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4.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5.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相似文献   

6.
郑和下西洋研究领域中,对航海家王景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绍其生平、籍贯和对下西洋的贡献等方面.由于史料和谱牒的缺乏,王景弘子嗣问题至今尚未有专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武官的档案,发现王景弘的后裔王祯、王英和王心等人的情况以及王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并对郑和主持的"苏干剌平乱"作一些史料性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8.
郑和舟师究竟有没有抵达菲律宾群岛?这个历史悬案在海内外学术界持续争讼了数百年.1998年12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国际华人学术研讨大会之后,旋抵菲国最南端的苏禄(省)也即古苏禄国,对其省府霍洛城进行勘访.在城郊巴笼山麓的明代郑和下西洋军师白本头祠庙中,发现汉字楹联;并在本头公茔墓附近,寻觅到倒伏于林莽之中的英文墓志一方.通过墓铭考释和楹联佐证可得到如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时期,其军师白本头率船航行到爪哇遇飓风,遂飘滞苏禄,并与酋长结下友谊,殁后葬苏禄,世世代代受岛国百姓供奉.这块英文墓志及汉字楹联为后人解开了一个历史积案:郑和下西洋军师白本头落根菲律宾苏禄.  相似文献   

9.
交通运输与政治活动、经济过程、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郑和七下西洋,唐宋时期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京杭运河南粮北漕等,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政治影响产生了重要作用,写下了辉煌的水运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有所谓"下西洋"的远航商贸活动.船从东南沿海出发,经过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甚而越过印度洋而抵非洲东海岸.航海中以牵星术和罗盘导航.元代汪大渊和明代费信在远航归国后都曾著书以记录航行见闻.他们的著作中都曾言及船舶经过七洲和昆仑时出现"针迷舵失"的现象.舵是以指南针的指向来确定航行路线的,所谓"针迷舵失"意指罗盘上的磁针"迷失"了南北方向.只要磁针尚有磁性,它迷失方向是决不可能的事.对于这历史上的航海之迷迄今未见有文章讨论之.本文就此谈点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 约60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正率领着他那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于印度洋之上.这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为人类绚丽多彩的征服海洋的画卷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1405-1433年间的28年中,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和非洲的三十余个国家,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南京出土青花瓷片为例,说明了青花瓷在永宣时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由此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青花瓷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段落,曾对东南亚历史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古代南海丝路出现过三次繁荣高潮,东南亚历史正是在三次繁荣高潮中不断发展.第一次繁荣高潮中,东南亚第一个海上强国--扶南在东南亚半岛地区出现;第二次繁荣高潮,南海丝路已从半岛地区转移到了海岛地区,不仅带动了海岛国家的兴起,并使海峡地带成为了掌控东南亚经济命脉的地区;第三次繁荣高潮中,古代东南亚历史发展到了新的高潮,马六甲王国成了亚洲贸易中心.不过,南海丝路三次繁荣高潮都和中国有密切关系:第一次繁荣高潮,正当两汉及其以后的中国和西方丝绸贸易的兴起时期;第二次繁荣高潮,适逢唐宋时期的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交往的黄金年代;尤其是第三次繁荣高潮是在郑和下西洋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通过南海丝路,古代东南亚和中国形成了牢固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4.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5,(1):128-130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由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与马中友好协会主办,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协办的"重新连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1-12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成功举办。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是在美国注册的非赢利非政府组织,旨在构建亚洲地区的文化互动、文明对话与和平服务。该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成员的努力,联系亚洲地区学者、政治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同时也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承办的"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日在宁波举行。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境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航海历史、海上丝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2002年3月,英国业余航海史研究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皇家地理学会作了"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的报告,世界各地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把新闻炒得火热.学术界则有的支持,有的质疑.笔者也曾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撰写了<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郑和航海最远到哪里?--兼评"郑和发现美洲"说>,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1]2002年11月,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式出版,新闻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年10月及12月,孟席斯相继在中国的南京、昆明和北京三地作了报告.笔者听了他在南京的报告,后又翻阅了他的著作,对他的观点及证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党执政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全新继承与创新。"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和价值内涵,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思想一脉相承。"共享发展"理念表征"让人民幸福""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执政价值追求,体现价值维度和现实维度的高度融合。"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在于它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融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它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着眼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彰显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交通标准化》2007,(5):F0002-F0002,I0001
第七届《交通标准化》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4月13日至16日在合肥银瑞林国际大酒店和黄山太平国际大酒店召开。来自37个理事单位的54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交通标准化》理事会秘书长张国维主持。安徽省交通厅副厅长胡冰、安徽省交通厅综合计划处副处长王能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