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鉴轩 《轿车情报》2012,(4):116-121
作为一名中国人,期待自主品牌汽车超越洋品牌的渴望,是根深蒂固的。然而,由于汽车工业涉及面广,需要历史和技术的积淀,绝非一蹴而就,所以成长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饶达 《轿车情报》2009,(12):44-45
今年的汽车下乡政策实施,使农村多购买了100多万辆汽车,汽车的普及深入到中国最穷的农村,从而实现了向消费资料的转变;同时我国从汽车市场的小国,靠极高速增长变成了汽车大国。今年我国同时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明年中国汽车工业将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相似文献   

3.
程芳 《时代汽车》2006,(9):60-61
米其林终于开始关注中国的方程式赛车运动了。这个占据了全球20%市场份额的轮胎业巨头,一直紧盯着中国,这个扩张越来越迅速的汽车市场,这个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相似文献   

4.
邓泽英 《上海汽车》2001,(3):30-32,34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进入家庭已经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WTO的临近,世界各主要汽车制造商纷纷看好中国这个潜在的汽车市场,都以全新的技术和完善的功能,准备强占中国市场,作为未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民族汽车工业,面对技术和资金都超越自己的强敌,短期内在技术质量水平和价格方面很难与发达国家完全缩小差距,但在努力缩小技术质量价格差距的同时,利用天时和地利,在完善售后服务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让顾客满意,给顾客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大打服务牌,也是国内汽车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郭力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开了汽车工业三个历史时期的头。一是担任汽车筹备组主任;一是前于饶斌,担任一段短期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2009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而在追求攫取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同时保证提供给消费者高质量产品将是众多汽车企业所面临的下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7.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40):24-25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既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钟东 《汽车与配件》2000,(10):16-17
今天,关心中国汽车和世界汽车工业的人士都应该认真研究美国的“PNGV”。所谓PNGV,是“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的缩写,可译作“换代汽车全美合作攻关”,简称“换代车大攻关”。 1993年秋,由克林顿总统亲自挂帅、副总统戈尔直接分管,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全国参与的新型汽车技术攻关大行动。美国众多名牌大学、科研机构乃至用于军事、航天的若干实验部门汇同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在美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简况 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的产生起始于1912年,到今天已有9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曲折的发展过程。概括来讲,分三个阶段建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中等吨位载货汽车出厂。这一时期,主要围绕为国外汽车在中国以维修为目的而仿制生产汽车零配件。  相似文献   

10.
事岀有因: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进入新世纪之后,得益于我国汽车下乡、小排量购置税优惠以及汽车节能补贴等种种优惠政策的刺激,全国人民对于汽车消费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也因此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维持高增长态势。直至年底,交出了  相似文献   

11.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即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41):34-35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既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世界汽车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进行了合并和重组,最终将形成几大跨国界的国际化大集团,例如大众集团、通用集团和福特集团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潜力巨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最先认可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公司已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用汽车公司立足上海,联手上汽,欲争占霸主地位;其它各大跨国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战略部署。中国汽车工业只有在竞争、重组、合作和合资中才能体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在半个世纪里的大半部分时间没有以中国自己的平民车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勤 《汽车与配件》2000,(11):35-37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本刊向读者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佳话”长篇系列连载。通过“佳话”将与大家一起回忆上一世纪的中国汽车历史,即解老一辈中国汽车开拓者的怀旧情结,又让新人了解过去,在“入世”的历史转折时刻,树立信心。 “佳话”将分中国汽车掌故、中国汽车工业初创、中国人的红旗轿车、20世纪中叶中国领导人视察汽车厂轶事、中国汽车向多品种发展、为备战而加速建立越野车生产基地、在风浪中建设二汽、80年代中国汽车的大论战、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等部分刊出,作者是我国汽车行业资深专家。 由于是历史,因此年代久远,刊出内容如有出入,欢迎广大读者随时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并欢迎在“佳话”中补充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展在雾霾天气的北京举行,国内六大汽车集团携自己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悉数到场。这次车展相当于中国汽车工业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果大展示,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目前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最高水平,也让参观的普通消费者明白了什么是节能汽车,什么是新能源汽车,这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现阶段的使用情况如何,能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好处,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可以说,这次车展是汽车厂商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前景与消费者直接沟通  相似文献   

17.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汽车工业国际化进程在加快 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了444万辆,同比增长35%。目前,发达国家汽车市场普遍不景气,而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国内汽车市场以其良好的成长性和巨大的潜力无不被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家看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市场从1994年开始进入了买方市场。 这个时期大约又可以分成2个阶段,1994~1998年为第一阶段适应期;1998年以后为产业重组阶段。 适应期中的困惑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汽车企业刚刚进入买方市场,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众多的汽车厂商陷入了困境;地方上独立的零部件供应商开始发展壮大;几大微型客车企业及华晨金杯客车崛起。 此时主要的汽车制造商的情况如下: 1.一汽、东风和天汽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绚丽的中国梦,我们告别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及汽车合资企业诞生30周年,迎来了新的一年。中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开始,整整走过了60年。从打造出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到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这期间经历了30年,30年后的今天,中国轿车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整个60年难忘历程,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已经  相似文献   

20.
《时代汽车》作为一本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媒体,我们有幸记录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经历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跌宕起伏,我们更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而强鼓与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