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铁路客运站旅客候车时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实际查验旅客车票并同时记录该旅客的进站时间,基于灰色动态理论,建立旅客的候车时间模型.该模型在对旅客候车时间原始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经过Gauss拟合,建立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符合的灰色动态模型,并与对数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灰色模型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旅客候车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的为38 min,平均值为63.98 min,候车20 min~60 min的旅客占53%.  相似文献   

2.
试运行是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试运营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对试运行的概念、内容进行详细讨论分析,提出试运行的主要考核指标:运行图兑现率、正点率、掉线率、设备故障率、ATP正确率等,以反映系统的服务水平、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较高的开通水平和服务水平,试运行合格时运行图兑现率和正点率应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总结了我国香港地铁和新加坡公交的运营服务考核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相关指标及城市轨道交通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考核标准,提出了与运营补贴挂钩的轨道交通运营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或PPP项目公司考核提供抓手,敦促企业在保障运营安全的同时不断提升运营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乘客的上下车时间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停站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列车停站时间关系到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彭浦新村站、2号线南京东路站为背景,结合实地数据采集,分析不同客流特征下的乘客上下车行为;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指出了乘客上下车混行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通过定量指标的计算,对列车停站时间的组成进行分析,指出了运营管理中应关注无效停站时间在列车停站时间中过长的问题,提出在保证乘客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上下车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列车的无效停站时间,从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间隔时间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营组织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行车间隔时间是运营组织的主要参数。提出了以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加权平均值最大为总体目标的行车间隔时间优化模型,并在一条具体的实例线路上演示了计算和分析的过程。本研究思路借鉴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的研究方法和部分理论,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优化研究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观测北京轨道交通乘客下车时间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乘客下车时间规律,建立了分段形式的数学模型.基于一些实际测量的数据,统计分析轨道交通乘客下车的时间特性,发现乘客的平均下车时间具有分段特性,并受到站台的大小、上车乘客以及提示音对乘客下车的影响.结合乘客下车的分段特性,建立了分段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实际的数据拟合了数学...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短驳公交的特征以及出行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建立短驳公交地理信息系统(G1S)数据库,对出行过程进行精确描述,提出改进的算法。最后通过上海普陀区某小区的计算实例将本方法与常用的其他方法进行精度比较,对本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基于线路设施和断面客流特征条件,提出了行车组织的优化方法。根据车站条件进行折返适宜度分析以确定小交路区段,分别以乘客服务水平最高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并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结合Rail Sys软件仿真得到的线路拓扑结构确定了不同交路区段下的列车运行时分及速度,据此标定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多目标函数,并利用基于隶属度的算法得到了模糊最优解,求解出大小交路的列车编组数量及行车间隔,给出高峰时段的行车方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和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可有效节约运营成本,并显著提高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状态下的线路断面满载率。  相似文献   

9.
2020 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快速增长的复工复产客流,如何有效降低列车满 载率,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和运输生产有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着眼均衡列车满载率的 运营目标要求,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线路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打破既有资源配置约束,利用不平衡 运输、多交路套跑等方式精准配置运力,探讨网络化运营的行车组织方案优化思路。创新的网络化行车组织方案 可有效解决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力运量矛盾,在缓解列车拥挤、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企业成本,提供 实践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地铁站台候车乘客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研究了地铁站台乘客的候车区域选择行为.提出了站台候车子区的概念及划分方法.分析了乘客选择候车子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Logit模型的候车子区选择模型.基于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七宝站的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及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乘客至候车子区的距离、站台入口处的累计候车乘客...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建立乘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分析运营部门如何对服务水平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与管理,为管理者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直通运营模式下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直通运营模式下站台混合客流分离方法,提出了纵向分隔站台、横向分隔站台、分区域候车和完全依靠引导标识等4种方法,以区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铁路列车共用站台模式下的混合客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车站混合客流的具体组织方法。案例分析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混合客流组织方法,可以区分共站台模式下的混合客流,提高车站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预测的可靠性,在分析客流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ARIMA-GARCH模型,依据南京地铁珠江路站点客流数据对客流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和预测,并从预测置信区间和无效覆盖率两方面与传统的时间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RIMA-GARCH能够较好地拟合客流波动情况,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安全评估的模式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估开展的现状;列举了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估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通过与国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分析比较,指出其不足之处;对安全评估的方法归纳总结;最后,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估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现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需求、可能及建设能力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指标分为发展条件指标和项目建设条件指标两大类。经研究分析,确定发展条件指标为城市市区常住人口和市辖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个指标,作为国家审批各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约束性指标;项目建设条件指标包括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线路各期客运强度、规划建设期内地方政府资本金出资额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的比例以及全部出资额占城市维护建设财政性资金收入的比例等4个指标,作为近期项目必须上报和评估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一些城市开始建设旅游线。城市轨道交通旅游线路的客流构成复杂,随季节和日间的波动大,不同旅客对出行服务的需求不同。本文针对旅游线路客流的上述特点,对列车编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灵活编组的运营方案,对其技术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1)针对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波动,有变化地开行不同编组的列车,既能保证列车满载率,减少空跑,同时又能提高发车频率和服务水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运营成本;(2)推荐采用在车辆段进行列车解编的方式;(3)通过对车辆和信号实现技术进行研究,灵活编组的运营组织方式是可行的;(4)灵活编组的运营组织方案对客流变化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很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又可节省运营成本,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部门协同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安全、高效的应急处置业务需求,引入多部门协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以深圳地铁为例,构建四层十级多部门协同体系,并基于统一建模语言(UML),对优化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组织结构进行描述。该应急处置结构有助于实现应急指挥过程中各部门的多点联动及协同处置,提高运营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响应速度及处置效率,达到节约处置时间、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的接触轨不平顺检测不能有效地利用接触轨检测数据对接触轨线路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接触轨质量指数(CRQI)及其评价方法,对接触轨不平顺分区段进行管理。利用接触轨检测车在广州地铁4号线金洲站-黄村站上行区间的检测数据,分别统计其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的频数分布和累计分布,计算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在CRQI中的权重,并分别探讨CRQI,以及CRQI中方向不平顺和高低不平顺管理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