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汽车情报》2007,(9):32-34
马来西亚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前的汽车整车进口阶段。二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散件组装阶段。三是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汽车工业起步发展阶段。马来西亚民族汽车工业起步的标志是1985年设立宝腾(PROTON)汽车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马来西亚汽车工业日趋成熟。马来西亚国产车从造型设计、规模化生产以及零配件的生产配套均已实现国产化。国产车的产能和销量在马汽车工业中占绝对比重。2005年,马来西亚国产车和组装车的总产量为55.1042万辆,比2004年增加19.4%。其中轿车总产量为45.116万辆,商用车6.7647万辆,四轮驱动车1.5983万辆,其他1.6252万辆。宝腾汽车公司和马来西亚第二国产车厂生产的轿车占轿车总产量的82%,生产的商用车占商用车总产量的28%,商用车的产量比2006年增加了48%。  相似文献   

2.
80年代初,微型汽车开我国开始起步,经过十几的年发展,已从年产1000-2000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不足1%,发展到1997年年产38.24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23.8%的份额。  相似文献   

3.
韩国汽车工业的起步始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最初阶段,年产量仅百辆至数百辆。发展到80年代末,产量相继迈过30,60,100万辆的高台阶,汽车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到90年代中期,汽车总产量达230成婚辆,居世界第6位,出口量达74万辆,居世界第7位。韩国汽车工业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扶植下,从引进国个技术和资金逐步走向自我投入,自主开发的道路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2004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742万辆,汽车产量已达5070527辆,我国汽车产量已排位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汽车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轿车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轿车产量达222.6329万辆,已占汽车总产量43.91%,为汽车橡胶制品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按国外数据.每生产100万辆汽车,大约需要5亿美元的各种橡胶配套件。我国从2001年开始与汽车相关的非轮胎橡胶制品进口额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连续3年每年进口额净增1亿多美元,2003年已增到825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1.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态势,2003年1—8月汽车总产量为272.8万辆,同比增长率为36.7%,销售272.3万辆,同比增长30.7%,购销两旺。2003年汽车总增长率为40%,使中国汽车产量首次超过法国、加拿大、西班牙、韩国,而由2000年世界的第十一位跃居世界第四(见图1)。  相似文献   

6.
《时代汽车》2008,(9):2-2
这是一组催人奋进的数字: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量只有14.9万辆。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888.24万辆;1978年,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产量总数中仅占3.5‰。2007年,中国汽车总数占世界总产量约为11%;  相似文献   

7.
余兵 《汽车与配件》2002,(24):36-37
一、行业总体情况 2001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业绩喜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全年全国汽车总产量为233.44万辆,同比增长12.81%;总销售量为236.37万辆,同比增长13.29%;产销率为101.25%,与2000年基本持平。我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汽车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十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到2003年底,我国汽车工业年产量已达到444万辆,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工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了关键的阶段,必须需要解决好三个重要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汽车消费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2005年,我国汽车年总产量从31.6万辆提高到507.05万辆,200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到570.70万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产品基本上达到国际水平,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从汽车消费方面看,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显著提高和汽车价格的大幅下跌,汽车开始逐步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汽车情报》2006,(29):37-37,39
我国汽车工业在经历了爆发式发展之后,“十一五,,期间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从2005年的570万辆增加到900万辆,汽车保有量将从2005年的3500万辆增加到5300万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市场2000年分析与2001年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了6年的缓慢发展之后,2000年终于创造了快速增长的局面。截止2000年11月,总产量达188.58万辆,同比增量为22.67万辆,同比增长率为13.67%;总销量达187.21万辆,同比增量为23.05万辆,同比增长率为14.04%。预计2001年,我国汽车市场总需求量为230万辆左右,将比2000年增长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客车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公交、道路客运的发展,尤其是高速客运业的快速发展的态势,客车产量由1990年的2.3万辆、占当年汽车总产量4.5%上升到2000年的70万辆,占当年汽车总产量33.85%;形成了大、中、轻、微全系列,产品覆盖道路客运、城市公交、团体和旅游用车等方面,基本满足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客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汽车工业总体规模持续迅速扩大 中国汽车工业总体规模持续迅速扩大.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量只有14.9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为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汽车销量879.1 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自2006年起中国汽车产销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6.
日前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公布了1999年世界汽车总产量为5465.8万辆,同比增长了5.1%。其中中国汽车总产量为180.45万辆,同比增长了10.9%,中国以高于世界汽车总产量平均增幅的5.8%,位居世界排名第9位,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汽车工业能否经得起WTO的冲击,已成为业界人  相似文献   

17.
《商用汽车》2007,(10):29-31
汽车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我国汽车工业的总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健康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跨越了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和700万辆的规模,2006年达到728万辆,2007年预计达到850万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汽车零部件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娟 《汽车情报》2006,(27):18-23
1.汽车工业发展对零部件工业的影响(1)汽车工业带动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自1999年起,我国汽车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和2003年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2005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潜在市场。2005年汽车累计产销571万辆和57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6%和13.5%;其中乘用车产销393万辆和3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1.4%,增速超过汽车。据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万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得很快,2003年,全国共生产汽车4443686万辆,其中轿车2018875万辆,微型客车、货车生产826540万辆,居世界第四位。轿车突破200万辆,但是轿车自主品牌只有四家,其余均为洋品牌。  相似文献   

20.
浅议汽车产业物流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888.3万辆,2008为934.5万辆,连续3年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汽车产业在我国迅猛的发展的同时,作为支撑汽车产业主要构成的汽车物流业也跟随同步发展,物流行业应该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