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港湾疏浚淤泥受化工污染严重,无害化难度大。通过不同絮凝调理分析,无机絮凝剂PAC对浙江某港湾疏浚底泥有更好的电中和效果,提升底泥沉降性能,有机絮凝剂1 200万分子量APAM能显著提升底泥絮体粒径、降低上清液浊度,两者联合环保助滤剂HG按5%?0.3%?2%的投加量和配比组成三元复合絮凝剂对底泥进行调理,经隔膜压滤处理泥饼含水率为29.6%。经三元复合絮凝剂调理脱水后的泥饼粒径增大,重金属浸出风险降低,调理效果优于PAC-APAM二元体系,随着三元复合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底泥脱水尾水中的COD、NH3-N和TP含量逐渐降低。三元复合絮凝剂中的环保助滤剂能降低污泥比阻,降低泥饼和尾水pH值,对底泥的絮凝脱水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宏  马悦  张慧丽 《水运工程》2022,(S2):65-68
针对官渡区海河疏浚底泥深度脱水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絮凝浓缩结合板框压滤的试验研究,分别采用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1 500)、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800)和非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900)3种絮凝剂进行絮凝浓缩处理,再将筛选出的2种浓缩泥浆分别利用隔膜式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试验,采用KD20板作为填充泥浆腔室(厚度为200 mm),持续进料10 min,挤压压力0.8 MPa,根据板框压滤结果筛选出最优的一种絮凝剂。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疏浚底泥,分子量为1 500万、水解度为14%的CPAM絮凝效果和浓缩后泥浆板框压滤脱水效果和出水水质较好,隔膜板框压滤挤压时间30 min,泥饼含水率可降至40%以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污泥的含水量,采用了单掺固化材料和机械压滤的方法进行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单掺20%的水泥或石灰后污泥的含水量在63%左右,含水量随着养护龄期的变化不明显;掺加盐、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固化材料再压滤的方法,脱水效果比较好,其中添加盐与粉煤灰的效果最好,压滤脱水后的泥饼含水量降低到了35.0%;掺加固化材料再压滤的方法,脱水效果明显好于单掺固化材料.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袁毅 《水运科技信息》2012,(2):129-130,136
结合天津港沿海围涂工程分析了吹填成陆过程中漏泥产生的原因,对三维复合排水网堵漏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论述了排水网铺设过程中"机械插入"与"水力冲压插入"2种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水力冲压插入施工工艺后,土层的土性较好(已经部分固结),抛填袋装沙下已封堵严密,无漏泥现象,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赵健  赵宪良 《水运工程》2023,(S2):138-142
针对靠海堤侧吹填区淤泥面下方为抛石海堤的不规则斜坡面的情况:1)常规打设排水板进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工艺,因通过海堤石料空隙与外海连通,无法达到真空效果;2)直接由海堤侧堆载易造成泥面向内侧的滑移的问题。本文对压膜沟压膜工艺、堆载方法、临堤排水板设备进行了研究,采用平移压膜沟、多点均匀堆载、设备的端部加设钢钎、浅层区域进行置换、持续优化方案等方法,解决了此类条件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真空度难维持、泥面易滑移的难题,结果表明采取的方案安全可靠、便于施工,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滇池环保清淤工程工艺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污染是湖体重要污染源。通过环保清淤,清除污染底泥是降低内源污染负荷的重要措施。针对滇池内源污染的问题,昆明滇池环保清淤工程历经20余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滇池底泥脱水工艺历经多次变革,采用了由单纯自然干化到自然干化与人工辅助干化、土工管袋围堰、底泥脱水固结一体化技术逐步相结合的创新工艺。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确疏挖技术、高效底泥脱水减容技术或设备以及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湖泊环保清淤工艺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内外湖泊环保清淤、底泥脱水干化及固化底泥资源化利用工艺的选取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软基处理工艺已经日渐成熟,其中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是比较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但存在地基处理效果差、工期长等问题,给工程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本文结合堆载预压排水固结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依据堆载预压处理效果,分析堆施工关键工序控制要点并总结经验,为类似软土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董敏  王鹏  马德堂 《水运工程》2021,(10):64-67
针对白洋淀水域内源污染问题,实施白洋淀水域环境治理的试验性研究工程。采用生态清淤作为主要方案,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分别采取环保绞吸船、泥浆泵和干挖等不同的生态清淤措施,辅以合理的底泥输送、脱水、底泥资源化和余水处理等方法。工程实施后达到预期的试验研究效果。研究成果为形成可行有效的白洋淀水环境治理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无围堰吹填技术是开敞海域最理想的快速吹填成陆工艺,结合成熟的无围堰砂土吹填经验,研发高效、可靠的无围堰黏土吹填技术是提升淤泥质开敞海域吹填效率的重要方向。依托连云港某岸线修复工程,提出采用团块状硬质土泥饼取代传统泥浆材料的无围堰吹填技术,并通过现场试验段的多方案对比与施工参数的反复调整,提升了吹填土体自然排水与沉降效率。结果表明,基于黏土团块吹填技术所形成的土层在吹填后4~5 d内迅速沉降,主固结基本完成,施工机械可安全进入吹填区域;经过两个半月的自然固结沉降,吹填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45 kPa以上。黏土团块吹填技术能快速成陆,利于节能减碳、生态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成都地铁5号线高架段施工项目,该项目连续梁采用菱形挂篮悬臂浇筑形式进行施工,围绕其中临时固结工艺展开探讨,详细介绍了临时固结基本类型及选型依据,并通过相关受力分析验证了临时固结方案的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合理反映高含水率疏浚泥的一维大应变固结性状,基于Xie固结方程简化解析解,提出了考虑压缩参数分段线性变化的一种大应变固结预测方法。通过室内大尺寸沉降柱模型试验,分析了高含水率疏浚泥在自重应力和低外加荷载状态下的大应变固结特性,探讨了Xie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并明确了理论结果与室内实测值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高含水率疏浚泥在低外加荷载作用下,应变量超过20%,运用一维大应变固结理论分析其固结性状更为准确;合理的选择固结参数是预测疏浚泥沉降的关键所在,保持体积压缩系数为常量的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别较大,考虑压缩参数分段线性变化的固结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提出的预测方法可以应用到堆场吹填和围海造陆工程中。  相似文献   

12.
汪小平  杨永波  熊锋 《中国水运》2007,7(11):102-104
为了给正在施工的软土路基处理工程或后续工程提供更准确合理的土工参数,本文基于孔隙压力~时间曲线及实测沉降~时间曲线反演分析淤泥的固结系数,并将两者与室内固结试验得到的固结系数进行对比,分析了各方法得到的固结系数的特点,为相关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广佛江快速通道工程软基路段分布特性,局部路段采用了塑料排水板结合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直排处理方式,重点介绍该工艺的工序方法、控制要点、固结和沉降监测分析、效果论证等内容。通过现场对沉降监测断面的沉降值、荷载时间的分析,利用双曲线法推算最终沉降量及固结度,结果表明,堆载.预压区平均固结度值与平均工后沉降量值满足卸载条件,推算工后沉降满足一般路段≤030m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学良 《水运工程》1997,(10):46-49
详细介绍连云港大路口泥站工程的建设条件与要求、抛吹工艺方案、总体设计及结构形式、抛吹工艺及泥浆扩散试验、以及大路口吹泥站工程与设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厦门双鱼岛游艇码头工程方案有关潮流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工程附近水域的自然条件,掌握了工程海域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特点和海床冲淤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对开发方案实施后的潮流场、泥沙场、地形冲淤变化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工作。从潮流动力、地形冲淤等方面分析了方案对周边海域水动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粤东某集装箱重箱堆场建设为例,堆场采用箱角梁堆箱方案,考虑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基处理考虑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和动力排水固结法两种方案,从施工质量、工期、造价等方面进行比选,确定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方案更优,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天津港南疆吹泥围埝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常规试验、编织袋填充模拟试验、现场观测和离心机模型试验,从袋装土的选用、施工要求、围埝地基的固结速率和围埝的整体稳定性方面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8.
《水道港口》2017,(2):126-131
文章通过现场实地踏勘、水力特性试验、波浪潮流数学模型、波生沿岸流数学模型及经验公式计算等多种手段,对大连金州湾沙滩改造工程实施后人工沙滩稳定性及泥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拟建人工沙滩从选址来说是可行的,岸线可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且无泥化风险。从方案比选来看,两方案动力条件差异不大,采用出水堤对沿岸输沙拦截效果更好。建议在现有基础上适时开展波浪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进一步确定沙滩正常及风暴潮条件下的侵蚀量、沙滩平衡岸线及平衡剖面形态,为设计方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龚永康  蔡建 《水运工程》2012,(12):238-241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实质是将真空预压法的负压固结理论与堆载预压法的正压固结理论进行联合,使得土体固结达到最大化通过理论分析,论述了真空-堆载联合预压下基于孔隙水压力和沉降的平均固结度计算方法.结合大面积吹填淤泥软基处理的工程实际,通过对孔隙水压力、沉降等进行观测,提出了有效地控制加载速率与加载周期的方法;研究了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了平均固结度的验算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查明珠江三角洲入海口软土次固结系数变化特征,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提供精细化的沉降设计指标提供基础,通过采取I级不扰动软土样,进行室内分类试验和单向固结试验,获取相应的物理、变形指标,分析次固结系数随荷载变化特征,研究次固结系数与前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含水量和塑性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次固结系数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塑性指数的增大呈线性增长;次固结系数与压缩指数的比值在正常固结下并非是一个常数;次固结系数在前期固结压力前,值小,随着加荷递增,固结系数也增加;前期固结压力之后,主要随着加荷递增,次固结系数呈由大变小的趋势。经过研究,掌握了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正常固结软土的次固结系数变化规律,建立了次固结系数与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相关关系,为珠三角洲软土变形计算提供了地区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