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水运文献信息》2006,(10):29-29
受油价高企的影响,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和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成为了现阶段解决我国石油供需问题的两大策略,但是这两项短期产生一的效益并不足以弥补我国日益扩大的石油供需缺口。因此短期内,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原油进口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当前,中东地区依然是我国石油进口源主要来源地,进口主要路径是马六甲海峡。但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原因,战事随时都可能发生,而马六甲海峡肆虐的海盗也让石油运输风险更多几层,因此从运输途径上来看,我国实行多源化原油进口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2.
回顾 1.原油 7月受中东紧张局势升级、美联储刺激经济措施预期升温、挪威石油工人罢工北海原油供应下降,美国原油库存下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回顾 1.原油 7月受中东紧张局势升级、美联储刺激经济措施预期升温、挪威石油工人罢工北海原油供应下降,美国原油库存下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据德鲁里预测,2010年亚洲地区原油进口量仍将保持强劲,主要产油区中东和非洲的原油出口量也将随之增加,预计2010年全球原油海运量将为1923亿吨.同比上涨02%。中国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效果已经显现,同处亚洲的印度经济发展也很迅猛,相对于西方国家迟缓的经济复苏步伐,2010年中国和印度持续稳定的石油需求将对全球石油需求变化及油轮运输市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1 2009年世界石油贸易小幅下滑2009年石油消费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美欧等经济发达地区石油需求减少。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拉丁美洲地区及中东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在经历2009年第1季度的下降后,一直呈增长趋势。受金融危机和燃油税费改革的双重影响,我国原油消费量在2009年第1季度有所下降,从第2季度开始上升。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海运量在1亿t左右。从进口来源看,2002年,我国进口原油6941万t,其中49.6%来自中东,22.8%来自非洲,15.2%来自东南亚,海运量约6450万t。随着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西非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东仍将是我国的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地。  相似文献   

7.
(一)中东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至2001年底,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全球的57、4%(世界探明储量约10280亿桶),日产原油2147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日出口石油1900万桶,占全球市场的26%。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前五位的国家全部位于中东地区,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  相似文献   

8.
回顾 1.原油 1月受美国暂时避免跌入"财政悬崖"、沙特产量大幅下降、Seaway管道项目完成及扩建项目开工、全球主要经济体部分经济数据向好、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石油库存水平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小幅震荡上升走势.截至1月30日,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分别为94.6美元/桶、112.88美元/桶、107.8美元/桶,每桶分别较12月升6.38美元、3.53美元和1.46美元.  相似文献   

9.
回顾1.原油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冲高回落,总体继续高位盘整。利比亚工人罢工、埃及国内冲突可能影响苏伊士运河,加之叙利亚国内局势愈演愈烈,战争一触即发,担忧战争可能会蔓延至中东产油国,石油供应受到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攀升。不过,对叙利亚军事打击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市场供应仍较充足,月底价格有所回落。8月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为106.55美元/桶、111.25美  相似文献   

10.
1.原油 1月受美国暂时避免跌入“财政悬崖”、沙特产量大幅下降、Seaway管道项目完成及扩建项目开工、全球主要经济体部分经济数据向好、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石油库存水平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小幅震荡上升走势。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事     
正中东部分原油将不经马六甲直达中国石油管道开通后,每天都能有二十几万桶原油从马德岛港输送到中国,中东部分原油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直接到达中国。中国与缅甸4月10日签署《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当天对记者说,该石油管道将很快开始运行。这一协议被视为缅甸总统廷觉本月6日-11日对中国国事访问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IMO推便利运输新措施IMO便利运输委员会((FA)于2017年4月4日至7日在IMO总部召开其第41届会议,会议将讨论有关国际海上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船检》2010,(9):49-49
<正>8月国际原油运输市场成交量与上月基本持平,各船型运价全线下挫。月底,波罗的海原油综合运价指数报715点,较月初下跌9.4%。超大型油轮:运力供大于求,运价继续下挫。中国和美国石油库存水平创年内新高,石油进口明显放缓,原油运输需求萎缩,运价大幅下滑。月末中东至日本航线等价期租租金(TCE)跌破1万美元整数关口,创今年以  相似文献   

13.
回顾1.原油2月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加剧,总体呈震荡回落走势。一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数据持续改善,市场的忧虑情绪暂时得到缓解,加上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促使油价受到支撑;另一方面,美联储可能提前结束其量化宽松政策促使美元反弹,原油价格承压,同时美国原油库存连续增加,意大利国内局势不明朗,国际油价在利多利空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震荡回落。2月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  相似文献   

14.
回顾 1.原油 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冲高回落,总体继续高位盘整.利比亚工人罢工、埃及国内冲突可能影响苏伊士运河,加之叙利亚国内局势愈演愈烈,战争一触即发,担忧战争可能会蔓延至中东产油国,石油供应受到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连续攀升.不过,对叙利亚军事打击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市场供应仍较充足,月底价格有所回落.8月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为106.55美元/桶、111.25美元/桶和107.11美元/桶,分别较7月上升2.04美元/桶、3.30美元/桶和3.59美元桶,升幅分别达到1.95%、3.06%和3.47%.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于今年九月下旬竣工,中国的原油供给和原油进口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也标志着中国向确保未来能源安全的目标又迈出了一步.最终,中俄原油管道的输送能力将达到设计能力的每年1500万吨,这相当于中国2009年陆运进口石油总量的90%,所以这条管道的建成已经将中国的陆运石油进口量提高了接近一倍.而海运贸易会将因此受到影响么?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国原油进口及原油码头基本情况石油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993年开始由石油净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原油净进口量/原油消费总量)不断提高。表1显示了2006年至2012年我国原油生产、消费、进口的基本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原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国产原油自给率逐年下降,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的局面已不可逆转。有学者根据我国原油进口与GDP增长的关系,预测2015年将进口原油3.55亿t,2020年达到4.4亿t。虽然近几年我国在陆路开辟了新的输油通道,进口方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原油进口以海运为主的形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7.
回顾 1.原油 2月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加剧,总体呈震荡回落走势.一方面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数据持续改善,市场的忧虑情绪暂时得到缓解,加上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促使油价受到支撑;另一方面,美联储可能提前结束其量化宽松政策促使美元反弹,原油价格承压,同时美国原油库存连续增加,意大利国内局势不明朗,国际油价在利多利空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震荡回落.2月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以及亚洲迪拜原油的现货价格平均为95.27美元/桶、116.28美元桶和111.09美元/桶113.01美元/桶,每桶分别较1月上升0.53美元、3.27美元和3.15美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远洋航务》2009,(8):46-46
中国的原油进口在最近的十年里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2001年除外).就在最近的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总量攀升到17890万吨,同比增长9.6%.而随着中国石油贸易的繁荣,进口石油的来源更加多样化,拉丁美洲--这个距离中国遥远的大陆,也开始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来源地.  相似文献   

19.
《水运文献信息》2006,(10):19-20
当前,我国石油进口源主要依赖于中东地区,而进口主要路径是马六甲海峡,这给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多元化原油进口渠道成为眼下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考虑到物流成本和物流安全问题,增加管道运输或通过船运避开马六甲海峡进口的比例,成了石油进口多元化选择的重点。同时,考虑石油进口战略要以“铁矿石价格谈判”案例为鉴,实施“走出去”战略,多参股海外油田,控制油气资源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从北京国贸俯瞰道路上的滚滚车流,就可以看见中国对石油的渴望.自1993年起,中国就变成了原油净进口国,这意味着这些汽车所烧的石油绝大多数来自海外.据中国海关对2005年前11个月的统计,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已达到创纪录的1.3亿吨,但90%以上的进口原油要依赖国外油轮运输.如何保障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实现国油国运成了学者专家热议的话题,也成了中国相关国企的思虑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