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P物质(SP)是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它由十一个氨基酸构成。60年前Euler和Gaddum首先发现了SP。后来人们又相继发现了神经激肽A(NKA,K物质,是一种10肽)。神经激肽B(NKB,10肽),还包括其它几种结构与功能相近似的肽类通称为速激肽(tachykinins)。近  相似文献   

2.
以痛刺激躯体神经引起清醒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作为痛反应的客观指标,观察用模似电针以兴奋支配“足三里”穴的腓神经的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再用特异性鸦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观察对细纤维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电针兴奋Ⅲ类、Ⅳ类或ⅢⅣ类纤维对反射性下颌运动,其波幅下降平均在76%(Ⅲ类),73.9%(Ⅳ类)、79%(ⅢⅣ类),而电针加纳洛酮,其波幅下降平均在10.6(Ⅲ类)、12.5%(Ⅳ类)、10.7(ⅢⅣ类),两者相比,差异极为显著,这就表明电针兴奋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可以被纳洛酮所反转,其反转率占实验列数的88.9%(Ⅲ类)、81.8%(Ⅳ类)及93.9%(ⅢⅣ类)、提示细纤维所致的镇痛效应与内源性鸦片样物质有关,即细纤维所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针刺镇痛的性质,而不像是应激所致的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前额叶腹外侧眶皮层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结果 VLO内微量注射吗啡明显抑制大鼠后爪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1 8.5 0± 0 .2 6,与注射生理盐水 5 8.2 5± 0 .98相比 ,差异显著(P <0 .0 0 1 )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VLO内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6.32± 2 .2 8,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0 1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VLO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以明显抑制大鼠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脊髓背角的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2 6 .5 8± 1.79)个 ,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6 2 .0 9± 14 .5 9)个 ],明显减少 (P <0 .0 0 1)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Sm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0 μg ,0 .5 μL)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5 .5 0± 9.81)个 ,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阿片肽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m介导的下行抗伤害感受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μ-和δ-阿片受体在介导丘脑中央下核(Sm)内阿片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用自动检测系统记录大鼠爪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观察Sm内微量注射吗啡和选择性μ-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对伤害性行为的效应。结果吗啡(31 mmol/L,0.5μL)明显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伤害性行为,这种效应可被μ-阿片受体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0.4 mmol/L,0.5μL)和naloxonazine(0.8 mmol/L,0.5μL)阻断,部分地被δ-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0.4 mmol/L,0.5μL)阻断。结论Sm内注射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感受效应主要由μ-阿片受体介导,部分地由δ-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非痴呆老人及青年人的α2 巨球蛋白体外抑制β淀粉样肽纤维形成能力的差异,阐明α2巨球蛋白对β淀粉样肽降解代谢变化的影响。方法 使用浊度试验、硫磺素 T试验和电子显微镜负染方法,观察分析了β淀粉样肽的凝聚和纤维形成及26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 27 例非痴呆老人及 24 例青年人的α2 巨球蛋白对β淀粉样肽的凝聚和纤维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12.5μmol/L浓度 Aβ1-42 肽在 pH7.4 的 PBS缓冲液中37℃恒温摇床温育72 h后电子显微镜负染可见大量的β淀粉样肽纤维形成。正常青年人的 50μmol/Lα2 巨球蛋白电镜下观察证实完全地抑制了β淀粉样肽纤维形成,浊度试验表明抑制率达(81.2±7.2)%,硫磺素 T试验抑制率达(78.7±7.7)%。非痴呆老年组等量α2巨球蛋白电镜下 2/27 例显示不全抑制,25/27 完全抑制,浊度和硫磺素 T试验抑制率分别为(73.0±8.7)%和(68.3±9.6)%,同青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量α2巨球蛋白电镜下 15/26 例显示不全抑制,9/26 完全抑制,浊度和硫磺素 T试验抑制率分别为(50.0±6.87)%和(54.9±7.1)%,同青年组比较明显减低(P<0.01)。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α2巨球蛋白体外抑制β淀粉样肽纤维形成能力明显减低,它将促进β淀粉样肽原纤  相似文献   

7.
<正>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简称NAG;E.C.3,2,1,30)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植物和人体组织内。主要水解糖蛋白和尿蛋白等分子内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1→4)糖苷键。溶酶体对细胞内外环境变化敏感,因此与许多生理或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故测定尿液NAG活性的变化有重要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正常人系本院大学生及献血员,年龄19—40岁,儿童系小学生,年龄了—12岁,均经体  相似文献   

8.
<正> 自从1973年证实有立体特异性阿片碱结合部位存在,1975年从脑内分离出甲啡肽、亮啡肽以来,对内阿片肽的合成、释放、分布、受体功能等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内阿片肽类在电刺激脑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足应激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内源性阿片镇痛系统(Endogenous Opiatd Pain control system)在内源性多元痛调制系统中占有举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定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再分布的存在。方法 建立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模型 ,采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分析 (SPE GC)法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中毒组大鼠死后 96h内 ,脑组织吗啡含量相对稳定 ,肝组织内吗啡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增加 ;慢性成瘾组大鼠死后脑组织吗啡含量在 48h内相对稳定 ,48h后逐渐升高 ,肝组织吗啡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 ,与急性中毒组相同时间相比增长幅度显著差异。结论 急、慢性吗啡中毒大鼠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进行再分布 ,且生前进入体内的吗啡量影响死后肝、脑组织内吗啡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10.
GnRH 相关肽(GAP)是 GnRH 前体蛋白质分子 C-末端56个氨基酸组成的肽。本文应用3种分别抗 GAP N-末端、抗 GAP 中段和抗 GAP C-末端的抗血清,以及免疫组织化学 ABC 法,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中染出 GAP 样物质。结果提示 GAP 或其裂解片段对垂体前叶细胞的激素分泌和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MSCs,应用TGF-β1对第二代MSCs定向诱导,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诱导后4周MSCs结蛋白(desmin),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p38MAPK的表达情况,并根据CTnT这一心肌源性特异性标记物的阳性率,分析心肌细胞的转化率;同时,以半定量RT-PCR方法在诱导后7、21、28d检测细胞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肌凝蛋白重链α-MHC的表达。结果①加入TGF-β1诱导后的MSCs,于7d时形态已转变成类长柱形,28d时细胞体积则变小,呈条梭状排列,可观察到类肌管样结构。②TGF-β1诱导4周后的MSCs均可见desmin、α-sarcomeric actin及p38MAPK阳性细胞。诱导组的心肌样细胞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③RT-PCR结果显示,诱导组细胞GATA-4于诱导后7d弱表达,21d表达增强,28d表达减弱。α-MHC在诱导后7d不表达,21d弱表达,28d表达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TGF-β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各种实验因素对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在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中 ,各种实验因素对吗啡依赖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 1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依赖组 ,比较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及恒量法、递增法给药时 ,正常组和依赖组的戒断症状评分。结果 在DG1、DG2 、DG3 不同剂量组中 ,DG2 、DG3 剂量组的正常组与依赖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依赖组内 ,DG2 、DG3 剂量组与DG1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 3、5、7d不同给药时间组中 ,7d组的正常组与依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依赖组内 ,7d组和 3、5d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恒量组和递增组中 ,正常组和依赖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依赖组中 ,剂量恒定组与递增组之间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时间、恒量给药和递增给药对吗啡依赖的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吗啡依赖机制的研究中要重视这些影响因素 ,选择最佳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免疫金银染色(IGSS)法和图象定量分析,观察了不同年龄大鼠脑干中缝核群P-物质(SP)样神经元的衰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中缝核群内,SP 样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内。中缝背核内的SP样神经元从中年即开始丧失,而其它核团的神经元到老年才开始减少(P<0.01)。从幼年到中年,各核团的SP 样神经元的截面积几乎增大一倍;但到老年,仅于中缝苍白核内的神经元还在继续增大(P<0.05),而其它核团没有明显变化。各核团的SP 样神经元的灰度值均呈增龄性升高,提示神经元的SP 含量和活性在衰老进程中逐渐降低。老年组SP 样神经元的形态改变呈现为胞体肿胀,边缘不规整,免疫反应减弱,染色浅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抗偏头痛药物舒马曲坦(Sumatriptan)对大鼠三叉神经节(TG)离体培养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2和Sumatriptan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中,与SD大鼠TG离体孵育24h;进一步将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系统ERK1/2、JNK、P38三条信号通路关键激酶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SP600125、SB239063加入DMEM培养液中,30min后分别加入有效浓度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后,与大鼠TG共同孵育24h,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50μg/L的TNF-α、25μg/L的IL-1β可明显上调离体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P<0.05),0.1g/L和0.5g/L Sumatriptan能显著下调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而20~80μg/L的IL-2对CGRP-mRNA表达无影响。特异性阻滞剂SP600125、SB239063分别与50μg/L TNF-α、25μg/L IL-1β孵育24h后,CGRP-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TG离体培养时,炎性因子TNF-α、IL-1β可显著上调CGRP-mRNA表达水平;一定浓度的舒马曲坦能下调CGRP-mRNA表达;JNK和P38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TNF-α、IL-1β诱导的TG内CGRP-mRNA上调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家兔反射性下颌运动为痛反应,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各类传入纤维的电针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 1.各类传入纤维在不同条件下的电针镇痛作用仍然是兴奋的纤维越细镇痛作用越强。 2:粗纤维 (Ⅰ、Ⅱ类纤维) 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特征;而细纤维 (Ⅲ、Ⅳ类纤维) 的作用是超节段性的,它主要是通过激活内源性吗啡样镇痛系统而发挥其镇痛作用的。 3.高频电针可明显减弱细纤维的传入活功,使Ⅲ类纤维的作用减弱或消失,Ⅳ类纤维的作用虽不减弱但有应激成分的参与,因而是不适用的。 4.我们建议:在针剌镇痛和针剌麻醉实践中采用近节段,低频率、高强度电针剌激有可能取得最满意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JC003)对实验性糖尿病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84只Wistar大鼠,采用高脂饮食和注射40 mg/kg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JC003治疗14 d后,采用酶化学方法检测空腹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和C肽。胰腺组织切片HE染色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岛结构和胰岛素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JC003中剂量组(10μg/kg)、高剂量组(100μg/kg)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血糖明显降低(P<0.01);中剂量组(10μg/kg)、高剂量组(100μg/kg)的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JC003各剂量组对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组织结构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可以增加胰岛素表达阳性的β细胞(P<0.01)。结论JC003可以通过保护大鼠胰岛细胞免受STZ的伤害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来增加胰岛素的表达和分泌,从而降低糖尿病动物血糖。  相似文献   

17.
<正> 自从1975年Hughes的等人第一次在豚鼠迥肠和小鼠输精管生物标本上鉴定出脑内有阿片样物质以来,至今已公认阿片样多肽和鸦片样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别多的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痛疼有关的结构中,如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背角第五层细胞。晚近发现,在周围神经中也含有上述物质,在研究交感神经末稍小泡和肾上腺髓质颗粒细胞中儿茶酚胺含量的过程中,O.Viveros和R.Klein等人发现这些结构中也含有阿片样多肽。  相似文献   

18.
β淀粉样肽1~4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稳定分泌β -淀粉样肽 1~ 4 2 (Aβ1-42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产生高效价抗体。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 ,将Aβ1-42 基因融合于乙肝核心抗原 (HBcAg)的主要免疫优势区 (MIR) ,制备Aβ和HBcAg的融合蛋白 ,免疫BALB/c小鼠 ,取脾细胞与SP2 / 0细胞融合 ,筛选能稳定分泌Aβ1-42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结果 得到两株能稳定分泌Aβ1-42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Aβ1-42 单克隆抗体的Ig亚类为IgG3 。结论 制备得到的Aβ1-42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 ,效价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β-分泌酶底物肽(BACEsp)对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携带BACEsp基因的重组病毒pLXSN-BACEsp(pBV),作用经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染SK-N-SH细胞建立的AD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BACEsp作用前、后细胞内APP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pBV预处理组细胞的活性、胞内APP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D模型组和pBV后处理组.结论 BACEsp对由APP所造成的AD细胞模型的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正常大鼠空肠黏膜酪酪肽(PYY)受体的分布并测定反映酪酪肽受体特性的基本参数,初步阐明酪酪肽的作用位点和作用特点.方法 用125I标记酪酪肽并对其进行受体放射分析,测得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最大结合容量及Hill系数.结果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酪酪肽受体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386.69±129.95)pmol/L,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303.21±116.85)fmol/mg蛋白;Hill系数为1.酪酪肽受体为高亲和力受体.结论 正常大鼠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酪酪肽受体的分布,酪酪肽受体之间无正负协同效应;酪酪肽受体对PYY具有高亲和性;可能有PYY直接与空肠黏膜上皮酪酪肽受体结合而直接抑制空肠黏膜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