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公共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入手,讨论了公共交通系统中,公共汽车、电车之间换乘衔接模式,及公共汽车、电车与步行系统、出租汽车、P&R停车场等系统的衔接模式规划设计.还具体针对在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公共汽车、电车间的路段换乘模式、交叉口换乘模式、路外换乘模式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到公共交通系统换乘信息的规划和设计,这也是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设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1换乘方便特征与主要内容 方便是吸引城市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乘客在旅途中换乘总是不可避免的,换乘必然给乘客出行带来不方便,问题在于城市公交能否把这种不方便降低到乘客能够接受的程度,使乘客采用公交方式出行并不是无奈的选择,这是每一个城市公交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所以说,换乘特性是城市公交方便特征的体现,也是城市公交必须给予关注的问题.城市公交的换乘有三个内容:换乘程度(简称换乘特性)、换乘时间和距离.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网络,多种交通方式并存是城市交通的必然。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是城市交通网络效应发挥的关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以及轨道交通与其他常规交通换乘的协调关系和辅助配套措施,提出了保证换乘协调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2006,(3):18-18
在上海目前规划的18条轨道交通线路中,计划建设500多座车站,其中105座为换乘车站,三线以上的换乘枢纽多达18座,而虹桥机场站更是将出现六线换乘(五条轨道交通线+沪杭磁浮线)的壮观景象。  相似文献   

5.
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客运枢纽内部换乘组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方便乘客换乘与提高枢纽内部基础设施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模式、换乘需求和内部换乘组织进行研究,并以铁路成都北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6.
何谷 《交通标准化》2010,(7):138-141
以各层次公交换乘特点为基础,分析各种公交方式换乘站点的衔接组织形式,在提供完善的换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模糊决策的公交线路查询系统,可以方便乘客换乘。  相似文献   

7.
基于路网的换乘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引入换乘强度指标,建立了换乘强度模型,为城市停车换乘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计算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网可达性与城市道路网可达性两者的比值,建立基本换乘强度模型;通过计算轨道交通网与城市道路网密度的比值,建立静态换乘强度模型,综合考虑基本换乘强度和静态换乘强度,给出了换乘强度的计算公式,确定了基本换乘强度的临界值;通过对国外实施停车换乘城市的静态换乘强度的统计分析,确定了静态换乘强度的临界值和合理值.并结合以上取值,给出换乘强度的临界值与合理值.最后,探讨换乘强度指标在停车换乘规划和换乘需求定性分析中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详细的叙述了地铁车站的常用换乘方式以及适用条件、优点和缺点,旨在为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公交智能卡数据挖掘中转乘行为、通勤出行、非通勤出行识别的改进方法, 将关注点从公交换乘过程信息转移到换乘链间隔期的持续时长和空间位移信息, 以换乘链断裂时长和位移2个维度计算公交换乘链断裂点概率, 制作工作日和非工作日断裂点时空变量联合概率分布矩阵, 对比了这2种分布的差异;检验了断裂时长序列和断裂位移序列的稳定性, 标识了2条曲线的突变点和拐点, 用于推断转乘引起的转移距离和转乘时长的阈值参数;对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差值时长序列曲线进行移动平均滤波处理, 使得曲线的突变与极值之间的关联能够解释转乘、通勤出行和非通勤出行3种行为与通勤和非通勤出行之间的关联;采用北京市整个一周的地面公交和地铁系统样本数据对方法进行验证, 并根据时间序列和位移序列曲线确定样本数据中常见公交换乘行为的阈值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断裂点时空信息对样本数据中的换乘行为能提供更合理的识别分类参数;持卡人在站点间转移的容忍距离约为1.6km;断裂点转乘时长与非通勤出行的断裂时长临界点为22~48min;非通勤出行和通勤出行的时长临界点约为478min, 非通勤出行断裂点最大概率时长为140min;通勤出行的断裂时长接近期望值为601且标准差为44的正态分布;基于新方法得出的参数改善了公交出行活动的识别率, 转乘行为、通勤出行与非通勤出行的识别率分别提高了16.1%、4.2%、6.2%。可见, 换乘链断裂点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不但可作为公交换乘行为识别的依据, 还可能带来更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平行同台换乘作为换乘距离最短的换乘形式,可以更好地为乘客服务,为了能让大家全面了解这种换乘方式,并更好地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现以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大龙山和冉家坝站为例,全面研究了平行换乘车站的各种换乘形式,并从换乘功能、车站规模、工程投资及对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比选,剖析了各种换乘形式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了平行换乘车站研究问题的思路,为平行换乘车站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因此每个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城市特点,在线网规划阶段即创造平行换乘的条件,为乘客提供最好的换乘服务。  相似文献   

11.
以竖直压缩式中转站为研究对象,由于转运设备工作时的工作载荷超过20 t,考虑到转运设备的结构特点,为保证工作安全,必须对转运设备进行必要的静力学分析.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一种竖直压缩式垃圾转运车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ANSYS软件环境下对危险工况进行计算,得出转运车架的整体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分析结果对转运车架进行结构改进,得出最佳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相似文献   

12.
汽车驱动防滑转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用于汽车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抱死拖滑,ASR则用于汽车在驱动过程中防止驱动车轮滑转,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ASR是ABS功能的补充和完善。文中分析ASR的基本控制策略、ASR的特点、ASR与ABS的主要区别、ASR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对比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学生在汉译英练习中所出现的常见错误,以帮助学生避免母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欲敏 《交通标准化》2010,(11):129-133
换乘是接驳系统规划的核心问题。接驳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换乘设计,是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在将来能否成为客运系统主体的关键。城市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也是我国大城市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规划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语用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研究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迁移现象。首先简要介绍了迁移和语用迁移的研究现状、定义以及影响语用迁移的几个因素,接着从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会交语用迁移两个方面以大量实例着重阐述了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出现的语用迁移现象,最后,讨论了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陶涛 《城市交通》2017,(6):57-62
通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车站站位关系、乘客换乘路径和站台型式组合三大要素,基于综合叠加后形成的换乘形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两线换乘的便捷性进行分析。依据换乘距离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客流分布特征等其他外部因素时,同站台换乘便捷性最高,垂直平行比水平平行便捷性更好;十字型、T型、L型换乘便捷性依次降低,在线路相交时应优先选择十字型;虚T型、虚L型和分离式换乘便捷性较低,主要取决于换乘通道长度。无论采用何种换乘形式,为便于统筹协调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建议换乘车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管理界面、设备设施两个维度做好切分。  相似文献   

17.
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证选择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换乘对象的必要性,研究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法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选址方法,对于解决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层次分析法论证选择自行车作为轨道交通换乘对象的必要性,研究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法的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选址方法,对于解决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对大城市交通方式间的相互转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