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阶跃函数和模拟路面为输入,对汽车1/4主动悬架模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并与被动悬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控制的主动悬架,汽车车身加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7自由度主动悬架整车模型最优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七自由度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根据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LQR)控制器,并构建了实现该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主动悬架进行最优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车身侧倾角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  相似文献   

3.
为缓和路面传递给车身的冲击,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文章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体半主动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模糊逻辑控制工具箱设计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器,通过运用MATLAB/SIMULINK,对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地降低车身垂直加速度、悬架的动挠度和车轮动载荷,提高了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以农  郑玲 《汽车工程》2004,26(5):600-604,628
考虑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和悬架弹性元件非线性特性,建立车辆6自由度的半主动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来研究汽车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并考虑半车模型前后悬架的输入时滞,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非线性控制方法能够使人体和车身垂直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都得到很大的衰减,证实这种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可大大减少路面对车身的振动冲击,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5.
设计一种基于汽车运动-模态的液压互联悬架模糊切换控制策略,利用主要汽车运动模态能量作为实时控制目标实现能量的均衡分配。首先建立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然后设计运动-模态识别方法以及切换控制策略,针对汽车车身垂向、车身俯仰以及车身模态设计3个不同的模糊控制器,建立整车仿真平台以及在四通道悬架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分别验证该主动悬架系统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此新型的主动互联悬架可以有效降低俯仰运动以及侧倾运动,从而起到防侧翻的效果,悬架操纵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把汽车车身质量看作刚体,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身主动悬架运动方程和路面输入模型,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建立了IF—THEN模糊规则,进行了汽车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器设计和仿真,通过与被动悬架的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模糊控制器在改善汽车平顺性和舒适性上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半主动悬架较被动悬架,在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同时与主动悬架相比具有性价比高、耗能小等优点,所以半主动悬架成为近年来汽车底盘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车辆4自由度1/2半主动悬架模型,提出了模糊PID混合控制算法,并基于该算法对半主动悬架进行控制,且对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时滞问题做了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混合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在车身加速度、车身俯仰角加速度、前后悬架动挠度、前后轮胎动载荷、前后簧载质量加速度等在时域和频域中均有所改善,且一定量的时滞对该算法亦影响较小。这对半主动悬架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半主动悬架的开发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模糊逻辑在汽车电子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贵和  葛安林 《汽车工程》1999,21(5):275-279
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电子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的特点,综述了模糊逻辑在汽车发动机控制,自动变速器控制,APS悬架控制,故障诊断,巡航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囤 《汽车电器》1996,(5):8-10
介绍了电控主动悬架系统中应用的光电式车高传感器和转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这两种传感器分别向电子控制器(ECU)传递了车身高度和汽车转向角度,转向速度及转向方向的信息,由ECR再综合其它传感器的信息,对悬架系统的特性进行调节,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工况对悬特性的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1/2车4自由度主动悬架的T-S模糊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模糊保性能控制方案,并且针对含有参数不确定性的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取得较满意的控制效果,也证明了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汽车平顺性方面要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11.
液压主动悬架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成  朱善安 《汽车工程》2004,26(6):691-695
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和悬架动行程为控制目标,同时引入非线性高通滤波器和非线性低通滤波器,基于逆向递推(Backstepping)技术,并考虑液压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及其参数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主动悬架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激励信号作用下,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车辆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刚体系统动理学方法建立主动悬架模型,与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基于精确模型和简洁控制策略的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车辆垂向及俯仰控制,有效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3.
Adaptive Control of Vehicle Suspens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for a two-degree-of-freedom vehicle model with active suspension is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goal is to minimize the variance of vehicle body acceleration under inequality constraints imposed on the variance of either tire or suspension deflection. An active suspension is adapted to the changes in vehicle velocity and the type of road (or terrain) surface which is assumed to be reconstructable from the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s. The control gain factors are obtained by the iterative method taking advantage of stochastic linear control theor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an active system with constant gain factors and a passive system with adjustabl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An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for a two-degree-of-freedom vehicle model with active suspension is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goal is to minimize the variance of vehicle body acceleration under inequality constraints imposed on the variance of either tire or suspension deflection. An active suspension is adapted to the changes in vehicle velocity and the type of road (or terrain) surface which is assumed to be reconstructable from the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s. The control gain factors are obtained by the iterative method taking advantage of stochastic linear control theor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an active system with constant gain factors and a passive system with adjustabl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油气悬架中存在的气体弹簧刚度非线性特性和摩擦力,建立了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模型。分析了悬架的非线性特性对悬架运动的影响。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更接近油气悬架的实际情况,根据非线性模型设计的车身高度控制策略比根据线性模型设计的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ADAMS软件中建立包含整车、人、随机路面等要素的仿真模型,使模型更接近实际。利用MATLAB软件建立控制系统,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产生主动悬架的主动力,进行联合仿真。联合仿真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主动悬架有助于减小汽车运行中悬架的垂直加速度,有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联合仿真的方法避免了复杂模型的动力学公式和传递函数推导,是开发车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了汽车转向与悬架系统的综合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一种具有扩展的调节器结构LQG控制方法,设计了 主动悬架控制器,实现对车身横摆角速度、车身垂直加速度、车身侧倾角和俯仰角的集成控制,从而显著提高汽车的 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EPS与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集成控制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的汽车整车主动悬架和EPS动力学模型(包含转向运动、俯仰运动和侧倾运动等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利用车身姿态的变化动态地调节主动悬架控制器和EPS控制器的输出,实现了对EPS和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为了验证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别进行了仿真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集成控制显著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整车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悬架和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19.
A fuzzy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for an air spring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is developed. Due to nonlinearity, preload-dependent spring force and parameter uncertainty in the air spring,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suspension system. To achieve the desired performance, a fuzzy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FASMC) i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passenger comfort and the manipulability of the vehicle. The fuzzy adaptive system handles the nonlinear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air suspension. A normal linear suspension model with an optimal state feedback control is designed as the reference mode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ontrol scheme more effectively and robustly isolates vibrations of the vehicle body than the convention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CS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