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高等级公路测设经常所遇的断背,曲线及立交匝道的线形设计问题,提出了可供实际测量应用的双卵型曲线的计算公式。可适用于允许在特殊地形,地物受到限制的困难线形时所采用的复合型缓和曲线的设计。文中还列举了计算实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一般情况下,在公路和城市道路上设置缓和曲线(回旋曲线)时,道路两侧的边线是不用考虑计算的。而在立交线型设计和立交桥设计中,当在立交主线或匝道上设置缓和曲线时,设计人员常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当一些建筑物邻近立交桥主线或匝道时,需保证立交设计主线或匝道与建筑物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匝道设置缓和曲线时,要求出匝道与主线的交点位詈(座标);当桥梁位于缓和曲线段时,需确定其准确的外型尺寸讲行结构设计;如在曲线内侧  相似文献   

3.
三次样条曲线在互通式立交匝道端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非完整缓和曲线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中,非完整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计算较为困难,通过公式推导,提出一种简易适用的计算方法,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设计,对于直线上的车道驶出(驶入)道口,匝道是按一定的斜率偏离主线的,这时斜行的变速车道是一条直线,而对于曲线上的驶出(驶入)道口,变速车道不是直线而是按斜率规定的偏离度逐渐偏离主线的一条曲线.本文提出采用三次样条曲线来设计计算匝道端部曲线,并推广到一般的匝道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6.
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中,非完整缓和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计算较为困难,通过公式推导,提出一种简易适用的计算方法,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从视距角度分析多车道匝道上小车超大车引发交通事故的致因,建立基于视距分析的多车道匝道视距评价与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立交的多车道匝道评价与优化.分析匝道上小车超车过程中停车视距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找出最不利状态进行研究;建立多车道匝道视距评价与优化模型,对该模型中匝道圆曲线半径、圆曲线长度、圆曲线与缓和曲线组合这3个关键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满足视距要求的匝道平面线形要素推荐值;结合交通安全设施提出一套综合性的视距优化方案;利用该模型对四川省某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解决多车道匝道视距不足的问题.在设计速度小于40 km/h的匝道,使用"平面线形优化法"效果较好.匝道圆曲线半径需要平均增大18.4%,圆曲线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均为3s行程长度.在设计速度大于40 km/h的匝道,"交通工程设施优化法"中的限速措施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其中设计速度与限速值的差值为15 km/h.   相似文献   

8.
结合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北互通立交桥的线位计算及施工放线测量,介绍互通式立交匝道曲线线位数据的计算方法,尤其对于复曲线采用虚拟起算点法计算其线位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线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应用性补充了教材和专业书缺乏对复曲线线位数据计算公式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高速公路和城市立交的大量修建,路线线形标准的不断提高,曲线形桥梁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以往的曲线型桥梁数量少,结构简单,施工时多采用现场浇筑,设计人员在曲线分析和计算中,大都采用近似方法试算解决,工作效益低,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在立交匝道上的缓和曲线桥梁,曲线的分析颇为复杂,使设计人员感到棘手。本人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缓和曲线桥梁的曲线特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推导出考虑到桥梁内外缘和内缘加宽等因素的参数方程,从现论上解决缓和曲线桥的曲线分析和计算问题。目前我院已就此内容,在IBM微机上开发计算程序,届时程序的使用将会对曲线桥梁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国内设计规范中并未明确道路互通式立交匝道鼻端纵坡的计算方法,因此,以宜黄公路立交A匝道为例,选取间距1 m和5 m,采用瞬时纵坡法对匝道起点进行纵坡计算,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别对设置路拱和不设路拱两种情况进行匝道起点纵坡计算与分析取值,以便为互通立交匝道纵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桥梁,由于曲线的影响,一般采用现浇连续箱梁结构,但在桥墩较高的情况下,施工安全风险较大,国内近几年已发生过多起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某高速公路B匝道桥的设计实例,介绍在小半径曲线上设计大跨径预制结构的成功经验,解决了上部结构设计和架设方面的难题,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车辆在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上的交通特性,提出了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线形指标的取值范围(如设计速度、平曲线半径等);通过分析B型喇叭立交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六种提高B型喇叭立交运行安全性的措施;最后建议B型喇叭立交环形匝道宜采用水滴形卵形曲线来布设,并结合实例阐述了该方法在B型喇叭立交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白兰高速公路忠和立交D匝道桥为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弯箱梁桥,曲线半径550 m,采用满堂支架就地浇筑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较高.介绍了该匝道桥在施工阶段中施工监测的方法、施工监测系统的建立、施工监控的实施步骤、监控内容及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可为今后类似桥梁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浦上大桥互通立交D匝道50 m半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曲线箱梁为对象,探讨了小半径曲线箱梁设计中的计算、构造、施工等若干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经济及物流交通的迅猛发展,符合高速公路通行规定的超宽、超长货车越来越多,导致已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圆曲线路段因路面加宽不足而出现较多交通事故,但相关规范对匝道养护车辆停靠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保证匝道养护车辆停靠及养护人员作业安全,有些省单车道匝道宽度取值采用了考虑超车之需的规定值,但由于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也造成匝道设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匝道圆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及横断面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上述路段路面加宽满足公路养护需要及货车列车车型通行条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已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圆曲线路段单车道匝道加宽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对新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横断面组成及宽度值提出了建议。认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长度总体较短,可考虑统一采用10.5 m宽度及相应的匝道宽度组成。通过对已按超车之需规定建成的互通式立交交通现状调查及安全性分析,认为采用超车之需规定在双车道匝道变为单车道匝道的过程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且受匝道终点为单车道的限制,通行能力提高有限。建议新建互通式立交尽量不考虑超车之需的设计方案,并对既有互通式立交提出了改善连接单出入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6 互通式立交   美国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按其职能共分为两大类,即一般型和立交枢纽型,前者指高速公路与一般干线、集流道路和一般城市道路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交,后者指两条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互通式立交。   自从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形成以后,互通式立交的基本形式亦趋于成熟,其主要形式有:3肢(喇叭、直接式T形和Y形)、菱形、苜蓿叶形、部分苜蓿叶形、带环道的直接式和完全直接式。   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互通式立交匝道均不设收费站,因此4肢喇叭形几乎是没有的,一般互通式立交采用最多的形式为菱形和部分苜蓿叶形。   今天,美国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趋势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形式的单一性;②运行的一致性;③造型的规则性(减少匝道数量和形状);④合并出口车道,避免左侧流出匝道(避免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分散)。  相似文献   

17.
刘健汉  符锌砂  苗聪 《公路》2012,(5):36-41
当前,我国许多省市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计成为在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发展周期中的关键节点.介绍了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特点,对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中值得重视和容易忽视的要点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对“环形匝道设计速度、半径取值”和“新规范未详细规定的匝道超高值的采用”进行了计算研究并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8.
深入总结分析了高速公路立体交叉的功能特点以及选型的依据,阐述了远景交通量对立交规划和方案比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交通量分布与匝道平面线形的关系。通过分析车辆在匝道上的运行轨迹、速度变化等特性提出采用以曲线为主的平面线形设计原则,并推导了卵形曲线计算中回旋线参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