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铁路客运车站站台端部非法越线行为引起的运维管理困难现状,通过多种探测技术的比选,结合客运车站站台端部使用环境,提出了雷达探测为主、视频为辅的站台端部防入侵报警监测方案,并从系统功能、系统架构、系统设备配置原则等方面对工程设计进行了阐述。通过探测站台端部旅客越线行为并进行监控、分析及预测,帮助工作人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确保客运车站的安全、有序运营。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基于雷达与视频分析综合报警评判的铁路崩塌落石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系统实时分析高于轨道70 mm的平面雷达扫描数据,结合目标识别、入侵监测、滞留检测等视频分析技术,对监测区域的障碍物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准确地发出预警和报警信息,并启动紧急处置预案,避免线路障碍物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监控铁路站台端部非法入侵行为,增强铁路站台端部防护能力,提出以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为主、以超宽带精准定位识别和图像智能识别分析为辅的站台端部入侵防护系统。该系统能够智能探测入侵目标,精准识别携带有定位标签的工作人员,智能识别穿着专用制服或者工装的工作人员;可将工作人员与非法入侵者区分开来,只对非法入侵进行报警,误报率低。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多个铁路车站,有效地提升了铁路车站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车站端部智能监测安全防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客运人员现场防护和盯控的管理现状。针对铁路安全防护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提出了车站端部防侵入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基于微波雷达技术的站台级端口管控设备模型,实现了光纤通信网络与车站一体化管理软件对接,全天候自动检测、自动记录、自动报警、作业跟踪等智能化监测。提高了站台端部作业的安全可靠性,解决了站台两端出入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铁路周界管理要求及一线运行管理情况的深入调研,分析铁路安防系统现状和业务需求,提出基于雷达视频协同技术的铁路区域安防系统设计思路,搭建系统总体架构并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经过基础测试、入侵测试、现场试运行测试及环境适应性测试,确定系统的可靠性、功能符合性和实用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报警准确率和响应效率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置恐怖袭击和破坏铁路的犯罪活动,针对目前铁路沿线防护栅栏和人防能力薄弱的问题,建设周界入侵报警系统迫在眉睫。通过对周界报警系统的分析,提出振动光纤技术监测的解决方案。系统具有在线入侵行为实时监测报警能力,并能调取现场视频图像,第一时间向监控人员提供报警信息和事发现场的视频信息,为快速处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激光扫描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开展对铁路站台防侵入监控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入侵物体大小、停留时间、运动轨迹等分析判断,可实现对站台安全白线区域、站台端部等多区域的布防,布防区域可参数化设计,适用不同站台、多种工况。建立了一套基于先进监控技术、自动化、模块化的铁路站台防侵入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8.
针对视频监控系统人工监视容易产生疏漏的问题,研究在铁路场景下基于智能视频监控图像序列处理和分析的识别物体入侵行为检测技术,给出铁路入侵物体检测、定位与跟踪的适用算法,实现基于轨迹点行为模型的入侵行为分析与理解。设计和开发了基于OpenCV的铁路入侵检测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背景建模、运动检测与跟踪等项功能,初步实现了对入侵行为的识别、分析以及对危险行为的报警。  相似文献   

9.
铁路危险货物专用线无线视频监控管理系统除具有传统的本地监控和数字录像等功能外,还具有远程监控和多级监控功能,以实现对危险货物专用线重点区域和作业进行视频监督与控制.该系统采用H.264视频处理、数字传输、高速无线通讯、智能跟踪、自动识别报警技术等,并通过无线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平台为各视频应用子系统提供共享的承载平台.  相似文献   

10.
宋小齐  袁钱芳 《中国铁路》2023,(10):143-150+157
铁路运输的行车安全是重中之重。人员违规上道、非法破坏或穿越铁路栅栏等人为因素,落石塌方、泥石流等客观自然因素,随时对列车行车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高铁周界入侵报警监测技术对保证高铁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结合现阶段高铁周界入侵监测系统应用的具体情况及不足,针对不同场景的关键需求设计不同的监测方案,包括振动光纤+视频融合、毫米波雷达+双光谱融合、激光雷达+视频融合等3种技术方案,并将3种方案在银兰高铁中兰段宝台山隧道口(K357+147)进行现场部署及实测,测试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铁路线路特殊区段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轨道变形,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倾角测量、视频监控、继电器控制、计算机网络等关键技术,研制了一套由现场监测设备、报警联动模块、监测报警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的轨道变形监测系统。选取一铁路隧道典型线路区段开展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准确识别轨道横向突变、道床板裂缝、左右轨高差等情况,及时发布报警信息并控停列车,有效保障铁路运营安全,为轨道结构长期健康监测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郑州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开发的铁路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是以激光雷达技术、视频监控技术为核心、集光电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于一体的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系统具备丰富的告警手段,既能以  相似文献   

13.
无人值守线路所的安全、周边环境以及设备运行情况是铁路维护部门关注的重点。以刘家村线路所为例,设计了一个采用Zig Bee无线传感器和3G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监测系统,通过上位机实现远程接收环境数据、现场视频、报警信息和控制设备运行等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铁路信号机房设备人工巡检作业效率低、设备异常检测准确性难以保证、故障处理效率低、现场作业人员缺乏技术支持和安全控制等问题,文章设计了铁路信号机房智能巡检系统。系统由机房智能巡检设备、数据中心设备和维修终端设备构成;机房智能巡检设备采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可依据巡检计划自动执行巡检作业,采集视频/图像和温度等监测数据并上传至数据中心设备;数据中心设备采用智能视频/图像分析技术,自动识别设备指示灯,据此判断设备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异常时,维修终端设备立即向调度员报警。在实现日常巡检作业无人化、达到减员增效目标的基础上,该系统借助巡检机器人的视频监控和语音通话功能,辅助信号维修人员进行远程故障检查,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远程指导,验证现场作业人员身份,监督其作业过程,增强信号机房现场作业安全管控。  相似文献   

15.
铁路桥梁监测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手段。为提升现有监测系统对铁路大桥人员入侵的检测能力,设计了基于智能视觉的铁路大桥人员入侵防护系统,该系统由视频平台、智能视觉平台及业务管理平台组成。采用YOLOv5目标检测模型进行人员入侵检测;同时,采用多种图像数据增强技术,扩增训练数据集,进一步提升目标检测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场景适应能力。在包神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万南站区黄河大桥对该系统进行了部署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人员入侵检测的准确率为95.3%,检测实时性为2 ms;人员入侵检测的准确率与实时性均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铁路入侵行为严重影响铁路安全,由于人工监控容易产生疏漏,研究计算机智能铁路入侵检测系统尤为必要,文章提出了一种智能铁路入侵识别方法,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种描述n维入侵目标可能存在的m维基本运动过程的数学模型;二是提出基于方向场的铁轨智能识别方法。经轨道监控视频实验验证,文中提出的方法可有效识别监控区域中的轨道,并可对铁路入侵目标进行准确识别和跟踪,算法具有一定鲁棒性,对实现智能铁路入侵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构建高速铁路周界入侵报警系统,介绍了系统总体方案、软硬件及接口设计,通过模拟试验从技术层面初步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可实现与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报警。  相似文献   

18.
结合将淖铁路无人值守管理需求,提出了一种适应于无人值守牵引变电所的智能辅助监控系统解决方案。该辅助监控系统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广泛集成各种辅助监控设备,包括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全防范、火灾报警、动力照明控制等子系统,实现各子系统间、主辅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故障诊断、告警联动、视频联动等功能,为铁路牵引变电所集中监控和运维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牵引变电所无人化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由通号通信信息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铁路周界防护综合监控系统"结合振动光缆、脉冲电子围栏、微波红外双鉴等多种前端入侵探测和报警手段,融合既有视频监控系统和IP语音报警系统的功能,实现报警与视频语音联动,周界报警与视频报警复合确认,提高报警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形成对铁路沿线的立体防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铁列车运行前方出现异物入侵、人员侵限、隧道落物、山体滑坡等突发危险情况时,司机如何提前实现险情预判并采取措施,设计开发了基于5G的高铁列车超视距行车辅助预警系统。通过高铁沿线部署的摄像头等智能感知设备采集视频信息,并通过光纤传回铁路局智能视频云平台及视频共享中心,进行险情智能识别;结合列车寻位进行关联计算后,通过5G网络将视频及报警信息传输至动车组司机室的车载显示终端,为司机提供超视距视频展示、前方险情报警及行车导引等功能。该系统已在广深港客运专线开展了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高铁行车安全提供了新的技防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