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客车速度的提高,站内机车掉码现象时有发生,尤其短区段,车速越高越易掉码。  相似文献   

2.
<正>铁运[2008]19号文件《关于客运专线信号系统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指出,仅开行动车组的客运专线,CTCS-2级、CTCS-3级区段的进、出站信号机常态为灭灯,如列控车载设备故障或开行未安装列控车载设备的列车时,应按照站间闭塞运  相似文献   

3.
京广线UM71四显示自动闭塞区段(如驻马店-李家寨、花园-丹水池区间),当进站信号机由黄灯变为绿灯,或者由关闭变为开放时,进站信号机前方区间第1架通过信号机会出现瞬间点红灯现象,前方信号机依次出现降级显示,UM71发送的机车信号低频信息也依次降级.如果此时列车接近降级显示闭塞分区,就会出现非正常紧急制动,危及行车安全.下面以横店站下行进站为例,分析进站信号机灯位变化时,进站外方区间第1架通过信号机11621由绿灯(绿黄灯或黄灯)突变红灯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铁路区间信号设计一般采用三显示或四显示闭塞自动闭塞制式,区间最小追踪间隔能到达4~8min,但实际运输组织中追踪间隔都在10min以上,根本原因是传统铁路站场咽喉设计不合理,造成列车在接车站准备停车时,提前制动减速,导致列车在区间排队"堵塞",降低了铁路全线运输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实例,对在编组站四显示自动闭塞改造工程中的信号机布置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即通过缩短闭塞分区的长度并制定车场内正侧线股道上的信号机显示方案来提高车站的咽喉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21日19点57分,朔黄线回风站上行Ⅱ道正线接车,上行进站信号机显示却由黄灯变为绿灯,接近区段向机车发送绿码,列车机外停车后引导接车。信号值班人员在控制台确认故障现象后,马上到信号机械室进行故障查找,发现SⅡ LXJF在错误吸起状态,致使上行进站信号机显示升级。  相似文献   

7.
铁路枢纽是铁路整个路网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由多项设备组成,各项设备的能力都影响着枢纽的整体能力。但是,枢纽的能力也不是各种设备能力的简单总和,它是枢纽内各项设备综合运用的结果,因此要把铁路枢纽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能力。铁路枢纽能力受到客货运、解体编组、机车车辆以及枢纽内区间线路等多项设备能力的影响,这些设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其能力又是互相联系,有时又可以互相转化。同时枢纽内各项设备的布局、路网车流的作业组织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枢纽的能力。结合通辽站铁路枢纽到发线能力不足等问题,对其站场改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由于新建客运专线与普速线路引入同一车站,且各线路标准不同,造成车站信号结构的设置较为复杂。依据相关铁路规范,结合其特殊性,对信号机构设置及信号显示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9.
并列车场场间渡线实现了跨场跨线列车运行,但其站场布置对信号控制系统要求较高。对设置场联轨道区段和调车信号机、双动道岔双控信号等场间渡线道岔控制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渡线道岔分场控制及经衔接道岔定反位进路敌对照查防护的平行隔开解决方案,既满足了跨线列车运行要求,又保证了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向塘西站技术作业量、车流结构、不均衡运输、运用车保有量和机车交路等因素对该站货车中时的影响。为加快货车周转速度,提出了提高技术作业效率、减轻列车到发不均衡程度、提高无调中转车比重、优化折角车流组织、降低运用车保有量、延长机车交路、采用运输生产激励手段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静态显示标识是客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功能完整、使用高效、设置科学、视觉美观、与环境协调、符合建筑风格、具备铁路客站现代化管理要求的铁路客站导向标识系统,为建立良好的进、出站秩序,提高车站的运营效率,实现高质量的铁路客运服务。介绍青岛客站静态显示标识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影响铁路提速区段中间站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基于系统工程理论,从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及基础安全管理保障4个方面,确立铁路提速区段中间站行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铁路提速区段中间站行车安全保障做出模糊层次评价。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南京电务段新上的ZPW2000A站内电码化预发码设备,以非电化区段25Hz相敏轨道电路预叠加ZPW-2000A电码化为例,谈谈有关站内正线电码化机车信号掉码原因及处理。  相似文献   

14.
在济南铁路枢纽电气化改造工程中,济南南站8G股道为满足开行长列车需要,采用了股道中间出岔方案,济南南站上行咽喉局部信号平面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