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高寒动车组冬季运行时转向架处存在冰雪堆积的问题,运用商用软件STAR-CCM+和拉格朗日颗粒模型,采用更为直观的风雪两相流技术对扰流设计后转向架区域冰雪附着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并以壁面上的雪颗粒入射质量通量(IMF)来评价转向架区域的扰流板防冰雪效果。计算结果表明:雪强、雪颗粒附着特性、车速、扰流板高度对转向架冰雪附着率均有影响;扰流效果比较好的2种方案是,1改进的流线型扰流板方案可使转向架冰雪附着速率降至无扰流板车型的54%,同时自身承受24%的附着量;2高200mm的扰流板可使转向架冰雪附着速率降至无扰流板车型的70%,同时自身承受9%的附着量。并且扰流板上的附着量不会结冰,会随着气流流动的方向流向地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气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列车不同部位的转向架和转向架结构表面的气动阻力分布进行分析,对高速动车组列车整车气动效应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流场区域在靠近来流端的上部会形成部分死水区,该区域流场与外部质量交换较小,转向架结构表面在来流方向上游会形成一个正压区,在下游方向的转向架结构表面会形成小范围的负压区。列车头车转向架气动阻力明显高于中间车和尾车,其中列车头车I位转向架受到的气动阻力最大,其次是头车II位端转向架,列车的中间车和尾车转向架阻力分布较为均匀,均为头车转向架阻力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3.
动车组运行状态智能检测装备设置于动车段入库线上,主要针对动车组走行部、车顶和受电弓在运用中出现内部缺陷、磨损、损坏及尺寸超限的故障比率问题。实时采集运行列车的底部、侧部和顶部图像,采用故障自动识别策略,对列车的车底走行部、闸瓦、转向架、接触网等与列车有关的各个部件进行动态监控。根据实验和现场使用情况,本检测设备满足铁路机车运行时对走行部和受电弓进行在线测量检测的要求,其中,走行部检测精度可达1 mm,滑板磨耗值测量精度可达0.2 mm。鉴于此,该动车组智能检测装备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为检修和更换提供依据,保证动车组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动车组车体底部距轨面较低,走行部底架和转向架间的结构空间狭小,一旦发生动车组在整体道床上脱轨事故,国内现有任何一种复轨器都不能直接安装、拉复作业。为此研制适用动车组在整体道床脱轨拉复的复轨器,在减少对行车设备损伤的前提下进行快速拉复,以缩短救援起复作业时间,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5.
某型动车组在最高时速(250 km/h)运行时受空气动力载荷影响明显。为了研究加装转向架区域裙板对动车组整车气动载荷的影响,对该型动车组加装与不加装裙板的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加装裙板对改善动车组整车动力学性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图解研究机车多轴走行部对线路侧向作用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图解表示出四轴、六轴、八轴走行部的各种配置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三台两轴转向架的走行部,其侧向作用力最大,不适合于高速运行,但如改用无构架式转向架对则其导向力约可降低25%。文内指出:用无构架式转向架的四轴走行部来改造现有的有关机车将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替换东京临海区旧型轻轨车辆,东京百合鸥轻轨交通运输公司自2013年起推出新型7300系动车组。新轻轨车采用橡胶轮胎走行部,实现牵引、承载与导向分离。7300系动车组依据多年积累的轻轨车辆运营与维修技术、经验,引进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基本车型做了诸多改进。文章介绍了新型动车组的主要技术规格、结构、特征,描述了主控制装置、转向架、制动系统等的设计和性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和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350 km/h高速动车组明线运行转向架周围空气流场进行数值分析,采用离散相模型对路面积雪引起的转向架风雪两相流流场进行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转向架周围流场存在的大量空气涡流,影响了转向架周围的空气压力分布。转向架表面的雪花颗粒黏附堆积情况与转向架的安装位置及其周围的空气流场压差有关。中间车第一个转向架颗粒黏附数量最多,尾车第二个转向架黏附数量最少。通过优化转向架周围的裙板结构,转向架周围的空气压力有明显变化,转向架周围垂向方向空气压力差有减小趋势,转向架表面及前后导流板雪花颗粒黏附堆积数目比原方案降低了51.03%。  相似文献   

9.
转向架是支承、牵引和制动车体并能相对车体回转的走行装置,具有缓冲振动和导向功能,决定列车运行安全可靠性和运行品质。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经过技术引进、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3个阶段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在结构轻量化、安全可靠性、动力学性能及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成果,针对转向架结构强度和动力学性能开展的试验台、环形道、试验专线科学研究试验及线路长期服役跟踪测试,为自主创新阶段的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自主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基础。文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在3个发展阶段的结构参数和技术瓶颈,指出了下一代高铁及CR450动车组转向架技术研究方向;从转向架基本结构角度系统论述了转向架总体集成、构架、轮对轴箱及定位装置、悬挂装置、驱动系统、基础制动和辅助装置的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提出技术自主创新及工程应用创新研究方向;论述了转向架轻量化设计、强度可靠性、车辆系统动力学、智能化设计和试验测试这5种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转向架静载试验是CRH5A型动车组三级检修中的重要工序之一,直接影响转向架甚至整个动车组的运行品质和安全性能。CRH5A型动车组转向架静载试验主要是在专门的转向架静载试验台上对转向架施加模拟载荷的情况下,对转向架的关键特性尺寸如转向架四角高的高度、摇枕上面距轨面的高度、空气弹簧高度等进行测量调整,同时还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试验,如空气弹簧试验、管路漏泄试验、差压阀动作试验等。重点针对CRH5A型动车组三级检修时转向架静载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惯性力与轮对蛇行频率及波长间的关系,研究轨距对机车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各种轨距下单轮对走行部和转向架式走行部的特征值计算,验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单轮对走行部,轨距越宽,车辆稳定性临界速度越高;对于转向架式走行部,轨距越宽,机车车辆稳定性临界速度越低;采用弹性定位后,可以提高单轮对走行部的稳定性临界速度;转向架采用弹性定位之后,优化的悬挂设计可以使机车车辆达到很高的稳定性临界速度;对于转向架式走行部,速度对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与轴距的影响程度相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轴距增大20%,相当于其稳定性临界速度可提高20%;车轮踏面等效锥度和名义滚动圆半径对单轮对或转向架式走行部稳定性临界速度的影响与轨距的影响程度相同,锥度加大或轮径减小,均会降低机车车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SLM公司始终满足了众多专业领域广大用户各种不同的供货要求。SLM公司研制的转向架结构方案品种繁多,包括大功率机车转向架,动车走行机构,齿轨机车转向架以及蒸气机走走行部等。文中阐述了在粘着范围内的转向架所采用的方案(径向调节、移动支架、扭转刚度小的转向架构架,无框架的走行机构等)和它为用户所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构架作为动车组转向架的一个关键部件,其结构型式直接影响转向架的安全和寿命。本文选取了既有动车组两种典型的转向架构架结构型式箱梁型和管梁型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及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计算,为后续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结构选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速度等级为160km/h、轴重为17t的新型快速宽轨客车转向架设计结构,转向架型号CW820。转向架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巴基斯坦境内运行环境条件及要求,借鉴了国内铁路客车等一些运营成熟的转向架结构,同时结合了技术引进国外动车组转向架先进设计理念,为巴基斯坦铁路(简称:巴铁)首次提供了空气弹簧转向架。  相似文献   

15.
一种非径向调整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车轮走行部的发展源于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 改善走行部的导向性能,要求开发有别于传统轮对式转向架的新型走行部及车辆;二是低地板车辆的发展要求,让出车轴位置针板高度。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形式多样。重点分析了一种非径向调整独立车轮走行部的结构,并指出了这种走行部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冠辉  马青山 《铁道车辆》2012,50(1):41-44,49
针对CRH1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工艺流程,结合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的结构特点,提出了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检修工艺及与CRH1型动车组兼容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CRH1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工艺流程,结合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的结构特点,提出了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检修工艺及与CRH1型动车组兼容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小轮径转向架、内侧轴箱悬挂式独立轮对二轴转向架、单轮对转向架、独立轮对单轴转向架、独轨车辆走行部,以及自动导向交通系统(AGT)走行部等六类应用于城市轻轨车辆的典型走行部实例。立足于我国国情,对有轨电车、独轨交通、AGT等轻轨交通模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的结构、作用及其部分技术基准,依据检测需求对三坐标测量机进行选型配置。列出三坐标测量机检测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的检测过程,并进行检测示例说明。应用三坐标测量机在转向架构架、工装中开展检测,可有效保证转向架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高速磁浮导向及曲线通过性能,利用组装模型曲线通过仿真,提出了磁浮导向原理及菱形变位解决方案。基于三类基本模块(悬浮导向单元、悬浮框架和车体及牵引机构),组装半车(2转向架)模型、整车模型和动车组模型。这些组装模型具有约束的柔顺性、动力学与控制的高度集成性和模块化组装等特点。曲线通过仿真表明:在主动导向控制下,电磁横向力应使走行部弯曲并与轨道对中。与轮轨转向架类似,前后悬浮框架间的菱形变位可以降低电磁横向力,提高悬浮转向架的横向稳定性。由于车体端部摆杆摆角较大,所以车体空气弹簧支承刚度对两端电磁横向力产生了非常敏感的影响,进而产生端部减载问题。这种端部横向力敏感变化及端部减载问题得到了测试数据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