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自动运行(FAO)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最高等级,站台门是全自动运行系统中与乘客直接接触的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目前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新增功能需求与实施方案尚无规范标准可循。通过对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运营场景需求分析,得出站台门在全自动运行系统下间隙异物探测、车辆与站台门故障对位隔离和多就地控制盘(PSL)控制功能需求;针对传统的车辆与站台门间隙异物探测方案进行全自动运行系统适用性分析与比选,提出全自动运行系统站台门间隙异物探测技术要求及发展方向;对实现列车门与滑动门故障对位隔离控制功能的信息传输通道和控制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此运营场景的客流引导播报方案提出新的思路。同时,确定了全自动运行系统下站台门PSL位置和数量的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2.
全自动运行系统地铁车辆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自动运行(FAO)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的最高等级,其关键技术包括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的土建和设备系统,其中全自动运行设备系统包括车辆、信号、通信、综合监控、站台门等关键技术。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铁路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IEC62290)对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功能需求出发,描述全自动运行系统功能需求及运营场景下的运营流程,针对完成此功能需求及运营流程的条件下,对适用于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地铁车辆关键技术进行逐一论述。从监控轨道出发,列车需具备障碍物和脱轨检测功能,并具备将此信息上传至调度中心的功能;从监控乘客出发,列车需具备车门、站台门故障对位隔离功能,具备远程车辆广播、车门状态上报等功能;从监控列车出发,列车需增加自动唤醒、自动休眠装置。此外,列车关键子系统设备应采用多重冗余,以提升列车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对站台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站台门与车门间隙有害空间问题,提出了在滑动门门体安装填充装置以从根源上消除有害空间;对于应急门设置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列车未在站台区域停准且无法再动车,需要工作人员登车处置"的运营需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车站站台门远程自检测试问题,提出了技术实现时需重点考虑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线路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实现列车的自动运行,控制中心调度员仅对现场设备进行监控,操作人员需第一时间掌握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进行快速响应。本文在既有的人机工程学和相关界面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全自动列车监控系统,设计了一套高效、简捷的告警系统,实现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告警功能,满足中心和车站操作人员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轨云信息化技术和全自动运行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运行系统承载于云平台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是国内首条基于城轨云的全自动运行线路.重点介绍了太原轨道交通2号线全自动运行系统的5大专业(通信、信号、综合监控、站台门、车辆)基于城轨云平台的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采用CTCS-2+A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TO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满足列车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控制,实现站台门的防护。介绍现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动车组类型、站台门现状、车门与站台门系统的联动条件、接口原理。针对珠三角城际公交化运营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基于不同编组、不同车门类型、不同运行交路情况下对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控制提出3种优化设计方案。从规范符合性、运营使用习惯、既有线改造可实施性等角度对3种方案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对新建和既有运营线路分别提出推荐方案。研究结论满足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开行4辆编组动车的需求,并为其他城际铁路、市域铁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由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站台安全平移门系统,于2005年12月16日在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春申路站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国内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门系统。这种新型安全门被称为“不封顶的屏蔽门”,高约1.28m,由2扇1m宽的活动门和两侧固定门组成。它可以与列车门一一对应,实现与轨道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当列车进入站台后,控制系统下达命令,安全门打开,乘客就可以自由上下车;在规定的停站时间后,司机下达关门指令,安全门全部关闭、锁紧,列车即安全驶离车站。在旅客上下车后,安全门即把站台上的乘客与轨道隔离,从而能避免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8.
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夹人、夹物事件偶有发生,对间隙探测装置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降低全自动运行线路中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间隙引发的安全问题,分析全自动运行线路间隙探测装置与行车相关系统之间的联动方式,结合天津地铁6号线二期线路工程实践,提出了间隙探测装置与行车相关系统联动方式优化方案。采用该方案对原有接口电路进行优化,增加“车门状态”硬线信号,改进控制流程并优化间隙探测启动时间,为全自动运行线路安全运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特点.通过分析全自动运行系统的运营要求,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运营目标与定位,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的运营管理模式与传统有人驾驶线路的区别.重点介绍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DTO(有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与UTO(无人值守的列车全自动运行)两种驾驶模式的生产中心组织架构调整、岗位融合、专业融合、空间融合和修程融合方案.最后分析了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相比传统有人驾驶线路节约的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的间隙探测,是地铁交通行业的疑难问题。目前国内地铁主要采用激光对射、红外对射和车尾设置瞭望灯带的探测方案,但这些方案存在误报率高、定位精度低以及探测盲区等问题,从而降低地铁运行效率,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目前间隙探测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全自动运行线路更高的安全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间隙防夹探测系统的方案。该方案可克服传统方案的局限性,实现障碍物的可靠、精准、智能识别,继而提高未来全自动运行线路的运营效率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对于轨旁安全计算机平台的通用技术需求,介绍了一种安全计算机平台的总体架构、安全原理和设计实现。该平台综合采用了基于安全以太网总线的安全自律技术,完整的在线自检和双通道故障管理技术,以及基于可靠通信的双系切换技术,自主研发,已通过SIL4等级安全认证,并成功应用在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等多个工程项目中。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平台完全符合安全性,可靠性和多种信号系统通用性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发展,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集中式构架设计,结合控制中心协调指挥应急处理功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协调、资源共享,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确保轨道交通多条线路的列车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对其运营过程实施全面的集中监控和管理。分析网络化运营条件下集中式控制中心的建设模式、功能布局,提出所需的关键设计需求。结合南京地铁灵山控制中心工程方案设计实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控制中心的功能布局、设计思路,实现轨道交通控制中心统一调度指挥、信息共享以及协调应急处理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对信号领域安全通信的要求,将具有数据吞吐量大、传输时间确定、故障隔离严格、容错性好等特点的ARINC659总线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ARINC659总线技术的二乘二取二安全通信计算机平台的方案,用以实现ZC平台的对外通信功能和安全通信协议运算功能。设计其软硬件结构、用户软件和总线间线程的通信序列,并对数据的冗余处理和安全协议运算等关键功能进行研究,以满足系统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通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由于线路和客流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存在不同编组列车混跑的情况。针对无锡地铁1号线4节编组和6节编组列车混跑情况,屏蔽门系统与信号系统、车辆车门位置等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既保证乘客安全又要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门与列车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滞留乘客、造成乘客人身伤亡的危险性,由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无人驾驶过程中,没有值乘人员对列车运行装置进行直接监控,必须由系统替代司机自动判断该间隙中是否有乘客滞留。简要叙述站台门间隙探测装置的现状,对站台门间隙探测和列车运行互锁方案进行分析,并对无人驾驶地铁线路的应用解决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人们在快捷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安全问题更为关注。“安全候车”的新概念悄然进入地铁研究领域,站台门技术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基于天津地铁站台门系统工程,从安全、合理的角度综述了信号系统与站台门系统之间的接口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17.
旨在确定国铁、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线路防灾救援的设计标准,有助于标准体系的形成,以便指导工程建设和运营。结合具体工程对工程特点、防灾救援体系及其差异进行分析;通过专题研究明确了单洞双线设置中隔墙、区间采用低疏散平台、着火列车优先就近停靠车站进行疏散和救援的防灾救援设计标准;采用软件模拟从而验证在选定的防灾救援模式下着火列车在车站、区间停车疏散时间满足规范要求。最后提出低疏散平台+自带爬梯区间疏散方案的疏散能力、站台门和列车门对齐方案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