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电子液压制动安全性能,本文中对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研究ECE R13制动法规对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影响,然后对电子液压制动安全特性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电子液压制动中电机泵的作用频次与制动需液量成正比;输出相同的制动力矩的情况下,单独使用后轮制动器比单独使用前轮制动器需要更少的制动液体积;在低于某一制动强度时,共同使用前后轴制动器时制动需液量大于单独使用前轴制动器;利用单侧车轮的进/出液阀控制左右两侧车轮制动器实施制动,可以降低高速电磁阀的使用频次。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基于安全特性的电子液压制动的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改进方法,并进行NYCC循环工况的仿真。结果表明,与理想制动力分配方法相比,采用所提出的改进方法,电机泵和前轴进/出液阀的作用频次约降低50%,而后轴进/出液阀的使用频次降低90%。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汽车的制动性能,分析了理想汽车前、后车轮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之间的匹配关系.引入能够反映制动性能的概念“制动力利用率”作为评价方法,根据不同的匹配关系导出对应的制动力利用率算法.针对某轻型客车,详细地分析了其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同时改变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分析不同匹配关系下汽车的制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路面附着系数的增加,制动力利用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增大,汽车在低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降低,在高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力利用率升高;制动力利用率评价法能够有效地评价汽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根据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法规制定的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在保证前后轴制动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前后轴摩擦制动力和电机再生制动力,然后依据本文设计的控制模块代替ADVISOR原有模块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在这种控制策略下制动时,前轮和后轮能够充分利用地面附着系数,在确保制动效率的同时能够回收更多的再生制...  相似文献   

4.
装有缓速器的汽车在制动时,其制动性不能用理想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曲线)来评价,但对I曲线稍作修改并结合传统的分析方法,仍可以对汽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的关系式,得出关于路面附着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该方程解的情况来分析制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汽车制动时的稳定性,施加在后轮上的缓速器制动力不宜过大,并且通过适当调整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可以提高汽车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半挂汽车列车附着系数的分析与制动力分配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三全 《汽车工程》1997,19(1):34-40
本文对列车的制动工况建立力学模型,分析研究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β和附着系数ψ0的关系,求取列车理想的附着系数和制动器动力分配系数。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确定加装缓速器后汽车制动力分配比的大小,提高制动稳定性与效率,建立汽车制动控制模型,分析加装缓速器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与利用附着系数的关系。考虑不同制动强度与缓速制动力对制动稳定性的影响,基于ECE制动法规对制动力分配比进行设计,得到加装缓速器汽车满载与空载制动力分配系数的合理取值。对比分析设计前后的制动效果,结果表明:原车制动力分配比无法满足复合制动时的法规要求;优化设计制动力分配比后汽车在满载与空载工况下制动均能较好满足ECER13制动法规要求,且制动效率不低于79%。  相似文献   

7.
汽车在生活和生产中日益变得不可或缺,对汽车安全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对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影响。针对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问题,分析比较了目前各种分配方式的不足,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基于实际载重的汽车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的控制方法。建立并详细阐述了该控制方法的理论模型及相关的约束条件。对该控制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和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说明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叉车几种不同工况制动进行了受力分析,并建立了力学模型,分析和研究了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I、β和同步附着系数φ的关系,求取了叉车制动器制动分配系数。对叉车制动器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整车制动性能进行设计时,有必要对汽车轴间制动力的分配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以判定前后轴制动力的分配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所受力的不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摩托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曲线,从理论上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等。  相似文献   

11.
载货汽车在满载和空载的不同工况下,载荷的差别较大,而汽车制动力在前、后轴之间的分配是随载荷、车轮和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等因素而变化的,因此对制动力分配系数恒定的制动系,如JN1150/100(JN150)、JN1171/127(JN162)、EQ1090E(EQ140)等车,在不同的载荷下要都获得理想的制动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感载比例阀能改变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值,使汽车制动时方向稳定并有足够的制动减速度、文章介绍了汽车液压感载比例阀的原理、输入压力和输出压力的比例关系,阐述了变比值制动力分配汽车的利用附着系数和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表明虽然该方法比固定比值制动力分配汽车的计算分析方法复杂,但利用该计算方法得到的带比例阀汽车的利用附着系数完全满足M1类车辆的制动法规的要求,并且利用附着系数和制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与路面附着系数利用率曲线完全吻合,指出使用该计算方法匹配感载比例阀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3.
某微型客车制动力分配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M1类车辆空、满载制动力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以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与实际应用的两段不同斜率制动力分配线之间面积最小为优化目标,同时保证满载状况时的制动效率不小于75%,优化设计了某微型客车变比值的制动力分配曲线.考虑制动器推出压耗,建立了各轴制动力与管路液压的转化公式,由优化后的变比值制动力分配线确定了液压比例阀的特性曲线.对制动力分配曲线优化前、后的微型客车制动距离进行的对比计算表明,优化后的微型客车制动距离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汽车制动过程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附着力关系,制动力系数与滑移率的关系,提出了应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汽车制动理想条件的分析方法和流程,并且通过绘制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特性,对其控制形式进行研究,为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将某轻型载货汽车制动系统中前制动器改为盘式制动器,对采用不同配置制动系统的整车进行路试制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制动性能得到很大改善.在该制动系统中加装制动力自动调节装置来调整前、后轮制动器的输入压力,并对改进设计后的整车制动性能进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该轻型货车制动力分配更加合理,制动性能明显提高,制动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制动系统设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确定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文中利用空、满载使用概率设计整车制动力分配,使整车具有良好的制动稳定性和较高的制动效能,通过制动力分配优化前后轮缸尺寸,利用应急制动要求、优化目标值确定主缸最大缸径值以及真空助力器尺寸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增加汽车续驶里程,本文针对前、后轮制动力和再生制动力的分配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定前、后轮制动力分配策略时,采用以路面特征值识别为前提,将f线、ECE法规线和I曲线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当前路面的附着系数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可使汽车在获得较大制动力的同时确保制动的方向稳定性;在制定再生制动力分配策略时,根据车辆实时工况,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分配驱动轮上的再生制动力,可提高制动能量的回收效率。建立了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的仿真模型,并在CYC_1015和CYC_UDDS两种工况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比ADVISOR原车控制策略能更好地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提高了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18.
载货车重心的位置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车辆轴荷分配、制动力分配、轮胎使用寿命以及弯道最高车速也有很大影响。文章介绍了一种通用、方便、快捷、简易的车辆重心测量方法,辅助设计人员对车辆重心的理论设计状态进行实车测量验证,还介绍了汽车重心位置基本变量的测量方法、重心推算方法和不同驱动型式车辆通用的推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通过对摩托车在制动过程中所受不同力的分析,分析了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摩托车在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曲线,其次通过弹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同步附着系数,分析结构参数的影响特性和影响程度,最后结合制动器结构设计的经济成本问题,提出了具备一定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同步附着系数对汽车制动力分配特性的影响。以提高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为目标,并参照EEC法规,给出了装有制动力调节装置的汽车的同步附着系数优化设计方法。以BJ121型汽车为例,对同步附着系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