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不仅对以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三巨头”为主的美国汽车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其蝴蝶效应还对日本的汽车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汽车企业,从上个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化,逐渐扩大出口、促进海外生产化等直至实现国际化。近几年,日本汽车产业正处于品牌扩张期,  相似文献   

2.
塞纳 《摩托车》2012,(3):102-105
日本地震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的地震震动了日本,巨大的海啸波浪冲向了这个国家。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000人死亡,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地震对日本的摩托车产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摩托车制造商、供应商和众多的配套公司,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在这其中本田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至少有一个生产线遭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无法继续生产。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给日本汽车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导致众多日本汽车公司利润出现下降或严重亏损。为此,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希望帮助日本汽车业尽快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塞纳 《摩托车》2012,(2):102-105
日本地震 2011年3月11日,一场9.0级的地震震动了日本,巨大的海啸波浪冲向了这个国家。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000人死亡,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 地震对日本的摩托车产业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摩托车制造商、供应商和众多的配套公司,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业是以生产、销售为龙头,涉及维修、物流等多个领域,拥有众多关联产业的综合产业.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日本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关联产业的就业人口达到495万人,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与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  相似文献   

7.
日本汽车贸易壁垒对其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在不同时期运用不同的贸易壁垒措施,日本成功地制约了竞争对手,使日本汽车产业不断壮大.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不仅为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赢得了机遇,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日本三月十一日的大地震虽然过去三个月了,但对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影响犹在。受日本地震影响,日系汽车整体产销量大幅下滑。同时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短缺,德系、美系、印度不少品牌汽车生产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地震震断了日本的零部件供应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汽车产业冲击波,因此对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的影响应该认真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成峰 《上海汽车》2004,(11):13-15
文章根据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中限制非汽车生产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相关规定,探讨非汽车生产厂商跨行业投资经营汽车的失败概率与汽车行业高进入壁垒,分析国内非汽车生产企业跨行经营的现实原因,解析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益紧迫的能源、环境问题,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对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朱敏慧 《汽车与配件》2009,(5):I0001-I0001
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面临困境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等,规划中所提及的一系列政策,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宇 《汽车与配件》2012,(31):42-44
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汽车产业在生产总额上约占日本制造业的10%~15%,设备投资额和研发费用约占全部产业的10%,汽车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20%;而从国际市场来看,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里,日本汽车企业就确立了其世界性地位,日本车甚至占据世界汽车产业30%的市场份额。从此不难看出日本汽车工业在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开始起步,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逐年攀升,国内企业开始将生产、研发等产业链环节布局全球,部分车企尝试海外并购。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毅 《汽车杂志》2009,(8):55-56
2009年的全球汽车市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最差的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世界汽车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汽车销量锐减、工厂关门停产、资金链中断。美国汽车三大巨头两家申请破产保护,刚刚成为全球汽车霸主的日本丰田汽车遭遇71年来的首次巨额亏损,俄罗斯等新兴汽车市场也遭到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配件》2011,(12):14-14
受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日本汽车市场一直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部沿海的9级地震和海啸,虽然没有对日本汽车业造成直接的破坏,但是却对日本经济和人员、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日本经济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但从中长期来看,因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却是拉动日本经济振兴的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目前仍然在继续扩散之中,汽车产业也是深受其影响的几大主要产业之一。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会议审议并原则上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林 《汽车与配件》1999,(31):30-31
在新兴的工业国家中,韩国无疑是最成功开发汽车产业的国家之一。1998年,韩国的汽车生产量为195.45万辆,位居世界10大汽车生产国的第八位。无疑,韩国汽车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市场的一个强劲竞争者。 韩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生产始于政府实施经济开发5年计划的1962年。在此之前,韩国的汽车工业只不过是限于以军需车辆为主的旧车整修与再生。韩国政府为了培育汽车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SKD方式加以装配生产,同时加紧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政策,以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具体的措施是加强汽车的生产许可限制,并对一些并非以国内生产为目的的零部件的进口加以限制。当年,与日本日产公司合作生产“SAENARA”汽车的装配厂正式投产,开始以SKD方式生产“SAENARA”汽车,年产量为6 000辆。随后,起亚产业、新进汽车工业、亚细亚汽车等厂家也分别与日本的东洋工业、丰田公司,以及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公司达成技术合作并签订零部件进口合同,开始装配生产乘用车、客车以及卡车等。6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政府为了培育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和实现汽车生产的规模经济,有计划地引导汽车行业进行零部件厂家与特定装配厂家配套的系列化工作,由此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专业化得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由当初的20%上升到了  相似文献   

18.
国外汽车产业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外汽车产业创新情况1.美国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汽车企业的挑战,美国产业界普遍认为,既然在业已成熟的技术领域竞争不过日本,美国汽车企业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才能获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用汽车公司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为期10年、耗资500亿美元的开发新技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日本、德国的汽车产业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都较早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内容虽不完全相同,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逐渐饱和,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日本作为汽车产业强国,中国汽车品牌进入日本市场,对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和树立品牌影响力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日本汽车法规体系发展、技术法规体系及最新进展、认证制度等方面,对日本技术法规及认证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关注和跟踪日本汽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对我国汽车企业快速了解日本汽车法规体系有所帮助,对我国汽车产品破除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