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法林  顾强 《公路》1990,(10):33-35
南通市以往生产的沥青混合料,不掺石灰、石粉,而仅仅依靠粗骨料中微量的矿粉,其含量很微量且不稳定,因此,混合料的级配很难达到规范级配曲线的要求。成型后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偏大,密实度偏小。因此,往往采用掺配一定量(10~20%)的黄砂,使沥青混凝土能  相似文献   

2.
用韩国SK基质沥青和中国台湾CPC基质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胶结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AC-25沥青混合料,基质沥青为韩国SK 70#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推荐了岩沥青的适宜掺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研究了废旧沥青混合料中沥青胶结料的回收与再生方法,认为混入的矿粉、残留的三氯乙烯及不同回收方法会对回收沥青的性质造成影响,并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布氏黏度等试验,验证了不同矿粉与三氯乙烯残留量与不同回收方法对回收沥青性质的影响程度,以此为基础通过抽提回收试验得到了回收沥青,进而研究了再生剂掺量对于回收老化沥...  相似文献   

4.
岩沥青为常用沥青路面的添加剂,已在国内外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文中用韩国SK基质沥青和台湾CPC基质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胶结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的AC-25沥青混合料、基质沥青为韩国SK70号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推荐了岩沥青适宜掺量。  相似文献   

5.
ZIGLER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凤玲  王捷  丁建明 《公路》2005,(12):149-155
岩沥青常被用作为沥青路面的添加剂,已在国内外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本研究用韩国SK基质沥青和台湾CPC基质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胶结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AC-25沥青混合料,基质沥青为韩国SK-70号沥青,分别对不同掺量岩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推荐了岩沥青的适宜掺量。  相似文献   

6.
王玉果  刘成龙 《公路》2020,(1):238-242
采用4种不同沥青胶结料拌制浇筑式沥青混合料,通过对混合料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并结合各沥青指标,得出沥青老化后延度和沥青用量与浇筑式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为配合比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沥青混合料高温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器具之间粘附作用,避免传统隔离剂对混合料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开发出高温耐久型低表面能隔离剂。通过隔离效果试验、隔离剂对沥青胶结料性能影响试验和隔离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试验对其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高温耐久型低表面能隔离剂相比于目前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常用的植物油隔离剂隔离效果明显且更为持久,同时该隔离剂的加入对于沥青胶接料和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影响十分有限,完全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程一鸣  田晋跃 《中外公路》2006,26(3):263-265
从旧路面材料的状况调查开始,然后确定再生混合料中旧材料所占的比例,最后到路面再生性能的检验,结合实例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9.
浅谈沥青拌和设备除尘系统与回收粉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先 《公路》2002,(6):54-56
对LQC-240沥青拌和站除尘系统对回收粉成分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回收粉使用的用量对沥青拌和站除尘系统的要求,确定拌和设备除尘系统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出回收粉的使用比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废旧塑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规律,本文选用吉林省常用基质沥青及级配类型,通过测试加入不同掺量的回收塑料颗粒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其对沥青混合料抗车辙及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本文的试件成型工艺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回收塑料的用量,可以使得沥青混合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当超过该用量时,将使沥青的粘度过大,从而导致沥青混合料成型困难,增加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从而降低其力学性能。依据车辙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可知,在最佳回收塑料掺量条件下,加入回收塑料的沥青混合料具备优越的高温稳定性和抗水损害能力,这对于提高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普通沥青混合料、常规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回收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水稳定性及疲劳性能试验,对比了常规聚酯纤维与回收聚酯纤维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中掺入2种聚酯纤维后,其路用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对高温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改善幅度最大,而对水稳定性的改善幅度较小。回收聚酯纤维的路用性能改善效果弱于常规聚酯纤维。  相似文献   

12.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收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是目前我国道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该文主要对旧沥青混合料的回收和应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和性能分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关键技术所在,给出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工程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中,矿粉的品质及其变异性的研究对于分析混合材料性能和组成材料的交互作用能力是极其重要.通过试验研究分析和说明了矿粉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分析粉胶比、细度、用量及密度对混合料性能和组成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沥青混合料性能保证的矿粉品质参数的控制标准;提出粉胶比的控制范围,以及矿粉用量的容许控制范围;明确了矿粉0.075 mm通过率需要设立控制上限和下限,以往的单边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提出了矿粉密度的容许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4.
回收旧沥青混合料冷拌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处理回收旧沥青混合料的问题越来越重要,不仅是社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回收旧沥青混合料的冷拌再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修正的马氏试验,给出适用的旧沥青混合料冷拌再生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查旭东  杨平 《中外公路》2007,27(3):176-179
依托广佛高速公路大修工程的沥青路面热再生实践,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设计针入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AC-25的马歇尔指标、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抗裂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合理的设计针入度范围。结果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和抗裂能力,但降低了抗水损害能力和低温抗裂性能,从而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行研制的锥入度试验方法评价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由低温弯曲试验方法评价沥青胶浆的低温性能。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对于相同粉油比纤维胶浆的高温性能,加纤维的胶浆比不加纤维的胶浆其锥入度值变小、抗剪强度增大、高温性能提高,粉油比不宜低于0.8;对于纤维胶浆的低温性能,粉油比高于1.5后,低温劲度模量显著增大,即粉油比不宜高于1.5。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性能提高,在粉油比为0.73~1.59范围内时,混合料的低温性能较好。全面考虑混合料综合路用性能,当粉油比在0.95~1.59时,性能较好,应根据地域气候要求在此范围调整选用。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性能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测量了5种不同类型矿粉的粒径、比表面积、亚甲蓝值、干捣空隙率和沉淀空隙率,同时进行了德国矿粉试验和液塑限试验,然后测试了各矿粉配制胶浆的使用性能,最后进行了矿粉指标与胶浆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种测试方法对矿粉性质有不同的适用性;矿粉类型对胶浆性能有重要影响,即有必要对矿粉类型进行筛选;考虑到测试方法的可推广性,推荐以干捣试验和德国矿粉试验作为矿粉高温性能和施工性能的评价方法,以亚甲蓝试验作为矿粉低温性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温再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沥青混合料回收料(RAP)实现再生的新技术。为改善温再生沥青路面性能,有效提高RAP的循环利用率,通过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分析考察了RAP掺量对温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动稳定度与重复加载蠕变试验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抗剪切和抗弹性变形能力提高,但低温抗裂性能、水稳定性能有所下降。此外,流动数与动稳定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可以借助流动数评价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相同RAP掺量下,改性温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普通温再生沥青混合料,当RAP掺量达70%时,混合料各项性能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后期工程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石灰岩沥青混合料、花岗岩沥青混合料、石灰岩与花岗岩组成的酸碱复合集料沥青混合料、掺活性矿粉的花岗岩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疲劳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和强度要明显优于石灰岩沥青混合料,但水稳定性较差;酸碱复合集料混合料和掺活性矿粉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回收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采用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在沥青混合料生产中的探索与应用,该技术实际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