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研究领域中,对航海家王景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介绍其生平、籍贯和对下西洋的贡献等方面.由于史料和谱牒的缺乏,王景弘子嗣问题至今尚未有专论.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明代卫所<武职选簿>所载武官的档案,发现王景弘的后裔王祯、王英和王心等人的情况以及王祯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并对郑和主持的"苏干剌平乱"作一些史料性补充考证.  相似文献   

3.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郑和舟师究竟有没有抵达菲律宾群岛?这个历史悬案在海内外学术界持续争讼了数百年.1998年12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出席国际华人学术研讨大会之后,旋抵菲国最南端的苏禄(省)也即古苏禄国,对其省府霍洛城进行勘访.在城郊巴笼山麓的明代郑和下西洋军师白本头祠庙中,发现汉字楹联;并在本头公茔墓附近,寻觅到倒伏于林莽之中的英文墓志一方.通过墓铭考释和楹联佐证可得到如下结论:郑和下西洋时期,其军师白本头率船航行到爪哇遇飓风,遂飘滞苏禄,并与酋长结下友谊,殁后葬苏禄,世世代代受岛国百姓供奉.这块英文墓志及汉字楹联为后人解开了一个历史积案:郑和下西洋军师白本头落根菲律宾苏禄.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所刻碑文内容的详细分析,解读了碑文内容中"永示万世"思想,认为郑和期望通过金石的坚固不朽来延续自己的辉煌功业,将自己的功勋与精神"永示万世",并探析了这一观念背后的悠久历史与丰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中国曾经在世界航海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政府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将其首次起航的7月11日确定为国家航海日,显示了作为航海大国的中国当今面对海洋时的坚定与从容.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军事视角分析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指出郑和下西洋虽将海权从西太平洋拓展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但其远航仍然是和平之旅。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地缘、制度、模式等诸重因素的制约,中国明朝初年的远洋海权昙花一现,海上力量盛极而衰,迅速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南京出土青花瓷片为例,说明了青花瓷在永宣时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由此论述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古代青花瓷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由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与马中友好协会主办,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协办的"重新连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1-12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成功举办。郑和国际和平基金会是在美国注册的非赢利非政府组织,旨在构建亚洲地区的文化互动、文明对话与和平服务。该基金会希望能够通过成员的努力,联系亚洲地区学者、政治  相似文献   

10.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是西安承办的国际性盛会。为了给四方宾客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全力以赴,为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基,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7月9日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2005年7月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3.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4.
钱江 《海交史研究》2015,(1):128-130
<正>中国海交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历史系张箭教授的大著《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上下两卷最近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精装出版。此书虽非一般意义上布局严谨的学术专著,却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在各不同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就郑和下西洋这一专题所发表的各种专题研究论文和书评,现集腋成裘,结集出版。由于此书在台湾出版,且印数不多,大陆学术界同仁不易获读全书,故特为文推介。《郑和下西洋研究论稿》全书28篇论文,分为总论、中西比较、船舶研究、动物考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2002年3月,英国业余航海史研究者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皇家地理学会作了"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并发现美洲"的报告,世界各地媒体相继对此作了报道,把新闻炒得火热.学术界则有的支持,有的质疑.笔者也曾以新闻报道的内容为依据,撰写了<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郑和航海最远到哪里?--兼评"郑和发现美洲"说>,对此问题发表了意见.[1]2002年11月,孟席斯的著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式出版,新闻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年10月及12月,孟席斯相继在中国的南京、昆明和北京三地作了报告.笔者听了他在南京的报告,后又翻阅了他的著作,对他的观点及证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了郑和七下西洋时期畅通"海上丝瓷之路"后,其从波斯带回的进口釉料"苏麻尼青"使得青花瓷更显鲜艳夺目,从而使明代青花瓷外销遂成亮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运销海外,在宋、元时代,随着中国瓷器生产和贸易的飞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拓展为航程更远、船舶更先进、影响更大的"海上瓷器之路",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瓷器大量外销是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提出 约60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正率领着他那庞大的船队劈波斩浪于印度洋之上.这是他那个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为人类绚丽多彩的征服海洋的画卷上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在1405-1433年间的28年中,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洲和非洲的三十余个国家,每每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台湾徐氏《嘉义泉郡安平徐状元巷族谱》的解读,发现明永乐年间泉州的进士徐升堂娶了郑和妹妹为妻,其胞弟举人徐陟的后人也有二位娶马氏女性为妻。徐郑两家的联姻进一步说明了泉州与郑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前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的里程碑,它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华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明清时期海外交通著作的有关记载,探讨郑和下西洋与华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