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6年3月,由我国企业在伊朗承建的德黑兰地铁1、2号线项目全线建成开通,迄今累计运送乘客已超过1亿人次。德黑兰地铁1、2号线项目于1995年3月正式签约,线路全长47.4 km,共设车站43个,分三期建设,合同总金额5.83亿美元,合同工期3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在伊朗承建的最大的交钥匙工程,也是带动我国  相似文献   

2.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2):76-76
重庆市首条地铁线——地铁1号线,将于2007年动工兴建。在未来10余年里,重庆市将在主城区内形成“六射线一环线”的轨道交通格局,全长达到354km,共设60个综合枢纽站,其中2号线(已通车)和3号线(在建)两条为轻轨,1、4.5、6号线、交通环线5条线均为地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杭州地铁一期工程于2007年3月28日开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2):31-31
2007年3月28日上午,承栽着杭州人20年梦想的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了! 杭州地铁一期工程由地铁1号线、2号线和4号线部分线路组成,总长68.79km,总投资349.36亿元,其中1号线47.9km、2号线16.6km、4号线钱江新城地下空间连接工程4.22km。一期工程设车站约45座,其中地下站42座、高架站3座,车辆基地3座,控制中心3座。28日先期开工的工点包括九堡东站、滨江站、泽路站、钱江新城地下空间连接工程的市民中心站、城星路站、江锦路站等6站点,年内还将分4批开工建设地铁1号线各站点,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消息 天津市地铁1号线工程于2005年12月28日竣工。天津地铁1号线一直是天津市民关心的工程之一。该工程2002年11月21日动工,沿南北交通主轴设计,总长度为26.188km。  相似文献   

5.
日前,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和2号线首期工程获银团99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光大银行4家银行组成1号线续建工程银团,招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平安银行3家组成2号线首期工程银团。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全长23km,估算总投资127亿元;2号线首期全长14km,估算总投资71亿元。2条线财政投入99亿元,地铁公司融资99亿元。  相似文献   

6.
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市轨道交通机场线作为2008年奥运工程,于2006年8月9日正式开工。据介绍,整个工程将在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前投入运营。 北京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全长28.10km,全线设东直门、三元桥、2号航站楼和3号航站楼等4座车站和1座车辆基地。全线车站都将在站台加装安全屏蔽门。乘客可在东直门站与地铁2号线、城铁13号线换乘,在三元桥站与地铁10号线平行换乘。  相似文献   

7.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2):9-9
从天津市发改委获悉:“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将陆续建成地铁2、3、9号线,加上已投入运营的地铁1号线,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km。4条地铁线将串联起津门各大商圈,使津城发展更加均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93-93
从2005年7月25日夜间开始,北京地铁1、2号线改造换轨工程正式开始。这是地铁1、2号线运营30多年来的第一次换轨,预计在2006年6月底全部完工。本次工程将对1号线苹果园站至西单站及古城车辆段以及2号线复兴门起经前门至北京站等站铁轨进行更换.工程总计需要更换50kg/m钢轨51.8km(单线),其中1号线38.7km(单线),2号线13.1km(单线)。  相似文献   

9.
据新华社报道郑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计划于3月28日开工建设,工期两年,预计2010年完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26.34km,计划设22个车站,总投资为135.64亿元。(摘自2008年3月9日《新闻晨报》)郑州地铁1号线计划3月28日开工  相似文献   

10.
成都:总长侣.5km的地铁1号线路已于2010年11月开通,2号线也将很快完成,3号线19.6km的线路正在施工,计划2011年8月开始,将于2014年完成。到2020年,成都市的地铁网络将达298km。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条线路只有一座车辆段,并设在靠近线路的端部时,必须使线路两端终点站的运营服务时间基本接近。非运营时间客车全部停放在车辆段的传统做法,使运营时间利用率低、运营与夜间维修和施工时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对利用正线非运营时间停放过夜客车来提高运营效率的可行性研究,结合广州地铁1、2号线的现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可减少列车空走和司机劳动强度,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地提高正线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铁原2号线于2010年9月拆解,连同新开通的26.7 km,20座车站一起,形成新的2号线和8号线.由于原2号线停运工程拆解时间短,拆解后要立即按2条线来运营,故拆解前不具备条件进行运营演练.这就要求车务部门在拆解前做好车务组织工作.介绍了原2号线拆解前的运营车务组织工作,包括新2,8号线开通前,确定设备故障演练...  相似文献   

13.
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按120 km/h设计,已突破目前《地铁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列车超过100 km/h时,将带来舒适度降低、运行能耗增加、隧道通风、设备设施承压大、受电弓磨耗大及故障率高等问题。为解决列车高速运行带来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对舒适度、线路、车辆、隧道以及区间设备设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关键技术标准在项目建设中实施。2号线首期段于2016年5月27日以ATO模式、最高行车速度120 km/h开通试运营。实践证明,上述关键技术保证了2号线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舒适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的地铁快线越来越多,2号线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给东莞后续地铁快线及其他城市地铁快线设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通过加强规划及设计管理,积极推进科研工作,建立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 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工程招标,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做好文明施工,以开通时间为目标的项目进度控制,及全过程的动态投资控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措施,使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实现了如期、顺利、安全、高水平、高质量一次性全线通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分析合肥弱膨胀土地层的特点,其中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有82%处于膨胀土地层。以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葛大店站为设计实例,对合肥弱膨胀土地层明挖车站结构设计方法进行阐述,可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铁环线列车开行方案的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地铁环线类型及其列车开行方案的特征,提出比选地铁环线列车开行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评价指标;以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为背景,进行地铁环线列车开行方案比选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列车开行方案对优化地铁环线的行车组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合苏州轨道交通1、2号线,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新建线路、市政管线等其它工程穿越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隧道时,新建隧道和市政管线在不同外径和竖向净距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位移场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根据既有线隧道最大拉应力同抗拉强度设计值的关系,得到上跨下穿施工竖向净距控制标准,为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昌地铁1、2号线交汇于八一广场,形成上下交叠地铁线路。由于交叠线路的列车同时运行的组合情况较多且引起的环境振动比单线大,因此有必要在交叠线路设计阶段对具体工程进行环境振动分析。通过建立包含4孔交叠隧道的轨道-隧道-大地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列车荷载作用下大地的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振动主要受埋深较浅的2号线影响;对2号线采取减振措施最为经济合理;交叠地铁线路列车同时运行时地面会出现多处振动加强区,均出现在线路交汇处和距线路中心40 m处附近。  相似文献   

19.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R_2线车辆选型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线路构成,具有明显的市域轨道特征,目前我国还没有市域轨道交通的相关规范。R2线是线网内第一条建设的线路,其车辆选型不仅是确定本线技术标准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线网内后续建设线路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根据东莞线网的特点及R2线的客流特征,对R2线车辆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定员标准、座席布置及列车编组等车辆选型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推荐采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20 km/h的地铁B型车,站立定员标准为5人/m2,车门数量为3个/侧.辆,座席为横向座席与纵向座席混合布置,初、近、远期分别采用5、5/6混跑、6辆编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厦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由6、9号线组合而成,计划远期两线拆分后各自延伸。考虑到拆分时机的不确定性,研究确定了较为合理的车站配线方案,以满足远期6、9号线不同的拆解需求,并就拆分范围内西柯站、同安新城站的配线适应性进行分析说明。对拆分期间的临时运营组织方案进行了比选,并对拆分前的准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尽可能缩短拆分工程对运营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的轨道交通线路拆分方案设计和运营单位新线筹备工作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