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实现中心城功能优化和有机疏散、沿区域性交通轴线培育城镇节点、促进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目标。在历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郊区经历了"卫星城"——"新城"的建设历程。一、新城规划的背景近十年来,郊区新城规划受到广泛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11个郊区新城;"十五"期间,开展了"一城九镇"试点,  相似文献   

2.
快速发展中的郊区新城交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城是引导城市外部空间合理开发的一条有效途径,新城与中心城之间交通设施的合理规划,是新城能否起到有效分担中心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文章以上海南桥新城作为分析案例,对郊区新城在快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交通模式和交通对策作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于9月22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2011年第三次专家恳谈会(一季度一次)。会议主题是"上海新城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主要议题有五个:一是新城与以往提出的"卫星城"有何不同?如何确定新城的功能定位;二是新城土地使用规划与交通合理组织,如何通盘考虑、综合平衡,发挥良性的交互作用?三是新城与中心城交通发展模式与战略;四是新城内部交通模式与战略;五是新城交通发展策略。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现将他们的建言整理发表如下,希望广大读者围绕上述议题,来稿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4.
一、郊区新城出行量快速增长随着郊区城市化、机动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居民出行量快速增长。至2010年,上海郊区新城常住人口日均出行874万人次,占郊区出行总量的38%,占全市出行总量的18%。郊区新城个体机动化出行比重普遍在20%以上,青浦新城个体机动方式的比重接近30%,远高于中心城区(不到20%)。郊区常住人口出行量增幅远高于中心城和全市增长幅度。2010年上海郊区常住人口日均出行2298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46%,远高于同  相似文献   

5.
刘俊 《交通与运输》2013,29(5):32-32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的快捷、舒适和安全成为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机动化趋势不可遏止,至2020年上海机动车总量将达500万辆。在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亦加快了城市骨干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中心城的城市快速路"二环十射"主骨架和以"三纵三横"为标志的主干路系统。但交通设施容量的增加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量的需求,中心城交通拥堵问题越发凸显。这就使得我们更加认识到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重要性。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下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未来30 年建设全球城市的背景,首先对比全球当前四大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和巴黎) 在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方面的规模与特色,随后从城市发展途径的视角对全球城市 逆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新城建设及其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并引入ROXY 指数判定上海城市化发展阶段和趋势。最后通过对东京等全球城市在逆城市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与 新城建设协调发展的案例研究,结合全球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设想上海未来30 年内建设为全球城 市,需具备现有全球城市在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与轨道交通方面存在的一些共同特征。在此基础 上,对上海进行模拟预测,得出上海需通过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提前规划建设,从而引导城 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上海"十二五"城市发展的重点将转向郊区,建设新城.现就新城交通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一、新城的功能定位"卫星城"的概念由恩温于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的.它是一个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又称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功能的疏解,因此,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甚至"卧城"等类型,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新城"的概念从20世纪40年代中叶开始使用.在新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等配套设施,满足新城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新城更加强调独立性,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向郊区转移,进入"十二五"后的上海交通建设重心亦将"自内而外"逐步转移到郊区新城.上海将在城乡加快融合的新形势下,注重均衡发展、完善交通系统,构建与世界级城市群龙头城市相匹配的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上海新城的规划定位总体上经历了从中小规模卫星城向未来百万人口节点城市迈进的演变过程,综合交通能级也随之跃变.新城的发展历程与中心城有明显差异,不能直接照搬中心城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首先,从空间区位、土地开发强度、出行者经济属性、小...  相似文献   

10.
一、新城规划定位的思考1.上海城市发展回顾建国以后,上海城市发展经历了学习苏联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卫星城,中心城区发展轻纺工业,拓展城市空间发展南北两翼,发展浦东新区,中心城和新城组团式城镇体系,到目前的大浦东、大虹桥发展概念。上海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工作和交通的协同,是城市发展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新城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导向、土地利用和交通的支撑,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时常听说,现时的上海"市区看繁华,郊区看发展"。多年来,上海郊区和新城发展确实很快。作为公共交通如何适应和促进郊区及新城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自身健康发展,我们一边探索、一边思考,有了些许体会。一、公交正处于上升通道从表1中可看出,上海郊区公交在近5年内得到了持续发展。近5年来,郊区公交的线路条数、长度比全市增长快;运营车辆、日均运营里程、日均客运量全市呈下降趋势,郊区公交不降反升。"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加快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本建成"四  相似文献   

12.
世博运行期间,中心城快速路交通事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为我们在大客流背景下研究城市快速路网交通事件的总量、类型、时间及空间分布等交通事件,特别是极端大客流情况下快速路事件的特征变化和研判觅得难遇良机.同时,为思考后世博时代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以及快速路网运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新城与中心城间交通方式适应性的基础上,针对城间走廊交通方式的特征和作用机理,引入前景理论探讨出行者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从前景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并构建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并结合实例对模型加以应用与验证。该模型为探讨新城与中心城间交通模式的发展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上海大都市郊区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大都市郊区化健康发展的策略:1.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2.大力开发新城,缓解中心城人口压力,形成若干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中心;3.加快建设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为"多中心化"的上海打好基础设施准备;4.借鉴美国做法,政府为新城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5.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各城市功能区协调发展;6.加强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节约土地资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7.改革长江三角洲当前各个行政区域地方主叉,各自为政的体制弊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北京市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2006年,11个新城的综合交通规划工作相继开展.从新城土地功能规划的特点出发,结合既有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北京市并没有摆脱"摊大饼"的可能,过早强化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交通走廊,会使交通问题更加复杂;相对滞后的公交发展速度,使新城面临着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危险;土地开发和交通设施建设的不同步,给新城交通带来深层隐患等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9个新城.10年的发展,闵行、宝山两个新城已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成为中心城拓展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川沙和惠南新城形成了浦东两大功能区;2009 ~ 2011年,嘉定、南桥、松江等新城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至2020年,嘉定新城规划人口规模突破100万,其中主城区由原规划52.5万人调整到65万人,建设用地由68平方公里调整为77.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应提高了8.5%;松江新城规划范围向南拓展至S32,西至绕城高速公路,规划范围近16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南桥新城北部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规范范围61平方公里,人口75万;青浦新城西至朱家角,总面积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0万.郊区新城的规划范围及人口规模已达到特大城市的规模,其综合交通体系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上海市中心城浦西地区与郊区的发展,基本延续原有的沪宁(G50)、沪杭(G60)廊道发展模式,自浦东大发展后,上海需要一个完整的西部战略。在传统的沪宁、沪杭廊道发展模式下,江苏、浙江在走廊上的城市比上海西部的嘉青松新城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2010年,上海市虹桥枢纽的高铁、城际铁路、机场功能全部启用,实现了上海市对外交通的整体外移,虹桥同时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点,嘉定、松江、青浦成为虹桥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区新城交通发展战略与策略》课题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下达给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的2012年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学会组成以理事长许培星为总负责人、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原所长陆锡明教授级高工为技术负责人的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城市新城的规划缺乏新城与主城协同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造成众多的不协调问题,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走廊拥堵和"鬼城"等.因此,本文基于新城、主城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交互关系,提出面向新城规划的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整体规划模型建模方法.通过为主城与新城分别构建相应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大城市不断涌现。中心城区功能高度集聚、土地高强度开发,郊区新城的反磁力中心作用不明显,从而导致城区人口和就业岗位高度集中,交通出行总量大幅增长,城区交通拥挤情况普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