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了提高几何法定轨的精度,系统分析了考虑低轨卫星受力情况的几何法定轨原理及数学模型,将动力学平滑结果作为几何法定轨的先验轨道,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众数投票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低轨卫星几何法定轨,提高了基于非差观测值的数据预处理质量,避免了低轨卫星轨道出现较多的间隔,从而提高了定轨精度.  相似文献   

2.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布设的第二代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它是在地球上空布设24颗GPS专用卫星,卫星轨道即每时刻的精确位置由地面监控站测定,并通过卫星用无线电波向地面发播;地面上用GPS接收机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信号,根据卫星的精确位署以求得地面点位置.结合GPS卫星定位技术在丹通路面工程中的实例,简要介绍GPS-RTK技术工作原理、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列车定位是轨道交通众多应用的基础条件,北斗卫星导航用于列车定位能够有效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性.针对列车北斗定位性能对运行条件的适应性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引入轨道特征的北斗列车定位方法,该方法从轨道电子地图中提取轨道特征参数,在列车状态预测的系统模型中增加轨道约束,并利用一维地图位置预测拓展北斗导航卫星的伪距测量.利用现场实测数据构建场景进行仿真.所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提高列车定位解算对卫星可视条件的鲁棒性,有效拓展北斗列车定位在恶劣观测条件下的可用水平,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列车位置服务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定位方法可结合轨道电子地图将卫星定位结果转换为一维轨道里程值,其中列车轨道占用状态的正确识别是列车卫星定位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图匹配的适用于道岔区段内列车轨道占用加权识别方法,首先构建列车卫星定位的置信区域,然后计算置信区域内的线路数据与原始卫星定位结果的距离偏差和方向偏差等,对列车的轨道占用状态进行识别,并综合考虑铁路线路的拓扑结构,以及列车运行状态以提高运算效率.结合现场数据并与垂直投影法和交互多模型法对比可知,本文方法在保证轨道占用识别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5.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列车位置服务中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基于卫星导航的列车定位方法可结合轨道电子地图将卫星定位结果转换为一维轨道里程值,其中列车轨道占用状态的正确识别是列车卫星定位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地图匹配的适用于道岔区段内列车轨道占用加权识别方法,首先构建列车卫星定位的置信区域,然后计算置信区域内的线路数据与原始卫星定位结果的距离偏差和方向偏差等,对列车的轨道占用状态进行识别,并综合考虑铁路线路的拓扑结构,以及列车运行状态以提高运算效率.结合现场数据并与垂直投影法和交互多模型法对比可知,本文方法在保证轨道占用识别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列车轨道线路的拟合和插值算法,生成辅助列车定位的数字轨道线路,提出轨道线路定位误差修正方法,可以得到列车更加精确的位置估计.采用哈尔滨至长春货运铁路线的某段轨道数据对数字轨道线路生成方法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精度下,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优于三次B样条曲线拟合;在高精度下,基于反求控制点的三次B样条曲线插值更符合线路实际情况.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数字轨道线路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以提高列车定位的准确性,对提高货运列车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1 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特点 GPS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3大部分组成.按目前的方案,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范围约2.02 km2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 h 58 min,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4颗),轨道倾角为55°.  相似文献   

8.
PLAOD (precise location and orbit determination)是西南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GPS非差精密定位定轨软件.该软件目前能够处理GPS观测数据,具有高精度定位、大气反演和低轨卫星轨道确定功能.本文在介绍PLAOD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利用多组GPS观测数据进行测试,通过与IGS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等相关机构精密产品对比,PLAOD具备如下性能:静态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动态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静态对流层天顶延迟的估计精度通常优于1 cm,动态对流层天顶延迟的估计精度在2 cm以内;电离层天顶延迟估计结果与IGS的IONEX (ionosphere exchange)产品具有较高的吻合度;与JPL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提供的简化动力学低轨卫星轨道相比,几何法确定轨道的准确度可达厘米级.  相似文献   

9.
获取各个可见卫星的位置和速度是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实现定位、测速和定时的必要条件,由广播星历算出的卫星空中位置与实际位置之差,对用户定位和导航的精度有重要影响.基于广播星历提供的开普勒轨道参数和轨道摄动改正项参数,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北斗卫星的瞬时坐标的计算,并将其与精密星历提供的同一时刻的同一颗卫星坐标进行对比,对广播星历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GSO和MEO北斗卫星的广播星历精度均优于GEO卫星.  相似文献   

10.
正在3月30日1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三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第七、八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经轨控和相位捕获后,进入工作轨道。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6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  相似文献   

11.
空间卫星光通信链路关键技术与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通信是解决低轨卫星与定点卫星间高码率通信瓶颈的最佳途径,其中高频调制速率、大功率光源技术是关键和难点.提出1550nm波段和800nm波段2种解决方案,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在现有条件下,1550nm波段方案是低轨卫星与GE0卫星间高码率通信链路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IGS超快星历在对流层实时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比较广播星历和IGS(国际GPS服务机构)目前提供的3种精密星历的精度和时延性,得出只有超快星历(IGU)才能满足对流层监测的时间要求.根据实际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超快星历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的精度,提出了利用轨道松弛联合轨道质量指数加权的方法,并利用四川GPS连续观测网(GPSNOS)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解决IGU中的“病态”卫星问题,从而使IGU能有效地用于对流层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严寒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研究了该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损伤问题,并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构建了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全寿命周期的安全监测系统,分析探讨了该监测系统中各个监测对象的传感器布设及监测方法,为严寒地区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有轨电车是一种传统的公共交通工具,起源于1879年的柏林,曾经为世界大量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做出巨大贡献。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是建立在传统有轨电车技术基础上,通过车辆系统、动力系统、信号系统等技术革新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公交方式,是一种采用低地板车辆,敷设在路面的轨道上,按公交化模式运营的公共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多位翻转(multi-bit upset,MBU)对星载计算机的危害,提出了一种抵御单粒子多位翻转的系统自恢复技术.该技术利用硬件EDAC(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检测多位错的能力,结合系统自恢复的容错技术实现MBU的捕获,并选择性地启动系统自恢复,以防止MBU造成的系统安全性问题.通过建立关键数据查询,避免不必要的系统自恢复,采用除法散列法和适度恢复策略提高处理速度.SEU(single event upset)危害性分析以及某卫星在轨SEU观测数据表明,提出的系统自恢复技术可使SEU引起卫星故障的概率下降90%以上.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我国XX02卫星.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磁浮列车在低轨道梁刚度下稳定悬浮,降低轨道梁建设成本,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单铁-弹性轨道-车体耦合动力学模型.首先,设计出状态观测器将悬浮电磁铁、轨道梁及车体的振动状态引入控制系统;然后,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法求解出系统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结合二者利用MATLAB进行相关动力学仿真,得出轨道梁刚度与质量分别为200 k N/m与325 kg的最佳取值.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黎卡提方程求解的控制器相比,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法具有更优的二次性能指标;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够实现系统在较低轨道梁刚度与质量下的稳定悬浮,并能在0.5 s左右进入稳定状态;系统在一定外界扰动下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大型货车对线路动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轮轨系统耦合动力学原理,应用车辆一轨道垂向系统统一模型及计算机仿真软件,分析了大型铁路货车对线路的动力影响与危害,并讨论了宜所采用的车辆技术对策。通过对新设计的大型货车方案进行轮轨动力作用性能预测,论证了我国发展低动力作用大型货车运输体系的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识别列车所在轨道,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功能. 提出一种数字轨道地图辅助的基于贝叶斯建模的轨道占用识别方法. 首先,在考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与方向相关测量误差的基础上进行地图匹配,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速度测量值,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对GNSS与速度信息进行融合,获得列车沿轨道方向的一维位置;其次,对列车位置假设进行贝叶斯建模,计算在给定GNSS与速度测量的前提下所有可能的位置假设的概率;最后,与设置的假设概率阈值进行比较,对不同的识别结果进行分类.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建模的轨道占用识别法能够减少剔除小概率假设所需的距离,与垂直投影法相比,该方法可以对列车所在轨道做出更确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杨晓 《轨道交通》2011,(6):54-55
如今,大城市市郊及与卫星城市间的轨道客运需求日益增强,国内外纷纷利用和开发城市区域内的既有铁路资源发展市郊铁路,从而更好地为城市交通服务。本文在介绍成都铁路枢纽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利用成都铁路枢纽内既有铁路系统发展市郊铁路的可能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无砟轨道结构型式,但由于应用时间短,施工技术尚不成熟。依托商合杭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工程,在现有施工技术基础上,对底座板机械化施工,嵌缝、限位凹槽施工,轨道板铺设与精调控制,自密实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了配套工装,解决了施工质量不稳定、工效低的问题,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