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励救助人在救助遇难财产的同时积极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始终是国际海事法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环境救助"的产生发展,特别补偿制度是否依然是海难救助法律制度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最佳机制。本文揭示了特别补偿制度的固有缺陷,论述了该制度在实践运用中的新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中国海商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世界海运》2016,(12):39-44
海难、空难事故的频发使得提高深远海救助能力成为专业救助力量亟待实现的救助难题。如何更好地发展、利用现有救助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救助直升机和救助船舶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并利用救助直升机和救助船舶的优点,总结出一条针对深远海更为有效的救助方法是每一个救助人需要深思的问题。救助直升机船载将成为新的海空立体搜救形式,必将大大提高救助力量的深远海救助能力,成为我国专业救助力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杨晶晶 《水运管理》2008,30(3):25-27
为寻求海难救助中救助人和被救助人利益关系的平衡,推动海上救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通过研究特别补偿制度以及船东互保协会特别补偿条款(SCOPIC)的产生背景和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特别补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明显倾向于保护救助人的利益以及“公平费率”问题、SCOPIC条款中救助人得到特别补偿的诉前担保十分困难,以及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等,认为海难救助法律中特别补偿制度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悠久历史所流传下来的海难救助制度所规定的赔偿制度没有对社会的整体环境加以衡量。而1989年的国际救助公约中,对海难救助增加了特别补偿制度。从而,我们开始了对海洋环境的立法意义上的保护。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具有法理学基础上更具体的实用价值,值得我们探析。本文从法理学制度价值角度出发对此特殊制度的各种具体价值进一步分析,并且逐列出十一点特殊补偿制度的价值,全方位地阐释了该制度的宗旨和意义。其优越性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相似文献   

5.
孙成良  吴鹏 《中国水运》2007,7(10):261-262
所谓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又称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一定范围内因受犯罪侵害遭受损失、又一直没有找到犯罪人或者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弥补和救助的制度。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建立起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实属急需。本文拟从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状、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孙成良 《中国水运》2007,7(9):238-239
所谓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又称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一定范围内因受犯罪侵害遭受损失、又一直没有找到犯罪人或者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损害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法律程序给予一定的物质弥补和救助的制度。目前,我国有关司法救助制度的法律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我国建立起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实属急需。本文拟从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现状、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司法救济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粱磊 《珠江水运》2009,(7):49-51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中非常古老的一项法律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赋予救助人救助报酬请求权来维护海上航行安全。一般情况下,海难救助仅发生在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相关公约和各国立法对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海难救助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国家主管机关也可能会加入到海难救助中来,这使得此时的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关系复杂化。国家主管机关在进行海难救助活动的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如何、应享有哪些权利同时又应负担何种义务,违反相应义务后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我国立法规定得并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我国立法及相关公约的规定进行分析,对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难救助及其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廷中 《世界海运》2002,25(1):48-49
所谓海难救助(Salvage at sea),是指对海上遇险的财产,由外来力量对其施救或提供援助的法律行为.在各国的海商法中,均有海难救助制度,我国亦同.在海商法中,海难救助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某些制度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船舶优先权制度、海上保险制度、共同海损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难救助是海商法所特有的一项法律制度。救助人在海上或与海相通的可航水域成功地救助遇险的船舶、货物,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救助报酬。关于海难救助的概念、性质、形式、法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往的研究都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国家主管机关从事或控制的海难救助是救助制度中比较特殊而又重要的情况,但是相关的研究并不多。 国家主管机关的介入使海难救助的法律关系变得复杂化。实践中人们对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救助款项请求权等问题还存在着争议和误解。本文围绕国家主管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展开讨论,结合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立足我国的救助实践,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陶雪松 《中国海事》2014,(12):43-44
文中通过分析海上医疗救助与海上人命救助的区别,指出建立海上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并对建立此制度的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大鹏 《水运管理》2001,(12):27-29
海难救助是海事法特有的制度。传统上,救助费用的保险是由财产保险人和责任保险人共同承保的。其中财产保险人不保或者不赔的部分往往由责任保险人来承保,这个责任保险人就是船东互保协会(P&I Clubs)。随着全球经济和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海难救助制度也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如环境污染、费用担保等等。作为船东责任保险人的船东互保协会究竟在海难救助制度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传统海难救助中,船东互保协会遇到的难题 1.“No cure,No pay”原则 长期以来,在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上,各航运国家普遍…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风浪条件下救助船操纵训练的要求,有必要开发针对救助船的操纵模拟器。相比于传统的通用船舶模拟器,救助船模拟器原型机系统中引入六自由度平台运动系统,基于UDP协议传输船舶姿态数据实现实时体感模拟功能,可以模拟船舶在大风浪条件下剧烈摇动的操船环境,提高模拟训练的真实感。此外,系统中引入救助作业模拟模块的思想,可以更好地评估、训练船员在恶劣海况下配合其他救助人员完成救助任务的能力,提高执行海上救助任务的成功率与效率。  相似文献   

13.
赵学成  王庆果 《航海》2011,(1):56-58
在海上的人命、财产、环境救助过程中时刻存在着风险,"没有危险,就没有救助,因为危险,才有救助".在实施救助的过程中,危险不仅威胁到遇险船,对救助船同样存在威胁,所以如何有效地规避潜在的风险并使遇险的人员和船舶获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损失,成为海上救助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结合近年来海上救助指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海难救助法律制度的分析,探讨了海事机关在海难救助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明确了海难救助工作中海事机关的工作重点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加强海难救助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减摇鳍、减摇水舱在恶劣海况救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海运》2016,(2):37-42
针对恶劣海况对专业救助船舶迅速出动及现场作业的不利影响,结合实际救助作业体会,探讨新型救助船舶减摇鳍和减摇水舱的组合使用方法,创造相对平稳的救助作业环境,保证救助船舶快速抵达、安全作业,提高救助效率。以"北海救117"轮的减摇装置为例,分析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和锚泊、航行、现场救助作业等几种状态下的船舶减摇方法和效果,以实现合理应用减摇鳍和减摇水舱,改善航行与救助作业环境,达到科学救助、安全救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秋阳 《世界海运》2003,26(6):33-34
救助报酬的分配是海难救助制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分配方案的合理与否,公正与否直接影响鼓励救助这一目的的实现。分析了我国有关海难救助报酬分配的现状,比较、借鉴有关救助公约和英、美、日等国家国内法,为其完善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岩 《水运管理》1998,(3):18-21
海难救助是海上运输中一种古老的法律制度。为了航海贸易的发展,立法者考虑希望通过制定救助法律,达到鼓励人们去救助危难中的船舶的目的。由于救助行为的环境、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救助过程中和《1997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的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法律问题,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港监在海难救助中的法律地位及作用 《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要求各缔约国须建立救助协调中心及救助分中心,全国性救助机构须全面协调救助服务,协调所需设施,包括各中心都须有适当通信设施,还须指定国家服务机构作为救助单位。《公约》还规定缔约国搜救机构作出必要的安排,为在其海岸附近的海上遇险人员提供适当的搜救服务并划分搜救区域以利分工。国家之间的合作也由批准国的救助中心协调其工作。《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在其运用的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约束下所批准其他缔约国的救助单位,为了搜寻发生海难地点和救助遇难人员的目的立即进入或越过其领海或领土,在此情况下,只要可能,搜救工作须由批准国搜救中心协调其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就是我国按《公约》要求建立的海上搜救协调机构,各地的分中心是它的派出机构,负责本  相似文献   

18.
救助报酬的分配是海难救助制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分配方案的合理、公正与否直接影响鼓励救助这一目的能否实现。分析了我国海难救助报酬分配的现状,比较、借鉴国际救助公约和英、美等国国内法相关规定,为完善海难救助报酬分配提出了几点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林大鹏 《世界海运》2001,24(4):29-30
随着海难救助制度的发展,如何鼓励救助人积极救助遇难船舶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国际海事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船东互保协会作为船东的责任保险人,促进了国际救助公约和劳氏救助合同的不断完善,日益参与到救助活动之中,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施骅 《珠江水运》2009,(1):37-40
海难救助制度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际救助公约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对公约价值取向的变化进行论述,同时着眼于这种发展与变化对当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