输大通道和关中城市群轨道交通的要求,与铁路部门的规划思路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