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建立了一个含内能的高阶速度局部平衡分布函数的热动力学格子Boltzmann模型,此模型要求粒子碰撞过程不仅满足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而且满足能量 就一个中FHP模型给出其局部平衡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3.
利用非交错网格上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方法,对三维封闭方腔自然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到了Ra数为10^3 ̄10^6的方腔内自然对流的流型和传热场信息,文中给出了计算结果及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腔体倾角和内热源位置对封闭腔内对流冷却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RNG k-ε模型和DO辐射模型对有内热源、上下壁面导热的封闭腔内湍流自然对流耦合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使得热壁面总的平均努塞尔数取得最大值的热源距热壁面的无量纲最佳长度D=0.5,腔体最佳倾角φ=75°,比D=0.4、φ=0°时提高了20.5%;热壁面平均辐射努塞尔数对热源位置的敏感性较腔体倾角φ强;腔体热壁面上■为表面发射率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在结冰过程中水的自然对流对蓄冰桶内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及水的实际的流动情况,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竖直铜管结冰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对数值模拟得出的温度分布进行了验证。从数值模拟计算得出:靠近管壁的底角出现了和主流区流动相反的漩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漩涡不断向上移动;纵向温度分布出现了翻转现象,径向温差很小;且密度翻转现象对冰层的轮廓有影响,使得冰层出现倒锥形。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转动部件对受限空间内对流换热的影响,数值分析了二维封闭方腔内转动圆柱引起的混合对流换热,对比了圆柱转动方向对流场、温度场和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理查森数Ri的增大,方腔内的流动逐渐由强制对流占主导地位向混合对流以及自然对流占主导地位过渡.Re=150,圆柱逆时针转动时平均Nu随Ri增大而增大,而圆柱顺时针转动时平均Nu随Ri增大先减小后增加;Ri=0.1及Ri=1时,圆柱逆时针转动时的局部Nu峰值高于顺时针转动,且最大相差分别为1.89%和19.33%.Gr=5×10~4,圆柱逆时针转动时的平均Nu随Ri增大而减小,而顺时针转动时的平均Nu随Ri增大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Ri=0.1及Ri=1时,圆柱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时的局部Nu峰值间最大相差分别为3.96%和26.17%.在Ri=2时,Nu具有最小值且圆柱转动方向对方腔内Nu的影响最大,对于固定Re和Gr两种情况下,圆柱逆时针转动时平均Nu比顺时针转动时分别提高约91.9%和93.6%.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方腔内椭圆形发热体的倾角对腔内自然对流的影响.分析了不同Ra下方腔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以及方腔壁面和椭圆表面换热随Ra和倾角的变化规律,并与方腔内置等周长圆形发热体的换热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椭圆长轴垂直放置时表面的Nu最大;Ra=10~6时,长轴垂直放置时比水平放置时的Nu增大10.8%,比等周长圆的Nu增大4.6%.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VOF模型,借助FLUENT软件,对单个三维气泡在近自由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了VOF的PLIC界面重构方法,追踪气泡运动过程中气泡表面的变化。监测了气泡上升速度变化以及气泡运动对自由液面的影响。通过对直径不同的气泡数值模拟,得出了气泡运动的一些基本规律。本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对比分析,三维数值模拟数据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CNG发动机工作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对一台CNG发动机,包括气相流动、燃烧过程在内的发动机工作循环进行了三维模拟计算.用移动网格来模拟气门和活塞的运动,采用分块划分技术形成计算域的整体网格,微分方程的求解基于AVL FIRE程序.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进气道及缸内流场的演变规律、缸内温度场及NOx的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0.
轴流泵的三维造型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实现轴流泵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提出了基于AutoCAD与VB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基于AutoCAD的COM编程接口,通过数据对象创建数据库连接,以VB为编程语言,实现了轴流泵叶轮的参数化三维建模,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和标准k-s模型以及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叶轮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基于模拟结果对轴流泵水力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以预测轴流泵的性能,为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RNAS方程为基本方程,应用二层k-ε湍流模型封闭RANS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方程,对小展弦比舵翼的三维绕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不同于通常的网格划分,采用了贴体坐标与空度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舵翼的几何形状及其对流场的影响进行描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对小展弦比舵翼三维流动的流体动力性能进行正确地预报,对其绕流场亦能给出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fluent对隧道发生火灾时,不考虑横通道和考虑横通道且横通道内不同风速时烟气浓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横通道的开启对于火灾的发展及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火灾初期,风机通风风速为临界风速,在疏散救援阶段,应减小通风风速,避免横通道的气流使火灾隧道的烟气蔓延速度过快而对火源下游的人员不利;(2)入口通风风速越大,横通道中风速的大小对隧道中线上烟气浓度的影响越小;(3)不考虑横通道和考虑横通道且横通道内风速不同时,烟气浓度的纵向分布规律都基本相同,但是隧道不同横断面上的烟气浓度横向分布随风速的不同呈现出较复杂的规律,如果人员仍然沿着隧道中线逃离,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借助仿真模拟软件Swift对高速轿车外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到轿车三维速度矢量分布图和纵向对称面内的压力系数分布图,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风载的三维数值模拟的湍流模型,列出了三雏不可压缩流的时均化方程、连续方程和K-S方程,并介绍了其求解过程,分析了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按一维带有运动点源的不稳定空气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双线铁路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并采用控制容积平衡法导出相应对应的离散化方程,建立了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数值计算方法,采用此方法能方便地计算出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多次行车后的累积浓度、平均浓度。根据不同运行图可定量提出达到卫生标准所需的通风方式、通风时间和行车密度。  相似文献   

16.
刘均红 《北方交通》2011,1(7):55-58
以西安地铁某大型车站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现场监测与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开挖过程中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围护桩的变形直接关系到基坑的稳定和安全;开挖使得基坑周围土体下沉,地表沉降呈抛物线型;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运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深基坑的变形规律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联络横通道与隧道主体形成的空间交叉结构是隧道抗震的薄弱环节.为探讨联络横通道采用刚、柔两种连接形式时对盾构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通过室内土工试验确定了振动台试验中地层和结构相似模型的材料参数及配比,分别建立了振动台试验结构模型和数值分析模型;将第1组试验得到的地层卓越频率15.0 Hz作为其余试验工况和数值计算中地震动频率的输入依据,通过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分析的方法对主隧道与联络横通道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与相同深度位置地层的加速度响应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离地面越近,地层加速度的放大效应越明显;联络横通道采用刚性连接时,其最大应变反应出现在结构的拱顶和两侧拱脚处,而采用柔性连接可较好的降低结构各处的应变反应,且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越大其减弱效果越明显;主隧道横断面上,靠近联络横通道连接处的位置易受其影响而产生应力突变,采用刚性连接时,其受到的影响更大;振动台试验与数值结果规律基本一致,采用刚性连接时,联络横通道对主隧道纵向的影响范围约为3.0倍联络横通道宽度,而采用柔性连接时其影响范围则减小至1.5~2.0倍.  相似文献   

18.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层破碎带隧道围岩稳定性差,为了解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的效果,对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和隧道拱顶下沉量测结果都证明了所选预加固措施的有效性,保证了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为探讨列车轴重和运行速度对土质路基动力特性的影响,用ANSYS与FLAC3D软件对有砟轨道-路基系统进行了三维动力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利用滞后阻尼实现了土体在循环动荷载下的非线性特性.用该方法对达成线循环加载试验段的路基进行建模计算,所得路基动应力与现场实测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荷载振动频率与客车运行速度的转换过程中,取相邻车厢两个转向架的间距为相邻两个动应力波峰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客车运行速度对土质路基动力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列车轴重和运行速度对路基表面动应力影响较大,随着轴重的增加和速度的提高,路基表面动应力呈马鞍形分布的趋势愈加明显;动应力沿路基深度的衰减规律受车速的影响很小,不同车速下的动应力在基床表层内都衰减了42%~46%,再经过基床底层的扩散,衰减值达79%~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