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燃油箱和动力电池、电机、高压电路等关键零部件进行相关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时,不仅需要考虑传统燃油车的碰撞安全标准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相关的碰撞标准要求和电安全设计防护.文章首先分析了相应的碰撞试验法规,结合上汽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布置方案,针对其特殊结构重点研究其追尾...  相似文献   

2.
以动力电池为背景,通过分析其安全要求、热防护标准等因素,探讨气凝胶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情况。简要概述气凝胶的制备过程、性能表现与主要应用场景,比较了3种气凝胶材料——玻璃纤维、陶瓷及预氧化丝的隔热性能差别。同时,基于成本、隔热、制备过程等方面对气凝胶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推动气凝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循环寿命是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参数,循环测试工况是动力电池寿命测试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循环测试工况,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LTC-P)、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等国内、海外标准及学术界车辆行驶工况,介绍了理论计算和实车测试两种车辆行驶工况向动力电池工况转化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动力电池循环工况情况,并展望了未来动力电池循环工况完善方向。文章将对动力电池循环工况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力电池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其道路上行驶时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关系到电动汽车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情况。文章运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对动力电池系统的Pack结构在抗挤压性能方面的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精度较高的分析模型,并通过试验对仿真分析结构进行对比验证,完善了动力电池结构可靠性分析体系及评价标准,为自主正向开发动力电池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当前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法规尚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的测试评价体系,导致产品质量一致性、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未达到市场及消费者的实际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动力电池安全性,依据相关的标准法规对市场典型动力电池的单体和电池包/系统分别进行了部分安全性检验项目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产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本研究为强化标准法规的规范化作用,健全研发性测试评价能力,从而开发制造高安全性电池产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力电池系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实时安全风险预警,以海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实车运行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和综合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值率模”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基于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值率模”预警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并定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功能物质,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运行稳定性和行驶里程。针对新能源汽车中可能引发安全类问题的动力电池不稳定因素,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定位,梳理动力电池安全管理在当下遭遇的挑战,给出动力电池安全管理措施,并预测动力电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类型较多,主要以石墨烯、金属锂等作为电池的生产材料。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在使用寿命、安全性能及其维护保养策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良好的维护保养机制可有效提升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护与保养策略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新能源汽车合理使用及维护体系的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标杆企业示范以及市场需求推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有了大幅的增加,且每年的总销量仍在不断的突破,随之而来的动力电池安全也成为了一个全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在设计验证,生产制造等环节进行安全问题规避外,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依靠监控系统进行车辆运行大数据监控及预警也很有必要。受限于数据采集频率以及数据采集质量等多个因素,目前动力电池安全的监控难度较高,算法不成熟,监控准确率低。分析了影响动力电池安全的可能因素,并且对每种因素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对是否可对动力电池安全进行预警做了探索分析,同时基于可能影响电池安全的原因阐述了一种多维度耦合的动力电池安全监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族青 《专用汽车》2023,(8):115-117
介绍了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类型,分别从专用工具准备、个人防护、车辆防护、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电源系统常规维护程序、电源系统常规维护内容、电源系统常规维护方法、电源系统常规维护注意事项、电源系统重点维护、电源系统储存维护等方面分析了动力电池的维护要点,并就优化充电管理、科学驾驶、避免暴晒或过冷等动力电池保养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车用动力电池试验,分析了不同的项目在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而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新能源汽车安全发展,针对其关键部件动力电池展开深入研究,对导致电池故障主要原因进行有效识别,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提高其可靠性。首先,分析动力电池故障主要类别,结合16项国内现行标准规范,基于故障树分析法建立动力电池故障树;其次,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动力电池故障层次分析模型,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动力电池提出优化建议,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可靠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汽车电动化转型主要引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在规范产品生产、引导技术提升、支撑政府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给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系统介绍了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了产业技术发展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并对未来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国内外汽车法规及新车评价规程,研究了不同碰撞工况对某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损伤影响。研究发现,在侧面斜柱碰工况下,电池模组容易受到挤压,动力电池系统发生短路、漏液及起火的风险较大;同时,通过对某款电动汽车在斜柱碰工况下电安全防护设计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电池模组损伤容限的动力电池防护设计方法,该方法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开发,可降低电动汽车能耗及整车物料成本。  相似文献   

15.
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验技术,有效消除车辆的安全隐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仍存在年检制度缺失、专门化程度不足、动力电池标准难统一等问题。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从结构、特点等多视角剖析了我国现行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找出政策体系中的不足,并给以一定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同时也伴随着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电动汽车安全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电动汽车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两方面着手,首先基于对国内电动汽车运行安全事故的不完全统计,分析了事故特征及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因,其次详细剖析了电动汽车智能网联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并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保障电动汽车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托电动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现行标准体系,对国内标准在电动汽车整车安全、蓄电池安全、人员防护、电磁兼容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介绍。但“另类”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说明我国现有的标准体系完善但并不完备,由此引发我们对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发展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车用动力电池管理,提出了一种孪生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建立了数字孪生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架构,详细阐述了该架构运行机理。以孪生数据为核心,从动力电池设计、制造、使用、再制造、梯次利用、回收再生共6个场景对数字孪生技术在动力电池上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数字孪生驱动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对动力电池制造、运行、维护提供实时反馈和保障,为动力电池绿色低碳设计、安全高效设计的全局最优解提供路径,通过提高设计质量,能有效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虽然一些关键技术尚待突破,但数字孪生技术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的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解读了自2017年7月12日发布,2018年2月1日实施的GB/T 34015—2017《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详尽阐述了标准的主要技术条款和相关要求,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电池生产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回收企业等提供安全、合理、高效的废旧动力电池余能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开口护栏端部与中央分隔带标准段护栏之间过渡连接的安全性是影响开口护栏防护功能完整性及中央分隔带防护体系功能连续性的关键。基于长益复线高速高防护等级开口护栏成果,结合中央分隔带标准段SAm级整体式F型混凝土护栏结构,遵循过渡合理、牢固连接、结构简单、经济适用的原则,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方法,对开口护栏端部与标准段护栏的过渡连接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与优化,并通过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高防护等级开口护栏端部结构设计合理,满足现行评价标准中五级(SA级)的安全性能指标要求。所得成果完善了中央分隔带开口处的安全防护性能,提升了高速公路整体运营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