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造船业总量指标迅速增长,产品结构逐渐优化,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处于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阶段。作者依据波特教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对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概括出提升我国造船业竞争力的策略,为我国造船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
陈荃 《船海工程》2001,(5):44-46
中国具备发展造船业这一战略性产业的条件,但受企业规模、造船技术、管理水平、用人机制的限制,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实行造船业产业重组,国家加大对造船业的扶持,是振兴中国造船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  相似文献   

4.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套业的发展相协调,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4年来,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造船业是中国机电行业中较早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造船市场竞争的行业。市场竞争对发展造船技术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造船技术的发展是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并能在国际造船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90年代和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更体现科技实力的竞争,造船技术将更迅猛地发展。中国造船技术发展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造船强国:路漫漫其修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的一年,国际船舶市场急速攀升,世界造船产业加快向东方转移,令国人似乎看到了实现造船强国梦想的曙光。2003年中国不菲的造船业绩,使舆论和业界似乎都不愿再保持低调,赶超日、韩问鼎世界造船霸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从情势看,这种推论似乎是成立的,我国造船业已跻身世界三甲,并且坐稳了第三的位置,同时,我国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的优势,而这正是日、韩的软肋。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造船业已经具备了与日、韩抗衡的实力?未来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宝座非中国莫属吗?  相似文献   

8.
李清源 《珠江水运》2013,(20):74-74
纵观国际造船史上的历次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结果基本都是,一批实力更强大的造船企业脱颖而出,一批技术更先进、性能更优良的新型船舶闪亮登场,进而推动全球造船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应该说,这是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造船业不断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因此,造船企业应正确看待本轮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及时调整发展策略,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争取早日实现“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造船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直接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以国家的力量来推动造船业的发展.在20世纪这100年间,世界造船产业的迅速发展,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与这一点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造船行业的良好大环境下,我国的造船事业正在朝着世界第一的目标努力,船舶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发展造船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造船企业与世界先进造船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船舶行业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国内造船行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以信息化推动我国造船业的现代化,实现造船业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造船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造船市场的趋势,分析了当前国际造船市场发展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世界各国造船能大大幅度提高,主要造船国降低船价参与竞争引起。文章还介绍了我国的造船业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5,(12):34-37
设计被誉为造船之母,对造船业的发展举足轻重。近几年,虽然中国造船业发展让世界造船界惊诧,但囿于设计,难以振翮高飞。随着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散货船结构共同规范(JBP)”和“油轮结构共同规范(JTP)”的即将实施,船舶设计领域亦将面临重新洗牌。这对世界造船业尤其是中国造船业而言,是一个赶超日韩的大好时机。显然,船舶设计之门,已悄然洞开,谁先进去,谁就将先攫取到造船财富。对此,中国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3.
(一) 中国作为后起的世界造船国,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造船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为世界造船业增添了活力。特别是进人90年代,中国造船业快速发展,造船产量成倍增长,造船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目前我国拥有钢质船舶年生产能力650万载重吨,造船年产量达500多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总量6%的份额,居世界第三位。基本形成了包括设计开发、建造总装、设备配套、修船拆解在内的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产业体系。企业经济类型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竞相发展。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等产品进人了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  相似文献   

14.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造船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造船市场的走势,分析了前几年国际造船市场发展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世界各国造船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造船国降低船价参与竞争引起。文中还介绍了我国的造船业情况,通过国内外对比,总结经验,在即将到来的船舶市场回升,竞争激烈情况下,有助于国内造船企业扬长避短,发挥群体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造船市场。  相似文献   

16.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04,(10):24-27
目前,随着世界造船业的持续高涨,中国的民造船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在江苏、浙江一带,凭借当地大量民间资本的注入,民营造船得以迅猛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造船力量。 与一些中小型国有船厂相比,民迎船厂显得更加鲜活。经过近年的积累,很多船厂觉得自己有能力  相似文献   

17.
《船艇》1998,(11)
我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国际造船业的关注。世界造船业由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客观规律,为我国造船业振兴提供了机遇。船舶工业要实现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提出的“争创世界造船大国”、“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序言     
包国齐 《江苏船舶》2007,24(3):I0001-I0001
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增长,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造船业同样方兴未艾,这给我们江苏省造船工程学会的广大造船技术精英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发展造船技术的巨大空间.鉴于我国和造船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的日益缩小,赶上国外先进造船水平也成了江苏造船人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9.
认清形势,选择切入点 提升我国造船工业的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现状和形势,指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存在的差距,并分析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给出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策略。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给予造船业更多的扶持,同时,我国造船业应注意选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采用先进造船技术,转变造船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人逢人必言:我国造船业排名世界第三!自我满足,感觉良好。殊不知此排名是以造船吨位计算得出的数据,与产值、效益毫不挂钩。本人想说的是,造船业世界第三的排名,究竟能给国人带来多少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