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8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带来了中日两国间更为广泛和频繁的交流。恢复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友好交流、往来迅速增多。从中日海运航线上看,当时不仅从日本进口的家电等货物开始成倍增长,同时中国学生赴日留学、日本来华观光旅游的人员快速增加。特别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并向日本首相发出邀请3000名日本青少年访问中国后,  相似文献   

2.
中日贸易从1998年起每年以两位数增长,中国已成为日本的超过美国的贸易伙伴国。中日航线的货流不断增长,但由于激烈的竞争,运价持续低迷。  相似文献   

3.
趋向成熟、稳定的中日航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日本航线的集装箱货流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10.1%,达到约287万TEU,突破300万TEU已近在眼前。中日航线集装箱货流第一次突破200万TEU是在2003年,从那时起仅3年运输规模就扩大了5成。1998年以来,中日间的集装箱货流连续7年以两位数增长。对于日本,中国已牢固地确立了进出口都超过美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地位。然而,中日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成熟,一直扩大的贸易已出现增速减慢的征兆。虽说去年仍是两位数增长,但双向货流的增长已明显放慢。在这种情况下,在中日航线营运的船公司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变化。与中日航线的持续兴旺相反,日本方面认为航线环境已极为严峻,主要是中国地方船公司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往日本的运价为适应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往中国的运价因货流不平衡经常处于低位。由于日本大型厂家进人中国,日本船公司从数年前起就正式开展该航线的运输,但经营非常艰苦。然而,部分中国船公司已从中日航线撤退,日本主要船公司也已减少中日航线的运输,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丁力 《海运情报》2006,(2):15-15
2005年中日航线集装箱货物运输量进出口合计比上年增长10.1%,达到286.7万TEU。反映持续扩大的中日贸易,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日本往中国为86万TEU,增长10.6%;中国往日本为200.7万TEU,增长9.8%。中国往日本货物量超过日本往中国的状况没有变化。但是,中国往日本货物的增长率3年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而日本往中国仍以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5.
丁力 《海运情报》2005,(4):27-27
中日航线2004年的集装箱货物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46.7%,达到260.5万TEU,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日本往中国为7718万TEU,中国往日本为182.7万。TEU,中国往日本的货物量仍然大大超过日本往中国的货物量。但是,出口增长率日本约6成,而中国约4成,日本已超过中国。  相似文献   

6.
据日中海运输送协议会统计,中日航线2003年的集装箱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22%,达到2252383 TEU,已是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地方货物继续增长,而上年转为增长的支线货物再度减少。集装箱运输量日本往中国为669384 TEU.中国往日本为1582999 TEU,后者超过前者的态势依然不变.但日本往中国的增长率27.9%超过中国往日本的增长率19.7%。  相似文献   

7.
韩超 《水运管理》2003,(8):7-11
一、中日航线船型论证背景分析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日本是中国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中日航线对于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来说,已成为  相似文献   

8.
《海运情报》2006,(2):10-10
2005年12月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同月增长1.2%,达到250570TEU。其中日本往中国增长8.2%,为81543TEU;中国往日本减少1.9%。为169000TEU,是4个月来的首次下降。  相似文献   

9.
主要船公司的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秋 《海运情报》2005,(2):9-10,8
中日航线的货流持续扩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国船公司。由于大大小小的中国船公司的激烈竞争,迄今该航线的运价不够稳定。从2003年起日本船公司再次进入,新的竞争者在航线上出现,快速交货服务(HDS)有所扩充,各船公司都在建立稳定的运输体制。  相似文献   

10.
丁力 《海运情报》2004,(2):24-24,34
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2002年包括中转箱在内约184.6万TEU。其中日本往中国为494 588TEU,比1985年(92 526TEU)增长4.2倍。中国往日本为1 281 342TEU,比1985年(37 428TEU)增长33倍。  相似文献   

11.
徐明英 《海运情报》2010,(8):20-21,19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零运价、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和与日俱减的货运需求都令中国/日本及中国/韩国班轮运输面临巨大压力。然而,这两条航线的长期市场前景似乎依然相对健康,且即便为当前不利的市场大环境所累,远洋承运人仍可在此挖掘出新商机。从事中日航线运输的承运人从市场开发中受益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丁力 《海运情报》2005,(10):9-9
在中日贸易扩大的背景下,海上集装箱物流继续增长。今年上半年日本往中国增长8.8%,达到40.7万TEU,中国往日本增长14.5%,达到95.3万TEU,合计增长12.8%,达到136万TEU。在中国主要的4个港121中,往上海的大幅增长26.5%,上海往日本的也增长19.3%,双向合计增幅高达21.6%。由于日本发运的与汽车有关的货物等非常多,与天津港间的双向不平衡达到74(以天津港到日本为100),是4条主要航线中货流平衡状况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焦宁泊  钟铭 《集装箱化》2006,(12):11-15
0引言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中日贸易给中日航线提供了巨额货运量,尤其是集装箱运输量。日本财务省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日中贸易总额  相似文献   

14.
尧乐 《海运情报》2004,(5):3-4,7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邮船、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开始了中日间的集装箱支线运输,是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的序幕。中远则于1978年开始了中国/澳大利亚航线的集装箱运输。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12日,中国大陆的“明”级常规潜艇公开悬挂五星红旗以水面航行方式通过日本近海,令人对中国海军的潜艇隐蔽突防能力叹为观止。一年后的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的“汉”级攻击型核潜艇又在关岛、台湾、钓鱼岛、日本的九州等地兜了一大圈,更引起外界的普遍猜测,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对于这种重大、复杂而敏感的事件的详细情况,当然只有在相关的全部档案资料公布后才能完全搞清楚,但是,并不妨碍人们依据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方明树 《世界海运》2009,32(5):66-67
S船是中日航线定期集装箱班轮。中国港口为大连港,日本为关东、关西线(关东线:名古屋-横滨-东京;关西线:门司-大阪-神户)。由于S船总吨小于10000总吨,按照日本当局有关规定,在日本内海及其港口(除横滨港)航行或靠泊时,船方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白引自靠  相似文献   

17.
华晨 《海运情报》2006,(8):10-10,12
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主要集装箱船公司在日本/亚洲区域内航线开展各种各样的运输。该区域内的货流以中国内地发运的货物居多,日本的货物以中转为主,但区域内航线最大的经营者万海航运充实了日本到发的直达航班。其他船公司运用设在日本的中转基地提供十分便利的运输,主要经营中日航线的中国内地船公司已开始大力开拓亚洲市场。  相似文献   

18.
《港工技术》2006,(1):F0004-F0004
焦作三岛输送机械有限公司系中日合资企业.是由中国焦作起重运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日本输送机株式会社(NC公司)的全套工艺技术建成的专门设计、生产带式输送机、托辊、滚筒的专业厂家,具有年生产托辊50万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羊年伊始,中日航线吹来一股以提升服务“比拼”的清风。2月24日,上海国际轮渡有限公司在沪宣布,在中日航线货运出口已有HDS服务的基础上,从2月28日起,在上海口岸对中日航线的进口货物同等实施HDS服务,并实现苏州号班轮进口货物提前5小时交货的承诺,从而率先结束长期以来中日航线货箱在日本港口  相似文献   

20.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7,(7):9-12,28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06年贸易统计(速报),中日贸易额比上年增长18.1%,达到245692亿日元,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保持了1999年以后的增长基调。其中日本出口增长22.2%,达到107965亿日元,进口增长15.0%,达到137726亿日元,入超29759亿日元,但是,由于出口大幅增长,贸易赤字3年来第一次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