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铁路客运车站作为实现综合交通线路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既是铁路旅客运输的基石,也是客运生产的信息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客运车站业务优化需求的激增,发展铁路智能客运车站将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对铁路智能旅客车站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智能车站“一个核心,三大领域”的系统构成,并从出行服务、生产组织、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客运车站智能化的主要业务功能,展望未来智能车站系统的发展趋势,以期对铁路智能车站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客运专线节拍式列车开行方式的优势与适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节拍式列车开行方式可实现车站服务频率的稳定化和列车运行时刻规律化,旅客可以较自由地安排行程,增加旅客出行的便捷,优化铁路的运输组织,同时有利于客运营销.节拍式列车方式适用于城际铁路、节点城市间的客运通道以及中转列车的接续.设计不同节拍程度的列车开行方案可以达到旅客出行便捷和运输企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直接为旅客提供服务,其导向信息子系统为旅客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关系到旅客行程是否顺利、舒心,以及车站的客流是否能够及时疏解等。因此,站在旅客的角度改进导向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使旅客能够舒心、便捷地完成旅程,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车票作为基本媒介,将车票的功能纵向深化;以车票的条码作为桥梁,结合信息技术为旅客提供准确、实时的出行信息服务和引导服务——基于车票识别的铁路客运站旅客引导系统。系统充分挖掘车票功能,结合旅客运输组织方法,运用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技术,集成了车票识别、路线引导、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使旅客到达车站后,只需在系统终端刷车票即可获取快速寻找售票厅、进站候车、寻找相关服务场所、检票上车、出站离开等相关引导服务;系统运用车站布局电子地图,实现旅客出行服务信息和车站引导信息与车站电子地图的有效结合,使旅客能直观地获取引导信息。系统采用简洁化的操作界面,提供符合旅客心理的人机交互设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正轨道交通智能站台门系统是一个集机械、材料、电子和信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智能化机电系统,具有站台候车、美化环境、旅客引导和站台安全防护功能,实现了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出行服务、智能生产组织和智能安全保障。滑动门开门宽度1.5~4m,适应复兴号开门精度要求;具有高亮度旅客引导系统,可显示车次、车厢等编组信息,实现旅客精准乘降;具有多种控制模式,实现自动控制、站台控制、受动控制;具  相似文献   

6.
通过高铁车站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立旅客铁路出行生态圈,构建高铁车站“互联网+”智慧出行平台,充分利用铁路站车商旅服务优势资源、融合外部服务资源、拓展服务范围、规范服务标准和打造商旅全流程服务。该平台采用Spring Cloud微服务分布式部署框架和面向未来的WebFlux反应式架构,数据层采用MySQL+MongoDB数据库集群。与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兼容并蓄、相辅相成,为旅客打造定制化的人工智能行程规划推荐。平台提供站内客运升级服务、小交通接驳、餐饮、住宿、旅游、站车商业和文化娱乐等全流程服务,拓展铁路客运服务产业链,构建高品质、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全流程铁路客运商旅服务网。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冬奥会)京张高铁旅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提出以人脸识别、出行服务推荐、服务信息推送、站内导航为主要内容的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构想;重点围绕进出站闸机人脸识别检票、全方位站内导航服务、基于旅客行程智能化消息推送服务3个典型应用场景,对基于MTCNN...  相似文献   

8.
随着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我国铁路建设的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铁路旅客服务方面,特别是人文关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文章对国内外无障碍服务现状及我国铁路行业无障碍服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无障碍服务体系框架,建立了无障碍智能化服务框架,提出了智能铁路无障碍服务系统,并详细介绍相关智能服务设备。进一步基于Python语言,在Django2.0.2环境下开发了铁路旅客无障碍服务系统,满足各种旅客的全行程服务需求,保障旅客的安全便捷出行。  相似文献   

9.
苗丽君 《中国铁路》2023,(3):103-109
城际铁路是连通城市群的重要通道,实现其公交化运营有助于满足城市间快速出行需求,构建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分析郑州都市圈区域内城际铁路运营现状及客流需求特征发现,既有运营模式在匹配旅客出行需求、精准接续铁路同一车站内其他列车、便捷接驳其他交通系统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上述不足,结合公交化运营需要,基于郑州东站、新郑机场站、宋城路站及绿博园站提出了包含改造车站设施设备、优化旅客组织方案、调整列车开行方案等内容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实践方案。结果表明,相比于既有运营模式,公交化运营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城际客运服务质量、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旅客换乘时缺乏准确的综合交通信息的问题,设计高速铁路综合枢纽车站换乘引导信息服务平台,描述其技术架构、结构与功能.通过采集与融合与高速铁路枢纽车站接驳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多源交通数据,该平台可为旅客提供准确、便捷、较为全面的换乘引导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旅客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的换乘效率,缓解车站旅客疏散...  相似文献   

11.
对外综合交通枢纽集疏系统工作的顺畅与否对于枢纽乃至城市整体的交通运输具有重要影响。以城市对外交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轨道交通方式在枢纽集疏系统中的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作为综合枢纽集疏系统的骨干,仍有上升及改善的空间;衔接方式、步行距离等衔接设计因素,收入水平、户籍所在地等乘客特征,显著影响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通过优化票证服务及指引服务巩固现有主体客群,利用提高时效性及舒适性的措施争取目标客群,推广轨道交通车站与对外枢纽的一体化设计与统一管理等措施,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对集疏系统客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介绍日本于2000年提出的综合利用通信、信息技术构件未来日本IT铁路系统研究计划———Cyber Rail。该系统是一个参考的模式,用以建立标准和通用的框架,其基本理念在于旅行的个性化服务。综合利用需求、车辆和线路类信息,实现联运旅客援助和个人导航、运输计划优化以及智能列车控制的功能;以连续定位、实时高效通讯、信息智能处理和分类管理、服务终端等为关键技术。目前已经完成用户需求、总体结构和Cyber Navi试验系统等若干基本技术及标准化问题的研究和建立。提出中国RITS中联运旅客智能导航、智能列车时刻表和基于安全的智能列车控制的研究内容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内外多种交通方式联运应用经验,为实现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简称:12306)"一站式"购买联运电子客票,和一票制"一体化"出行,提出构建多种交通方式的铁路旅程规划平台技术方案,设计符合铁路旅程规划业务及需求的铁路、铁空、铁公、铁水联运产品,阐述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旅程规划算法,并基于铁路电子客票二维码技术提出联运电子客票"融合码"智能出行方案,为将12306建设成为为综合交通出行服务智能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目前铁路客运发展趋势和旅客服务需求,提出将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应用于铁路旅客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概述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架构、应用服务场景设计,总结其实现中所采用的自主导航定位、降噪、既有设施设备物联等关键技术.多功能旅客服务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触控交互、远程控制等多种控制交互方式,结合铁路既有固定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铁路已经全面推广实施电子客票,为进一步适应城际旅客需要,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出行服务,基于移动支付技术与电子账户应用,充分利用电子客票应用系统和设备,对新一代中铁银通卡应用进行研究。基于简单、适用的“一键开卡、一键充值、一码乘车”原则设计产品功能,研究以二维码为载体的自助验、检、乘车支付的一体化流程。该研究成果已经在部分城际铁路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自动票务设备种类繁多、不能及时获得人工服务的问题,应用音视频远程交互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智能可视化交互自助票务系统,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客服的质量和效率.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旅客去多台设备办理不同业务的困扰,并可及时得到人工帮助,较为便捷,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停车场车位引导难、停车拥堵、寻车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全景建模、车辆识别、室内导航等多技术融合的智能停车系统。该系统通过车辆识别技术获取车辆品牌、车牌号码等信息,通过三维全景建模和室内导航技术实现停车场实景导航,做到快速停车、便捷寻车,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停车场实现方案,解决传统停车场运行效率低、反向寻车困难、车位资源利用率低、缴费方式单一、安全性较差、出行体验差等诸多问题.综合利用A I、5G、室内定位导航、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通过枢纽综合管理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深度集成,并接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外部信息,形成一个高度协同的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