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介绍广州珠江隧道安装使用丹麦Howden Novenco公司生产的AFR728型射流风机作诱导型纵向通风方式后,如何测定其隧道横断面气流速度、隧道内和峒口附近噪声值以及射流风机电流、电压值,其测定目的在于一方面用来验证所选用的射流风机型号、数量和布置方式能否满足各种不同交通工况所需通风量,另一方面据此可以提出隧道正常交通、阻塞交通和火灾工况条件下的射流风机操作规程和模式。该测定方法和结果可供同  相似文献   

2.
三车道公路隧道射流风机设置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流风机的升压效果不仅与风机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风机位置等外部条件有关.运用大型通用CFD软件对三车道公路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射流场进行模拟,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公路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合理安装位置.结果表明,射流风机的纵向影响距离在200 m范围内,当风机纵向间距大于100 m时即可获得理想的升压效果.为了减小两股射流之间的干扰及隧道壁面的影响,一组中两台风机的净距应在2~5d(d为风机直径)之间,最佳净距在3~4 d之间.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预测城市隧道纵向通风情况下风机噪声的分布规律,进而为城市慢行隧道采用射流纵向式通风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文章选取了两座典型城市下穿隧道对隧道纵向通风时的噪声进行现场测试研究,分析单组及多组风机运行时隧道内噪声的分布规律,并总结给出城市慢行隧道的噪声控制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无风机运行时噪声主要为中低频噪声,其最高噪声水平集中于1 000~2 000 Hz之间,而风机噪声频段分布主要集中于250~4 000 Hz,其最高噪声水平集中于500~2 000 Hz;开启单组射流风机时,风机噪声在隧道内基本呈现出线性衰减规律;开启多组射流风机时,两组风机之间的噪声水平基本为对称分布,沿纵向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规律,且噪声水平相对于单组射流风机运行时有所提高,平均噪声增量为4 dB(A)左右;城市慢行隧道噪声控制标准为距地面1.5m高度处的噪声水平不宜大于65 dB(A),建议城市慢行隧道不宜采用全射流纵向式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4.
射流风机的升压效果不仅与风机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风机纵、横断面的设计位置等外部条件有关。双车道公路隧道横断面空间有限,合理设置风机位置对风机效率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大型通用CFD软件对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射流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为了降低两股射流的相互干扰以及隧道壁面对射流的影响,两台风机的净距应当为1D~2D,最佳净距为1.5D;为了降低隧道内壁对射流的干扰,风机的高度应尽量接近建筑限界,风机距离隧道拱顶的距离为1.2D;隧道纵向上为避免两组风机互相干扰的同时又达到最佳升压效果,纵向距离L应在100~120 m之间,最佳纵向距离应为110 m。  相似文献   

5.
地铁隧道岔线区间射流风机主要作用是在区间火灾事故时协助车站端部隧道风机进行隧道气流组织,其作为隧道风机的辅助通风设备,存在利用率低、用电负荷大、养护维修不便以及侵限或脱落风险等问题.本文以天津地铁2号线为例,通过对岔线区间隔断门门体稳定性、控制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表明在地铁隧道岔线区间设置隔断门代替射流风机的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岔线隔断门和射流风机比较具有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便于养护维修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6.
纵向隧道通风动态过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当改变隧道射流风机的运行状态后,隧道风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即纵向通风隧道存在延迟效应。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得出的隧道流场在风机调控下的动态响应公式,可用来预测隧道延迟效应的强弱,其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参数化研究发现:在相同初始速度下,开启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关停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在启停相同数量射流风机的条件下,初始速度越小,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隧道越长、截面积越大、隧道壁面越光滑,稳定时间越长,通风延迟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7.
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的工程概况,对目前最为常用的全射流通风以及斜、竖井加射流风机组合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并充分考虑了正常运营、交通阻塞、火灾和换气四种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气流组织、通风及其控制等要求,提出了推荐方案:右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竖井送排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左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本通风方案采用了一井两用的设计思路,即左线斜井同时对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进行集中排风;此外,考虑左线入口段火灾时的排烟,从右线竖井处设置了专用排烟通道连接左线。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通风运营成本及运营安全、火灾排烟及火灾通风控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9年10月制定的射流风机性能试验标准(ISO13350)。主要内容包括射流风机术语、试验目的、推力测定、噪声值测定、振动速度测定和试验精度与转换法则等等,可作为正确选用射流风机、验收和评价射流风机性能的重要依据,供设计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公路隧道通车里程日益增长。公路隧道通风中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通风方式,采用数值计算方法,fluent计算软件模拟计算公路隧道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工况流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公路隧道纵向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沈阳-本溪高速公路大峪、吴家岭隧道引进的英国Matthews&Yates公司设计制造的φ900mmT/R射流式隧道风机技术原理、性能指标、主要结构特点和技术措施、投资额及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引进的φ900mmT/R射流风机是成功的,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内外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尤其在动力性和经济性方面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多竖(斜)井复杂运营通风系统的能耗,将运营通风多模式转换系统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中。基于隧道内回路风压平衡和通风网络理论,提出隧道通风模式初拟、极限交通承载量计算、动态化通风模式选择、射流风机台数确定及通风能耗对比优化的通风设计流程,研究多模式通风转换系统的运作方式,对比分析常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和多模式转换通风方式的运营能耗。结果表明,隧道远期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达到最大值3 137 veh/h时,需开启29组射流风机,此时隧道各段风速小于8 m/s;一天中31.25%的时段通过模式1即能满足通风要求,52.08%的时段需要通风模式4才能满足通风要求,多模式转换通风较仅通过模式4进行通风总功率减少20.71%;交通量小于1 726 veh/h时,3#竖井排风量可降低为93 m3/s,隧道内风机总功率可减少37.57%。  相似文献   

12.
采用FDS软件对八达岭地下车站相关隧道段的火灾工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是火灾强度为20 MW时隧道段的临界风速为3 m/s;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火灾发生在隧道段不同位置时的通风方案,结果表明:合理的利用竖井内轴流风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内射流风机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隧道左、右洞通风系统的联动控制,文章提出了三种射流风机联动控制方案,采用1∶10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三种控制方案时横通道内的风速、风向及烟气蔓延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联动控制方案:即火灾隧道开启火源上游风机,相邻非火灾隧道相向开启横通道两侧风机以形成正压。研究结论弥补了行业规范中对火灾工况下分离式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联动控制技术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西华岭特长公路隧道位于浙江省诸暨至永嘉高速公路金华境内,按双向四车道平行分离式山岭公路隧道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其中左隧道长4 291 m,右隧道长4 312 m.设计采用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方案.文章通过对该隧道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规律、人员疏散安全分析及逃生救援方案的研究,确定了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的间距及相关疏散参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某隧道工程实例,通过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通风井型隧道处于交通阻滞时通风井的通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仅凭借车辆低速运动产生的交通风进行自然通风时,通风井处于周期性进、排风转换状态且通风量较低;当采用射流风机与交通风相结合使通风井处于常排风状态时,矩形通风井的排风量随横截面当量直径增大而增大,通风井排风量随通风井倾斜角度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道路隧道交通工况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的双管4车道和双管6车道隧道内交通工况种类、发生概率和持续时间,交通工况种类与车辆组成、车流密度、平均车速和各种交通事故有关。根据各种效能事故对流畅效能的影响,推算出不同效能工况的发生概率。文中还介绍了一咱计算纵向通风系统最大通风负荷的新方法,它以效能工况及其相应大气负荷的组合概率为理论基础,详尽分析了两峒口大气压差所形成的通风负荷。并以中长隧道计算作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射流风机在双洞单向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潜力,针对相邻两条上、下行隧道内通风负荷相差较大的特点,根据隧道通风基本理论,对一种新型的隧道通风换气方法——空气交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给出了该方法在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应用范围和具体的设计算法,并利用其对某隧道进行了简要的通风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采用空气交换方法构建的通风换气系统后,节约了隧道通风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营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顶排风口进/排风引发的隧道压力突变对分散排放隧道多风口通风特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射流增压作用下成组顶排风口的进排风规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顶排风口排风/进风会造成隧道内局部压力的突增/突降,分散排放隧道多个顶排风口的通风特性受射流增压、沿程阻力和风口通风引发的压力突变作用。风口间距是影响多风口风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于排风型风口,当风口间距较小时,上游风口排风产生的压力突增将超过风口间的沿程损失,下游风口由于静压提升而排风量沿程递增;当风口间距较大时,压力突增将不足以克服风口间的沿程损失,下游风口排风量沿程递减,甚至转变为进风;对于进风型风口,风口进风量将在进风引起的压力突降和隧道沿程损失的叠加作用下沿程递增。相较于其他风机开启方式,开启风机与风口组呈交错位置关系是分散排放隧道更为高效的通风控制方式,可使隧道污染物浓度极值最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上海市延安路隧道复线的通风方式选和,通风卫生标准确定、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即正常交通工况或阻塞交通工况)通风量计算结果,射流风机安装台数计算以及环境保护设计等方面作一简要介绍,以供同行了解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隧道射流通风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隧道射流通风的通风效率较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在射流风机出口处增设收缩管的方法.通过隧道模型实验和对隧道射流通风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此种方法在提高隧道射流通风效率方面有明显效果,并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