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文化对现代法制教育的影响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一,中国"德主刑辅"的传统文化,使法律工具化,法律教育成为道德说教的附庸: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注追求人际和谐,教育侧重法律的否定价值,而无法律信仰的培育。现代法制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应当是培育公民信仰法律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传统社会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文明的权利文化的转换是法制教育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德治作为政治体制的特定功能,是与政治体制的结构特性密不可分的,这在政府推动的法治与德治发展模式中尤其如此。为此,本讨论了法治与德治的发展对我国政治体制所提出的原则要求,论证了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权力制约、司法独立、人民主权、以及有效的官员监督和道德传播机制等政治体制要素对法治与德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以德治国、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德同构,德法并举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治国方略,本文从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和道德的经典论述,结合我国道德和法制建设的实际,借鉴中外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对以德治国,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德"、"礼"为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把"性相近,习相远"视为仁政、德礼教化的理论基础,强调重德礼、轻政刑,反对不教而诛。道德教化是一种精神的约束和激励力量,它是调节以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诸种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并使之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手段。孔子的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并维系其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价值越来越凸显,并且构成了深化国家治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分别从物质与精神、法治与德治、人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三个层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价值的理论依据;同时,从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打造良好道德基础、培育可靠主体力量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价值的具体表现。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具有原始共性,道德法律化有其可行性,然而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度的道德法律化或是盲目的道德法律化以及以德代法的做法无疑会给法制体系的完备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体系为基点,论述了道德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时代性与传统性、职业性与公共性、先进性与广泛性、“德治”与“法制”的关系,认为全面的、科学的、多层次的把握道德自身建设中的几个理论关系,对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事物自身及其关系与发展过程来定义概念,是哲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从素质自身来看,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与反映;从素质的关系中来看,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内在本身的力量;从素质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的素质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有不同的形态及内容,它会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人的素质大体包括生理、心理、科学知识、劳动技能、智力、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道德和个性等九个方面的素质内容。从哲学的视域对人的素质问题进行探讨,有其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具体社会历史任务: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以阶级性为主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阶段,阶级性与人类性并存;在共产主义历史阶段,以人类性为主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过去主要集中在其阶级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上,这毫无疑问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且在思想观念的内在层面,其所倡导的价值立场具有人类性、文明性和最大限度的共享性。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良善发展和有效治理的思想价值体系,具有开放性、进步性和包容性。它正确处理了导致西方社会文明困境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与市场主义,在思想价值领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方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根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人、说服人的过程中才充满力量和底气。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时期,中国逐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政治方面和法律思想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各个学派都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和以后的历史,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儒家法律思想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造,逐步演变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长期影响着封建社会与法律相关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革,也必须引起伦理道德体系的新变化。社会主义新型伦理的建构,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实践紧缩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健全道德调控机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逐步进入社会主义伦理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民主立国论、法律权威论、政治法治论、法制原则论、法制观念论、“两手”建设论等方面。其中法律权威论是这一思想的核心,政治法治论是它的实质内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为依法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正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全面深化国企改革需要,创新工作路径,实现"三个突破"。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1国企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变化(1)经济发展新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  相似文献   

15.
儒家理想人格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终极目标的一种理想人格,其基本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义礼为先"、"智信合一"的思想,不仅于当世有益,也对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既要继承历史,又要尊重现实。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其一,当代法律人的品格塑造要与建设法治强国相统一;其二,当代法律人品格塑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三,当代法律人品格塑造要在实践中完成。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共权力执行者(公权人员)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长期以来,我国执行公共权力者角色定位不明晰,导致"官"民关系不清,权力缺位和越位。研究认为,对公权人员要从理性人和制度人的假设出发去定位。在我国道德政治色彩很浓的现实情况下,公权人员要以制度人角色超越道德人角色;以清晰角色定位理解契约责权;以公共权力"产权"明晰界定公权人员与民众合约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以公权人员个人人力资源而不是权力的属性获得其合理合法收益。  相似文献   

17.
新的历史时期,道德有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意义。道德建设的加强对社会法治国家的构建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环节中的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两个重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它体现在以生为本和"三贴近"上;全面、协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坚持"四个统一";可持续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确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德育新观念,努力用"四个学会"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实施这一方略的社会基础,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法治和德治的伦理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立足"立德树人",让思政课教学"强"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思政课教学"实"起来;遵循"三个规律",让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