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影响互通式立交交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汽车行驶特性和驾驶员反应特性,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计算得出了合理的变速车道长度.弥补了JTG D20- 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规定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通过对车辆运行的状态分析,就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4.
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车辆的集散口,而车辆在集散过程中的分流、合流与加减速又必须通过变速车道来完成。为使互通立交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对变速车道形式的选择、长度的确定、纵断面设计与主线的配合进行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中关于平、纵断面的一些设计体会,对一些设计细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7.
匝道出入口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重要组成部分,变速车道定线是立交定线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DICAD软件为例,详细阐述了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变速车道定线的思路与方法,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匝道是互通式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立交的使用功能、立交规模以及交通安全。本文从自然条件、匝道的基本形式、匝道的设计依据和匝道的照明设计等方面对匝道设计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最小长度取值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国内外资料调查和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车辆运行数据调查,研究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分流位置和减速特性.基于二次减速理论并考虑三角渐变段长度建立互通式立交减速车道长度计算模型,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和国内外研究分析确定模型中分流点初速度、分流鼻速度和两次减速度等关键参数取值.利用上述模型对减速车道长度取值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不同匝道设计速度的减速车道长度建议值.其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可用于不同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减速车道长度的确定,而进一步的调查和计算结果可以作为现行《规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匝道范围车辆加速运行、减速运行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以及各匝道平面线形理论设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协调性分析,判断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互通立交匝道纵面设计的总体原则,针对互通立交匝道设计综合性高、平面与纵面间相互影响、匝道与匝道间相互制约等特点,对匝道纵断面设计、纵断面拉坡顺序、超高设计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互通式立体交叉在道路中起着转换交通流量、控制车流的作用,该文结合港区道路交通特性,首先介绍了港区互通式立交的作用与设计依据,然后从互通立交的主线、匝道、减速车道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出发,探讨港区互通立交的几何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高速公路隧道与互通出口小净距路段在不同交通流状况下的车辆驶出概率,提出了基于交通仿真的安全换道概率模型。首先,采用VISSIM标定仿真模型并进行正交试验,获取小净距路段在不同净距长度、交通量、驶出比例、大型车比例下的交通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瞬时交通流密度及相应车流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构建相应的分布模型,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研究不同速度下的瞬时交通流密度大小和出现概率;同时引入可靠度方法并利用微分法来构建车辆安全换道概率模型,综合考虑车速、车流密度、目标车道临界可插入间隙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应用蒙特卡罗仿真法搭建求解概率模型的算法,并通过MATLAB对模型进行求解;针对分流车初始位置的不同,分别得到了不同交通量、大型车比例、净距长度下的换道驶出成功率,进而研究不同交通流状况组合下的净距长度。结果表明:交通量、大型车比例、净距长度对净距路段内侧车道车辆换道驶出成功率有显著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两江新区基础设施快速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之间相互交叉影响,以疏唐互通立交为例,浅述如何解决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矛盾,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国内外地下互通工程实例,分析地下互通立交特点,进行了地下互通立交设计的关键性技术分析,并提供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7.
18.
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换道的安全决策是改善交通安全、提高道路机动性的关键任务。本文探究了智能网联汽车换道的安全性问题,从驾驶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极端换道行为和紧急换道行为给交通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梳理了利用环境传感器、交通冲突指标、车辆微观轨迹数据等换道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显著减少危险换道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在传统环境以及车联万物(vehicle to everything,V2X)场景下,通过获取环境信息完成换道决策的方法;重点剖析了智能网联汽车在V2X环境下,通过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识别、目标检测、数据处理进行决策,并对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在V2X环境下实现安全决策提出合理建议。然后分析了现有换道决策模型方法,归纳为4类:即规则模型、离散选择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博弈论模型;系统地总结了决策模型在国内外道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展望。综上所述,尽管智能网联汽车的换道技术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但未来仍存在很多挑战。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低等级自动驾驶环境情况下如何安全可靠地进行决策、智能网联汽车在低渗透率情况下如何做出更为高效和智能的驾驶决策、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如何实现安全决策、在换道决策模型算法的可优化性方面如何改进,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用GPS导航装置实测了移线轨迹并建立了相应的多项式位移模型。该位移模型不仅与实测移线轨迹符合得较好,而且符合实际转向盘转角变化规律。移线综合评价模型中分析了移线难度和移线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移线前提高车速并合理选择移线车距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