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阐述日本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历程以及苏锡常都市圈实施轨道交通的可行性,提出了苏锡常都市圈在实施轨道交通战略时可以借鉴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在体制改革、理念确立、线网规模、资金筹措4个方面的经验,从而帮助实现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都市圈外围向心的通勤交通比例高、中心区交通压力大,因此都市圈通常采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发展模式。首先结合伦敦、纽约、东京都市圈案例,分析轨道交通对都市圈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广佛都市圈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4个层级轨道交通的发展,从枢纽规模与布局、网络一体化、运营管理与车站开发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分散布局的轨道交通枢纽与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网络是适合都市圈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借鉴、城际铁路和轨道交通快线采用地下线路形式穿城、如何实现"四网合一"、枢纽空间的规划预留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涛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12-116
互联互通是影响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互联互通发展经验相对不足.以东京都市圈地区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其轨道交通系统功能层次、网络互联互通发展实践,总结典型模式,提出我国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应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合理确定联通目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四大国际都市圈,采用圈层法和NASA夜晚灯光地图,分析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态在第一、二、三、四圈层的人口和岗位特征。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构成和布局形态,分析轨道交通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发展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都市圈轨道交通主要表现为轨道交通网络呈现多级一体化结构、轨道交通充分主导城市空间拓展和融合、轨道交通出行目的逐步向通勤出行特征转变、统一协调和协作机构不可或缺等特点,对我国都市圈的发展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欣荣  崔扬  张伯雅 《城市交通》2021,19(4):92-99,91
为了明晰市域轨道交通功能,指导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首先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中国相关文件、技术规范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天津都市圈层面市域空间与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如市域空间组织分散、都市圈辐射范围小、市域轨道交通发展滞后、空间统筹能力不足等.结合天津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未来天津市域都市圈的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中心直达、互联互通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支撑双城、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以及打造一体化都市圈的总体发展策略,并从不同圈层结合现实条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通过对比国内外都市圈空间结构,结合珠三角及深莞惠都市圈城市发展变化,提出深莞惠都市圈圈层结构。分析深莞惠圈层结构下轨道交通需求特征,指出深莞惠轨道交通在发展目标与规模、功能层次与技术标准、网络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区域轨道交通规划模型、完善轨道交通审批机制与协调机制等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结合常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常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常州市发展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常州市发展市域(郊)铁路的对策和措施,为常州市加快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都市圈的兴起,立体综合的城际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成为都市圈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刚起步发展的轨道交通尚还不尽如人意。本文用绿色交通理念分析了优先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重要性,用数据说明了城际轨道交通是一种比其他运输方式更优越的城际交通方式,并通过SWOT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以及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建适应不同需求层次、多模式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已成为服务北京都市圈交通需求的必然抉择。首先分析北京市现状轨道交通网络规模、功能层次以及与城市空间扩展的适配性。按照服务水平和层次多样的出行需求特征,将北京都市圈范围内轨道交通划分为4个主要功能层次并分析其功能和服务范围。针对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单一的现状,提出北京市郊轨道交通发展策略,即规划范围应打破行政边界,重视市郊轨道交通对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运能的缓解作用及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以及市郊轨道交通与中心城衔接、既有国铁资源利用、建设时序和投资模式等。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化的规律和国外已成形的大都圈的经验出发,分析了大大连即将形成的必然性。通过实例总结了区域轨道交通在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指出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大幅度外延为区域轨道交通提供了市场,区域轨道网络的形成是城市空间和活动外延的必然结果,完善的区域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进而又分析归纳了缺少区域轨道交通的大大连建设的弊端,同时设计了随大大连地区发展,区域轨道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建立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城市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着重研究以武汉为中心、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铁路现状条件及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整合、开发和利用国铁系统,开辟城际、市郊轨道交通线路,协调与城区轨道交通的换乘关系,从而形成武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实现城市区域轨道交通的快速化、公交化、网络化和节能化,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已经逐渐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顺风车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围绕北京都市圈区域划分与层级 结构展开相关研究。首先,通过网格模型将研究区域网格化处理并作为基本处理单元,匹配获取 的顺风车数据与POI数据到网格中,利用基于网格的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并结合使用手肘 法与轮廓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量,对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区进行划分。通过分析不同功能区 域内的居民通勤出行特征,提出通勤强度、通勤时间、功能区独立性、功能区可达性等区域通勤特 征评价指标,结合上述指标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对北京都市圈层级结构划分展开进一步研究。研 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改进聚类方法能克服传统聚类算法随机选取聚类数目所带来的影响,有 效划分并得到19类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区域,聚类效果更佳;聚类结果显示北京都市圈主要功能 区域与北京市现有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差异性,在都市圈规划建设当中应当主动破除行政区域壁 垒,实施面向都市圈范围的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居民通勤特征与地理区位特征,北京 都市圈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层、近郊层、远郊层3个圈层;应当根据北京都市圈圈层特性与功能 区自身属性制定相应发展策略,通过规划建设市郊铁路或轨道交通改善不同圈层间的通勤现状, 提高北京都市圈整体通勤可达性。研究结果为制定相应规划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都市 圈功能与结构进一步完善,促进都市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核心产业。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知识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上海由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的时机选择和进程。本文以上海所处的大都市圈为市场基础,从供需两方面考察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发育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通过与国外大都市知识服务业的对比研究,发现上海的差距和发展空间,并基于此提出发展上海知识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及都市带公路快速客运系统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中国都市圈及都市带的形态特征,给出了交通线路的结构特性。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客流总量、客流组成和客流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都市圈和都市带的客流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提出大力发展公路快速客运是现阶段的理性选择;都市带应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路交通为主体,以支线航空为补充的综合快速客运系统格局。  相似文献   

15.
深圳、香港共同发展国际性城市需要国际交通枢纽体系的强力支撑。首先介绍了深港都市圈交通发展现状,并由此总结存在的问题。围绕深港共建国际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制定深港共建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家级铁路枢纽的对外交通体系发展策略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内部跨界交通体系发展策略,并紧密结合深港都市圈空间格局及交通发展态势探讨深港交通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上海大都市圈各成员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制造业的29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呈现出与都市圈圈层结构大体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中心向边缘递减;而中心城市上海虽然总量领先,但竞争力已有下滑趋势,中心城市的功能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城市群背景下公路客运通道与城市交通网络衔接模式选择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城市群中各类公路通道特点,量化城市群中城市间通道结构形式,建立城市群通道体系宏观架构模型,对城市群公路客运通道进行分类;其次,提出衔接模式选择模型,通过赋权计算综合城市基础属性指标,根据得到的城市发展规模指数对其进行分类.随后,基于城市连接通道的类别及城市属性,计算判断通道与城市交通网络衔接形式.最后,对成都平原城市群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衔接模式判断模型能够量化城市群客运通道类型与城市发展规模,有效判断城市群公路客运通道与城市衔接模式,能够为城市群公路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郭继孚  刘莹  余柳 《城市交通》2011,9(2):8-14,6
随着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交通拥堵为代表的城市交通问题普遍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难题。在总结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际大城市在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小汽车数量及使用控制、公共交通及绿色交通方面的拥堵治理经验,提出对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应对策略的建议。最后指出,大城市交通问题并非无药可救,关键要把握好治理交通问题的历史时机,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主城区立交节点布局和立交形式与平原城市相比存在密度大、形式复杂等方面的特征差异。通过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交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城市交通运行情况与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对比,探索存在这种特征差异的原因,分析立交节点特性与重庆市特殊的山地城市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用地规划、路网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关于重庆城市立交节点规划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