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对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的分析,本文将谷值V2控制技术应用于Boost变换器.详细分析了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首次建立了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推导了控制-输出、输入-输出和输出阻抗等传递函数,研究了其频域与时域特性,并与谷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谷值电流控制相比,谷值V2控制Boost变换器具有比谷值电流控制Boost变换器更快的输入和负载瞬态响应速度,在给定参数下,谷值V2控制瞬态响应在输入电压增加时快530 s,输入电压减少时快800 s;当负载增加时快650 s,负载减少时快1 330 s.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和仿真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工作于伪连续导电模式(pseudo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PCCM)的三态Boost变换器的效率、负载范围和瞬态响应性能,研究了一种动态参考电流(dynamic reference current,DRC)控制策略. 详细分析了DRC控制三态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比较了采用恒定参考电流(constant reference current,CRC)控制和DRC控制的三态Boost变换器的效率和负载瞬态响应性能,分别推导了它们的负载范围表达式,最后,通过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与CRC控制相比,DRC控制三态Boost变换器的轻载效率提高了14%;在全负载范围内均能工作于PCCM模式,负载范围宽;负载减轻和增加时,调节时间分别减少了37.5%和32.0%,电压超调量分别减小了69.7%和61.9%,瞬态响应性能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PID控制的四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损耗大、效率低的缺点,提出了根据峰值电流输出PWM的控制方法。介绍了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控制方法以及主要器件的设计与选用,设计了四相交错并联Boost DC-DC变换器,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采用交错并联的控制方式,根据负载变化调整工作相数来减少开关损耗、降低输出纹波,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在变负载工作模式下的频率稳定性和效率,提出了基于阻抗变换的稳频高效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法.根据开关变换器可实现阻抗变换,在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副边结构中加入开关变换器,通过控制开关变换器中开关管占空比进行负载电阻的等效变换,并优化设计系统谐振补偿参数;通过对系统谐振网络以及阻抗变换电路的分析,推导出了系统关键参数设计的计算公式及阻抗变换电路占空比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负载电阻在1~10 Ω范围内变化时,通过实时调节开关管占空比,能够始终保证系统效率达到67.0%.   相似文献   

5.
传统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对被控系统的参数摄动比较敏感,滞环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将滞环PID控制方法引入到以恒流充电的蓄电池充电器中,可以使变换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适应性和稳定性。充电器主电路采用移相全桥变换器,给出了传统PID和滞环PID控制的仿真模型,针对变换器负载波动对输出电流的影响,以及输出电流的稳定性,分别作出了仿真试验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将滞环PID控制应用到蓄电池充电器能够获得相对恒定的电流并且使得蓄电池充电器对外部响应及其内部参数的摄动有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预测平均电流控制PFC Boost变换电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基于PFC Boost变换电路的预测平均电流控制方法,通过推导得出了预测平均电流控制策略的控制方程式.并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进行了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预测平均电流控制型PFC Boost变换器具有控制电路简单可靠、输入功率因数高、抗干扰能力强、电流谐波失真小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常用的结构分析软件中没有可直接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的问题,采用有限元方法,基于极限平衡原理,开发了集成于通用结构分析系统VSES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块;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步骤、模块的功能及设计与实现方法等.用该模块对一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列出了部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
动态递归数字滤波器的鲁棒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动态递归数字滤波器的鲁棒稳定性检验定理,将动态递归数字滤波器划分为两类,单调系统簇与非单调系统簇。单调系统簇的稳定性检验与Kharitonov定理的检验类似,只需检验集合中的四个端点复多项式,而非单调系统需检验所有可能的端点复多项式的组合。给出了定理的证明与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9.
数字谷值电流控制开关D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开关DC-DC变换器的最优数字谷值电流(DVC)控制技术,研究了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DVC控制开关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比分析了采用前缘、后缘、三角前缘和三角后缘4种涮制方式的DVC的占空比算法,并分析了各种算法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DVC控制开关DC-DC变换器的时域特性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后缘调制的DVC控制开关DC-DC变换器具有最优的负载瞬态特性,超调电压为62 mV,响应时间为1.118 ms.  相似文献   

10.
客车系统非线性横向稳定性的分叉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叙述了铁道车辆系统非线性蛇行运动稳定性的求解方法。通过研究车辆系统常微分布方程的一次近拟方程的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来确定系统的Hopf分叉值即临界速度。系统分叉后的周期解则采用数值积分方法来求解。最后,本文对一高速客车系统的横向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平均法研究了一类带线性控制的非线性系统,分析了动力系统定常解的存在条件及解的稳定性,研究发现该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在系统参数空间上有多种局部分岔和退化分岔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2.
一类时间滞后关联大系统的全局指数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M-矩阵理论,通过构造适当的向量李雅普诺夫函数,研究一类具有时变时间滞后的线性关联大系统的全局指数稳定性.在时间滞后连续且有界的条件下,通过分析具有时间滞后的微分不等式的稳定性,得到了该类大系统全局指数稳定的一个判据.该判据利用大系统的系数矩阵以及与大系统关联的李雅普诺夫矩阵方程的解构造判定矩阵,根据判定矩阵是否为M-矩阵判定大系统的全局指数稳定性.该判据计算简便,且与时间滞后量无关,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准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带有非结构扰动和多参数扰动的线性时滞系统,利用著名的Razumikhin型定理,导出了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条件。这些条件与时滞有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现有结果的保守性。文末给出了用以阐明所给稳定性准则的应用算例,并与已有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积分型本构关系,建立了一维粘弹性系统振动的Maxwell模型,给出了系统在脉冲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用基于频域的特征方程方法研究线性中立型时滞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利用与系统的状态、时滞及微分项有关的系数矩阵的结构特征,推导了与时滞无关的代数稳定性判据.与已有结果比较,新判据减弱了对系数矩阵的限制,扩大了稳定参数域.用新判据确定了算例的渐近稳定性,而对此算例原有判据已不适用。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描述饲养场牲畜头数或自然栖息地野生动物头数的动态特征的生灭系统,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在临界稳定平衡中的极限状态解。  相似文献   

17.
形状记忆合金梁动力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热:力学行为和拟弹性行为本构关系及梁的动力学平衡方程,建立了该类梁横向振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用平衡态定性分析法讨论了形状记忆合金梁的稳定性与材料相变的关系.研究表明,梁的横向振动平衡态的稳定性与材料相的稳定性有对应关系.在马氏体相稳定的低温状态,系统有3个不动点,1个为稳定中心,另外2个为不稳定鞍点;在马氏体与奥氏体共存的中间温度状态,系统有5个不动点,3个为稳定的中心,2个为不稳定的鞍点;在奥氏体相稳定的高温度状态,系统有唯一稳定不动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型方程分析了动态系统差分微分方程垢Lagrange和Hermite插值问题的稳定性,给出了稳定分析的方法,条件和一些重要结果,并计算出了稳定域 的边界轨迹。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离散大系统的鲁棒关联渐近稳定的概念,并利用加权向量Lyapunov函数推导出在非线性结构参数扰动下离散线性大系统关联斩近稳定的判据,得出的结论对判别区间大系统的关联稳定性也是有效的,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大系统的关联稳定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不同级配集料和沥青的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试验方法对于评价沥青稳定基层水稳定性的适用性,研究了沥青和集料级配对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