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轨道交通》2010,(4):8-8
隧道及地下工程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工程,是人类挑战生存空间的一种重要方式。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成规模及数量已名列前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匮乏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各种功能,特别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已成为发展的方向,21世纪是地下空间高速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地下道路网络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地下道路在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与优势。根据地下道路承担交通功能的差异,将地下道路分为系统性地下通道、区域性地下隧道、地下车库连通道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指出各类型道路控制指标和规划要点,并进一步研究提出地下道路网络化发展的策略。最后以武汉市为例,介绍上述研究在具体城市地下道路网络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布局优化及经济的发展,已成广泛共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大课题。如在大型换乘站地区建设地下开发综合体;同步建设地下车行和步行系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此外,地下街、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过街地道、地下变电站、地下储库、地下水库和泵站、取排水隧道及其他市政公用管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大量利用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站点往往是城市及地区公共功能聚集的地方,被形象地称为"城市针灸"点。在世界各国的商业核心区中,由于轨道交通的串联作用,使地下空间不再为建筑物以及道路之间的分隔困扰,也不用考虑车流等因素,商业空间基本以地下为主、地上为辅。  相似文献   

5.
以现有城市快速路建设为基础,提出一种带状连续的地下浅层空间利用方法,建立“三原则、五过程”的城市快速路地下空间建设方法。依托南京横江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实例分析地下浅层带状空间资源规划的原理,并据此进行交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浅层带状空间开发应依托隧道结构工程,环绕隧道断面,建设近期规划道路和附属工程,并考虑远期预留夹层,有效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地下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新区人口规模扩张带来的交通量剧增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视城市有轨交通体系的研究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染和交通堵塞状况的分析,指出发展城市公共文通,尤其是快速轨道 交通系统是解决大中城市交通的根本出路,而大力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并对城市交通线网规划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孙钧 《轨道交通》2010,(4):42-44
1对建设与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范技术设施的若干要求 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是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大型地下空间各个类别的使用领域,均已普遍装设了相当的安防设施。但是在新技术、高要求方面,许多方面仍待提高:图像清晰识别、不留死角和盲点;常年保持全天候的无瑕工作状态;人脸和指纹识别;毒气和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放射性有害毒剂等的探测装置;组建联网控制和多功能安防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向大跨度、多功能、深地下和立体交叉方向发展,对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中国新建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和欧美当代地下洞室工程的研究,分析国内外城市大跨度地下工程的建设思路和特点,总结这些地下工程在勘察选址、设计和施工以及规划方面采用的方法和经验,对今后地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区,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组织正在从单体型城市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城市相互交融的都市圈形态转变,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也由向城市地域的"点式聚集"变为向城市群地域的"面式聚集".  相似文献   

10.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对城市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分布现状,不仅可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更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温州会展商务区为例,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地下空间交通组织规划的构成部分和规划组织原则,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步行、车行、地下及地面交通衔接系统进行了系统解构、功能分析和方案介绍,研究成果可供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与地下快速干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及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角度,对建设和发展专为汽车提供服务的城市地下快速干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建设城市地下快速干道,既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又符合节约土地的要求,在经济、技术和环境方面也不存在重大障碍,对于交通拥挤严重、地表交通用地极度缺乏的特大城市而言,建立城市地下快速干道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国民对环境品质要求的提高以及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下道路、地铁已成为综合解决交通难题和提升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也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那么,对于城市地下道路,如何在本就有限的地下走廊中,处理好与地铁、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管廊等地下设施的空间关系、建设时序成了关键问题。这要求城市地下道路更多采用集约化的布置,  相似文献   

15.
<正>一、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出行方式,更是普通居民和弱势群体的最佳选择。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文件精神,切实担负起政府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不可推卸的责任。三、解决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关键是在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五、能源与环境问题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所有的城市交通工具之中,公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广州市面临的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需求,进一步保障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对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进行思考.首先,对国内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其次,结合广州市地下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广州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规划及管控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超前开展轨道交通等线性工程的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地下空间三维管控系统、提前谋划地下轨道交通复合走廊、促进地下轨道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融合发展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城市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存量发展阶段过渡,已基本成型的"环形+放射"路网面临着交通压力不断增强、大规模道路建设难以持续、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差异化等诸多挑战。以武汉市为例,从网络构建、建设时序、城市用地协调等角度研究"环形+放射"路网在城市扩张阶段的发展特征;分析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后城市交通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变化,从城市定位、路网系统、交通运行3个层面具体分析"环形+放射"路网面临的挑战;还研究了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在目前的交通条件、人口发展策略、用地建设重点以及交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在用地紧张、地下空间规模化开发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区应构建地下道路系统,外围区需从整合既有道路资源出发,构建辅助环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高度聚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形势、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故要从我国国情以及具体的城市经济、交通、人口以及地理条件出发,建设真正适合城市自身的轨道交通系统,使交通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边经卫 《城市交通》2006,4(3):16-21
在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已十分突出,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开发和人口聚集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生成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交通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实现我国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与缓解当前大城市交通矛盾的有效策略,即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施“枢纽型”的客运系统组织,进行以轨道交通为基轴的公交网络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公共交通体系化的发展培育,最终实现公共交通发展的升级。  相似文献   

20.
混合交通现象是我国城市交叉口最为显著的交通特点之一. 本文分析了城市信号交叉口的行人自行车绿灯放行特性,提出了绿灯放行两阶段的定义:第一阶段为行人自行车以聚集群的形式通过;第二个阶段为行人自行车以随机单体的形式通过. 分析了第一阶段聚集群在通行过程的内部结构变化;提出了人行横道“虚拟网格”方法,建立了聚集群空间占有率模型,分析了放行过程聚集群空间占有率的变化. 最后通过实例,基于视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信号交叉口行人自行车时空位移曲线图的分析,可以发现绿灯放行的前8秒为第一阶段,之后为第二阶段;由于速度差异,放行过程中自行车会逐渐超越行人到达聚集的前段. 应用聚集群空间占有率模型,发现绿灯放行过程空间占有率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